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這天,麻姑偶然想到自己雖然自幼生長在唯一洞天福地雙兼的南城麻姑山,但終究還是不可無視“十大洞天”,畢竟“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尤其是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十大洞天之首的道家聖地王屋山洞,號曰小有清虛之天,更是正神潛藏之所。乃師魏華存,早先也曾在濟源北部的陽洛山修道,著成《黃庭內景經》,是後世道教養生名著。於是,麻姑決定前往一訪。
王屋山周回萬里,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從華夏之祖軒轅黃帝王屋山設壇祭天開始,夏商周三代,王屋山都屬京畿之地,王屋山下的原城曾是夏代的都城。春秋時期,老子在王屋山悟道,後西行函谷關著成道德經;列禦寇曾雲遊王屋山,廣搜寓言神話,著成《列子》,成為後世道教傳世經典。兩漢時期,于吉在曲陽泉水上得《太平經》。東漢高道魏伯陽,曾在王屋山修煉,著有《周易參同契》,也成為後世的道教經典。魏晉時期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曾長期在王屋山修煉,稱王屋山“正神在其中”······
時值唐玄宗天寶年間,麻姑聽說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李持盈受道史崇玄,在王屋山師從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白雲子司馬承禎修道多年,早在十九歲就達到道教科儀最高品階,封“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師”,必定道行高深,於是幾經打聽,前往其修道處、河南濟源縣西30里尚書谷的王屋玉陽山靈都觀進行拜訪。不料人生地不熟,懵懵懂懂地轉到了玉陽山後。
只見這裡群峰連綿,山勢巍峨,飛瀑流泉,鳥語花香,不覺流連忘返。
麻姑正徜徉間,忽聽山林間隱隱有哭泣之聲,卻又飄飄忽忽,聽不真切。麻姑度人之心頓起,急忙循聲前往觀看時,赫然發現哭泣聲源自一具淒悽慘慘、不願逝去的倩女幽魂。
麻姑慈心頓起,詳細問詢之下,知道她名叫侯真定,因在這裡失足掉崖身亡,靈魂不散哭泣不止——只為一來心念父母養育之恩,二來學道之願未了也!
麻姑聽了,急欲助她還陽,無奈其屍已腐,遂大發善心,想著讓其投胎轉世,自己則化身成她的面貌,替她繼續修行;因而問及侯真定的身世來由,“侯真定”道:
她是四川金華縣侯家莊人,十五歲時,因常見生老病死,所以決心求仙學道。
一日夜眠,夢見西王母手持藜杖,來到床前,點化她到王屋玉陽山學道。她就此情真意切,整理行裝,拜過父親侯果侯本元和母親張氏,毅然上路。
她走過大巴山,越過陝西渭水,經過陝西潼關,跨越陝西華山,渡過黃河,千里迢迢來到了河南濟源王屋山。
一路上,她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風餐露宿、流血流汗,卻矢志不渝;不僅如此,她還在王屋秦嶺的李八莊虎腰坡遇見了猛虎——那虎灰紅黑白的皮毛,看上去足有半個人高。她當時腦海里一片空白,隨即胡思亂想,惶惶不安。但她隨即想到,左右是死,不如視死如歸。於是,她站在原地不動,冷靜地看著猛虎的舉動。只見猛虎忽然把頭往下一沉,開始向她緩慢地邁出了第一步。眼看著致命的危險一觸即發,她不免清晰地看見了猛虎的鬍鬚,聽見了猛虎的呼吸,覺得它慢悠悠前進的每一步,都似魔鬼的催命符。但她既已決定視死如歸,便不再害怕了,反倒嘿嘿一笑道:“老虎,你餓了麼,想吃我麼?”誰知道這麼一來,那猛虎猛然間豎起了耳朵,停住了腳步,過了一會兒,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那猛虎竟然在原地打了一個圈,然後一躥而逝。
至於在途中遭遇夜晚迷路無處安身,倒也算不了什麼,只是又餓又冷又怕而已。偏偏在崤山到王屋山之間的黛眉山黃河岸邊歇腳之日,她因為看見黛眉山三面環水,黃河在此一改往昔洶湧奔騰的氣勢,變得蜿蜒緩流、飄然東逝;黛眉山的16座山峰高度相仿、千姿百態:或如危塔,或如城闕,或如樓閣,或成壇台,總之四壁如削,恰似鬼斧神工;奇崖怪石,仿佛連綿不斷。其間雲海飄忽,如在畫中,宛如人間仙境,令她流連忘返······
她因為貪戀黛眉山美景,當晚歇宿於此處的客棧,不想卻惹來一位來此賞景的白面書生,卻是個衣冠禽獸,因見她年輕貌美,夜闖內室強求姻緣。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託詞相拒,不料書生強欲交歡。她寧死不從,欲投崖明志,幸被西王母救起。
好不容易到達王屋山後,她幸得拜玉真公主為師,在玉陽山種植胡麻修行。不巧遭遇大旱,田中胡麻乾枯,必須到山下挑水澆麻,她於是以嬌小柔弱之軀,肩挑沉重的水桶下山挑水,辛苦勞累倒也罷了,誰知道一個不小心,她不幸倒撞下山崖,就此一命嗚呼了!
