第60頁
胡麻為一年生直立糙本。精高1米左右,四棱形,被短毛。精、葉、莢殼、花都可以做藥。種子供榨油(稱香油)並食用。黑色種子藥用,有補肝腎、潤燥滑腸的功效。芝麻自古以來就稱為長壽不老的高級食品。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良。古人認為:常食胡麻可去除一切痼疾,還有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之功效。如與米做成胡麻飯,從東漢時起便稱為“仙家食品”,當成修仙良方。南朝後盛傳的劉晨阮肇入天台遇仙故事中,洞府外的溪流上漂來的便是胡麻飯。
其時王維飽嘗過玉陽山靈都觀胡麻飯,在《奉和聖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詩中曰:
“碧落風煙外,瑤台道路賒。
如何連帝苑,別自有仙家。
此地回鸞駕,緣谿轉翠華。
洞中開日月,窗里發雲霞。
庭養沖天鶴,溪流上漢查。
種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靜泉逾響,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大道今無外,長生詎有涯。”
閒話少說。且說從此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侯真定都持續澆麻不止,麻姑生怕露陷,只得忍受皮肉之苦,最後肩上磨爛化膿,生出蛆來。侯真定因長期澆麻而竟也得到道號“麻姑”。
正當侯真定受盡磨難之時,侯員外前來探望女兒,見此情景,不覺傷心落淚,反覆勸其回家,但被麻姑拒絕,一則畢竟此“侯真定”乃麻姑假冒,萬一露餡須不好看;二則麻姑雖受皮肉之苦,卻覺得自己道心愈堅了。
侯員外走時,麻姑送給他兩個仙桃,到家後,侯員外夫婦二人吃了,花甲之年竟得子嗣。
不過,麻姑長期修煉得道,也終於代逝去的侯真定修成正果。有一天,侯真定又去擔水澆麻,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遇到了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手牽一匹高頭大馬,聲稱馬渴了,急需喝水,麻姑慨然奉上,餵馬喝了一桶水。喝過之後,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送麻姑一根馬鞭,聲稱如果缸里沒水,只要用馬鞭在缸里一攪,缸里立刻就會產生一缸水。
有道是:“功到自然成。”麻姑在玉陽山代侯真定守道二十餘年,終於感動上天,被西王母授以秘訣,點桶為泉,泉水四溢,匯流成河,名麻姑河。麻姑的化身代侯真定得道成仙后,時人感其誠,遂建麻姑廟,並在廟中塑其包骨像。
☆、第0086章 應化媽祖
且說因為麻姑重列仙班,為王母娘娘侍臣,名列十洲三島之中女真羽流之首冠,賜巡察神之位,專司民間疾苦;亦且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人間絕無僅有等緣故,唐開元年間,與梅福、欒巴、葉法善並稱為道教四仙的南城本地道士鄧紫陽亦修道於麻姑山,曾應玄宗詔入大同殿修功德,因得麻姑所贈神術和神劍,佐玄宗退犬戎兵,深得皇上賞識。鄧紫陽回山後,皇命興建麻姑廟,賜號“仙都觀”,並御賜純金鏤刻的金龍讓他帶回麻姑山作為鎮山之寶。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仙都觀落成,供奉麻姑神像。麻姑仙女一手托仙桃壽酒(寓意麻姑獻壽),一手撒米成丹(寓意賜福人間),至今影響深遠。
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近花甲的唐代名臣、書法家顏真卿赴任撫州刺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對這裡優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觸良多。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遊覽仙壇。是時,書興大發,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場景,及麻姑山道人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的楷書字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至今墨跡猶存。
唐末宋初,同為長壽典型代表的“八仙”之一的呂祖呂洞賓去南方遊覽,路過麻姑山時,自也免不了去祭祀麻姑的仙壇,正巧遇到神仙王遠王方平,於是一起談論丹道、爐火的理論。
不多時,恰好麻姑仙子飄忽輕盈地來到這裡。她看似永遠十八九歲,其非凡的風采及美麗的容貌無法言喻。