☆、第0085章 代人守道
麻姑聽了“侯真定”的幽幽敘述,不禁唏噓不已,隨即對她道:“我既答應替你守道,就絕不會半途而廢,污我向道之名。”說罷使出身外化身之法,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活脫脫的侯真定,對“侯真定”道:“怎麼樣?你可以放心的去吧?!”
“侯真定”千恩萬謝,就此安心的去往別處轉世投胎不題。
麻姑將“侯真定”的屍首掩埋妥當,拾了她的扁擔水桶,在腿上身上多處弄點兒傷痕,假裝一瘸一拐地尋往玉陽山靈都觀。
原來玉陽山有東西對峙的兩座山峰,其上各有一座道觀,東玉陽山叫靈都觀,西玉陽山叫清都觀。靈都觀坐落在尚書谷,系唐玄宗為其胞妹玉真公主賜建,並為當年玉真公主棲身修道之所親筆御書“平陽洞府小有仙台”,並於山門署額“靈都觀”;玉真公主曾經在此與李白相會,李白作《玉真仙人詞》曰: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且說侯真定回到玉陽山靈都觀,對玉真公主謊稱摔下懸崖受傷昏迷不醒,如今稍稍好轉,才得以回山云云。或許是玉真公主正好這幾天在她的安國觀、山居、玉真公主別館居住,或是替皇上代游名山大川什麼的,又或許由於麻姑本是仙體的緣故,反正麻姑的這一通謊言,竟連侯真定的師傅玉真公主也給瞞住了,還真以為麻姑的化身就是侯真定呢!
等到侯真定的傷勢基本痊癒之後,為了進一步磨練侯真定的意志,玉真公主又讓她天天擔水施肥澆麻,往返路程20餘里。而且這回用的是尖底桶,中間不能休息;要不是麻姑仙力在身,怕不真的很難熬哩。
其實,玉真公主讓侯真定在王屋山上廣種胡麻,自有她的神機妙算——胡麻即油麻,也稱芝麻,產自西域大宛,相傳漢史張騫出使西域,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以淳黑者為佳,其時王縉詩云: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即指此也。
王屋山周回萬里,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從華夏之祖軒轅黃帝王屋山設壇祭天開始,夏商周三代,王屋山都屬京畿之地,王屋山下的原城曾是夏代的都城。春秋時期,老子在王屋山悟道,後西行函谷關著成道德經;列禦寇曾雲遊王屋山,廣搜寓言神話,著成《列子》,成為後世道教傳世經典。兩漢時期,于吉在曲陽泉水上得《太平經》。東漢高道魏伯陽,曾在王屋山修煉,著有《周易參同契》,也成為後世的道教經典。魏晉時期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曾長期在王屋山修煉,稱王屋山“正神在其中”······
時值唐玄宗天寶年間,麻姑聽說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李持盈受道史崇玄,在王屋山師從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白雲子司馬承禎修道多年,早在十九歲就達到道教科儀最高品階,封“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師”,必定道行高深,於是幾經打聽,前往其修道處、河南濟源縣西30里尚書谷的王屋玉陽山靈都觀進行拜訪。不料人生地不熟,懵懵懂懂地轉到了玉陽山後。
只見這裡群峰連綿,山勢巍峨,飛瀑流泉,鳥語花香,不覺流連忘返。
麻姑正徜徉間,忽聽山林間隱隱有哭泣之聲,卻又飄飄忽忽,聽不真切。麻姑度人之心頓起,急忙循聲前往觀看時,赫然發現哭泣聲源自一具淒悽慘慘、不願逝去的倩女幽魂。
麻姑慈心頓起,詳細問詢之下,知道她名叫侯真定,因在這裡失足掉崖身亡,靈魂不散哭泣不止——只為一來心念父母養育之恩,二來學道之願未了也!