呂祖見了,心中一動,故意對王遠說道:“在東南沿海一帶,海上、島嶼之間暴風頻繁發生,而且多是猛烈的狂風暴雨,必須以柔和的方式來制服它。我想向西王母那裡薦舉一位仙真,選擇善良的人家下凡投生,然後到那狂風猛浪中,去拯救苦難的眾生,只是若非神通廣大的仙真,是無法做到的。”說完,拿眼瞟向麻姑,王遠會意,於是微微笑了笑,正話反說道:“這就難了,不是‘大士寶筏’是無法做到這件大事的;但自古以來的天上女真,大多以遊戲四方為樂,多是在仙山宮苑奏仙樂,飲瓊漿。較好的,也只是巡行各處海島,探訪仙宗道友罷了。”
麻姑聽了,知道這兩個人一唱一和,無非是在激自己出馬,便輕聲冷笑地說道:“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但讓我去那裡投胎轉世呢?”呂祖說:“福建莆田,有一個林姓家族,世世代代已累積了很多陰德。你若在那裡投胎轉世,就可以一展雄才了。”麻姑又說:“縱然投胎轉世為人,天上神仙一入凡胎,難免迷失本來,到時候誰來點化於我?”呂祖聽罷,哈哈大笑,說:“這個不難,你下凡度人,我自當助你順利完成任務。”於是麻姑慡快的將此事應允下來,只待時機成熟,便往投胎轉世。
宋建隆元年(960年),麻姑聽說福建莆田“唐九牧林”林披之兄林韜之孫、孝子林攢的七世孫光祿寺卿,曾歷康、雅、泰、淄四州知州的林杞夫妻恩愛,生九子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大、景瑞、景元、景貞、景亨,俱登進士第,同其父也都先後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林”,家族興旺,再創乃叔祖“唐九牧林”的輝煌,於是降生於他家。三月二十三日黃昏過後,忽然有紅光從林夫人的房間裡映she出來,整個房間都充滿了香氣,原是麻姑投胎轉世了。但是轉世的麻姑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聽過她的哭泣聲,因此其父將她取名為默,稱作黙娘。
默娘生來就能感應鬼神,預知他人的禍福。八歲時跟隨著私塾的老師讀書,心有靈犀一點通,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十三歲時,遇到一位元通道長,教授默娘“玄微秘訣”。十六歲時,默娘曾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梳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的女伴們都嚇跑了,而默娘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與害怕。默娘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
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默娘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默娘,默娘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
其時王維飽嘗過玉陽山靈都觀胡麻飯,在《奉和聖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詩中曰:
“碧落風煙外,瑤台道路賒。
如何連帝苑,別自有仙家。
此地回鸞駕,緣谿轉翠華。
洞中開日月,窗里發雲霞。
庭養沖天鶴,溪流上漢查。
種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靜泉逾響,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大道今無外,長生詎有涯。”
閒話少說。且說從此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侯真定都持續澆麻不止,麻姑生怕露陷,只得忍受皮肉之苦,最後肩上磨爛化膿,生出蛆來。侯真定因長期澆麻而竟也得到道號“麻姑”。
正當侯真定受盡磨難之時,侯員外前來探望女兒,見此情景,不覺傷心落淚,反覆勸其回家,但被麻姑拒絕,一則畢竟此“侯真定”乃麻姑假冒,萬一露餡須不好看;二則麻姑雖受皮肉之苦,卻覺得自己道心愈堅了。
侯員外走時,麻姑送給他兩個仙桃,到家後,侯員外夫婦二人吃了,花甲之年竟得子嗣。
不過,麻姑長期修煉得道,也終於代逝去的侯真定修成正果。有一天,侯真定又去擔水澆麻,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遇到了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手牽一匹高頭大馬,聲稱馬渴了,急需喝水,麻姑慨然奉上,餵馬喝了一桶水。喝過之後,祖師爺白雲子司馬承禎送麻姑一根馬鞭,聲稱如果缸里沒水,只要用馬鞭在缸里一攪,缸里立刻就會產生一缸水。
有道是:“功到自然成。”麻姑在玉陽山代侯真定守道二十餘年,終於感動上天,被西王母授以秘訣,點桶為泉,泉水四溢,匯流成河,名麻姑河。麻姑的化身代侯真定得道成仙后,時人感其誠,遂建麻姑廟,並在廟中塑其包骨像。
☆、第0086章 應化媽祖
且說因為麻姑重列仙班,為王母娘娘侍臣,名列十洲三島之中女真羽流之首冠,賜巡察神之位,專司民間疾苦;亦且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人間絕無僅有等緣故,唐開元年間,與梅福、欒巴、葉法善並稱為道教四仙的南城本地道士鄧紫陽亦修道於麻姑山,曾應玄宗詔入大同殿修功德,因得麻姑所贈神術和神劍,佐玄宗退犬戎兵,深得皇上賞識。鄧紫陽回山後,皇命興建麻姑廟,賜號“仙都觀”,並御賜純金鏤刻的金龍讓他帶回麻姑山作為鎮山之寶。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仙都觀落成,供奉麻姑神像。麻姑仙女一手托仙桃壽酒(寓意麻姑獻壽),一手撒米成丹(寓意賜福人間),至今影響深遠。
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近花甲的唐代名臣、書法家顏真卿赴任撫州刺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對這裡優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觸良多。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遊覽仙壇。是時,書興大發,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場景,及麻姑山道人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的楷書字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至今墨跡猶存。
唐末宋初,同為長壽典型代表的“八仙”之一的呂祖呂洞賓去南方遊覽,路過麻姑山時,自也免不了去祭祀麻姑的仙壇,正巧遇到神仙王遠王方平,於是一起談論丹道、爐火的理論。
不多時,恰好麻姑仙子飄忽輕盈地來到這裡。她看似永遠十八九歲,其非凡的風采及美麗的容貌無法言喻。
呂祖見了,心中一動,故意對王遠說道:“在東南沿海一帶,海上、島嶼之間暴風頻繁發生,而且多是猛烈的狂風暴雨,必須以柔和的方式來制服它。我想向西王母那裡薦舉一位仙真,選擇善良的人家下凡投生,然後到那狂風猛浪中,去拯救苦難的眾生,只是若非神通廣大的仙真,是無法做到的。”說完,拿眼瞟向麻姑,王遠會意,於是微微笑了笑,正話反說道:“這就難了,不是‘大士寶筏’是無法做到這件大事的;但自古以來的天上女真,大多以遊戲四方為樂,多是在仙山宮苑奏仙樂,飲瓊漿。較好的,也只是巡行各處海島,探訪仙宗道友罷了。”
麻姑聽了,知道這兩個人一唱一和,無非是在激自己出馬,便輕聲冷笑地說道:“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但讓我去那裡投胎轉世呢?”呂祖說:“福建莆田,有一個林姓家族,世世代代已累積了很多陰德。你若在那裡投胎轉世,就可以一展雄才了。”麻姑又說:“縱然投胎轉世為人,天上神仙一入凡胎,難免迷失本來,到時候誰來點化於我?”呂祖聽罷,哈哈大笑,說:“這個不難,你下凡度人,我自當助你順利完成任務。”於是麻姑慡快的將此事應允下來,只待時機成熟,便往投胎轉世。
宋建隆元年(960年),麻姑聽說福建莆田“唐九牧林”林披之兄林韜之孫、孝子林攢的七世孫光祿寺卿,曾歷康、雅、泰、淄四州知州的林杞夫妻恩愛,生九子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大、景瑞、景元、景貞、景亨,俱登進士第,同其父也都先後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林”,家族興旺,再創乃叔祖“唐九牧林”的輝煌,於是降生於他家。三月二十三日黃昏過後,忽然有紅光從林夫人的房間裡映she出來,整個房間都充滿了香氣,原是麻姑投胎轉世了。但是轉世的麻姑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聽過她的哭泣聲,因此其父將她取名為默,稱作黙娘。
默娘生來就能感應鬼神,預知他人的禍福。八歲時跟隨著私塾的老師讀書,心有靈犀一點通,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十三歲時,遇到一位元通道長,教授默娘“玄微秘訣”。十六歲時,默娘曾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梳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的女伴們都嚇跑了,而默娘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與害怕。默娘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
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默娘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默娘,默娘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