麻姑聽了,急欲助她還陽,無奈其屍已腐,遂大發善心,想著讓其投胎轉世,自己則化身成她的面貌,替她繼續修行;因而問及侯真定的身世來由,“侯真定”道:
她是四川金華縣侯家莊人,十五歲時,因常見生老病死,所以決心求仙學道。
一日夜眠,夢見西王母手持藜杖,來到床前,點化她到王屋玉陽山學道。她就此情真意切,整理行裝,拜過父親侯果侯本元和母親張氏,毅然上路。
她走過大巴山,越過陝西渭水,經過陝西潼關,跨越陝西華山,渡過黃河,千里迢迢來到了河南濟源王屋山。
一路上,她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風餐露宿、流血流汗,卻矢志不渝;不僅如此,她還在王屋秦嶺的李八莊虎腰坡遇見了猛虎——那虎灰紅黑白的皮毛,看上去足有半個人高。她當時腦海里一片空白,隨即胡思亂想,惶惶不安。但她隨即想到,左右是死,不如視死如歸。於是,她站在原地不動,冷靜地看著猛虎的舉動。只見猛虎忽然把頭往下一沉,開始向她緩慢地邁出了第一步。眼看著致命的危險一觸即發,她不免清晰地看見了猛虎的鬍鬚,聽見了猛虎的呼吸,覺得它慢悠悠前進的每一步,都似魔鬼的催命符。但她既已決定視死如歸,便不再害怕了,反倒嘿嘿一笑道:“老虎,你餓了麼,想吃我麼?”誰知道這麼一來,那猛虎猛然間豎起了耳朵,停住了腳步,過了一會兒,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那猛虎竟然在原地打了一個圈,然後一躥而逝。
至於在途中遭遇夜晚迷路無處安身,倒也算不了什麼,只是又餓又冷又怕而已。偏偏在崤山到王屋山之間的黛眉山黃河岸邊歇腳之日,她因為看見黛眉山三面環水,黃河在此一改往昔洶湧奔騰的氣勢,變得蜿蜒緩流、飄然東逝;黛眉山的16座山峰高度相仿、千姿百態:或如危塔,或如城闕,或如樓閣,或成壇台,總之四壁如削,恰似鬼斧神工;奇崖怪石,仿佛連綿不斷。其間雲海飄忽,如在畫中,宛如人間仙境,令她流連忘返······
她因為貪戀黛眉山美景,當晚歇宿於此處的客棧,不想卻惹來一位來此賞景的白面書生,卻是個衣冠禽獸,因見她年輕貌美,夜闖內室強求姻緣。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託詞相拒,不料書生強欲交歡。她寧死不從,欲投崖明志,幸被西王母救起。
好不容易到達王屋山後,她幸得拜玉真公主為師,在玉陽山種植胡麻修行。不巧遭遇大旱,田中胡麻乾枯,必須到山下挑水澆麻,她於是以嬌小柔弱之軀,肩挑沉重的水桶下山挑水,辛苦勞累倒也罷了,誰知道一個不小心,她不幸倒撞下山崖,就此一命嗚呼了!
☆、第0085章 代人守道
麻姑聽了“侯真定”的幽幽敘述,不禁唏噓不已,隨即對她道:“我既答應替你守道,就絕不會半途而廢,污我向道之名。”說罷使出身外化身之法,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活脫脫的侯真定,對“侯真定”道:“怎麼樣?你可以放心的去吧?!”
“侯真定”千恩萬謝,就此安心的去往別處轉世投胎不題。
麻姑將“侯真定”的屍首掩埋妥當,拾了她的扁擔水桶,在腿上身上多處弄點兒傷痕,假裝一瘸一拐地尋往玉陽山靈都觀。
原來玉陽山有東西對峙的兩座山峰,其上各有一座道觀,東玉陽山叫靈都觀,西玉陽山叫清都觀。靈都觀坐落在尚書谷,系唐玄宗為其胞妹玉真公主賜建,並為當年玉真公主棲身修道之所親筆御書“平陽洞府小有仙台”,並於山門署額“靈都觀”;玉真公主曾經在此與李白相會,李白作《玉真仙人詞》曰: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且說侯真定回到玉陽山靈都觀,對玉真公主謊稱摔下懸崖受傷昏迷不醒,如今稍稍好轉,才得以回山云云。或許是玉真公主正好這幾天在她的安國觀、山居、玉真公主別館居住,或是替皇上代游名山大川什麼的,又或許由於麻姑本是仙體的緣故,反正麻姑的這一通謊言,竟連侯真定的師傅玉真公主也給瞞住了,還真以為麻姑的化身就是侯真定呢!
等到侯真定的傷勢基本痊癒之後,為了進一步磨練侯真定的意志,玉真公主又讓她天天擔水施肥澆麻,往返路程20餘里。而且這回用的是尖底桶,中間不能休息;要不是麻姑仙力在身,怕不真的很難熬哩。
其實,玉真公主讓侯真定在王屋山上廣種胡麻,自有她的神機妙算——胡麻即油麻,也稱芝麻,產自西域大宛,相傳漢史張騫出使西域,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以淳黑者為佳,其時王縉詩云: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即指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