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頁
至少,絕不該是一個患有腿疾、行將就木的謫仙。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認為自己活不過十五歲。
猶記得父侯曾為我定下一門指腹為婚的親事,女方出自世代書香的夏家。若單論門第而言,從商的雲氏,與從文的夏氏聯姻,兩家也算般配。更何況夏家近百年內無人出仕,並不招惹朝廷的紛爭,這一點倒是甚合我意。
自我記事起,見過夏嫣然幾次,因為知道她將會成為我的妻子,便也待她較為親近,彼此一直以表字(小字)相稱:我喚她「品言」,她喚我「挽之哥哥」。
當初也曾想過為雲氏綿延香火,與夏家小姐舉案齊眉,可自從患上腿疾之後,我就斷了這念想,提出要與夏家解除婚約。
母親勸了我幾句,倒也不曾訓斥逼迫,最後還是不情不願地應允了。
退婚之後,我又見過夏嫣然一次,是在我十三歲那年,而她只有十一歲。她雖故作纖裊亭亭的閨秀模樣,可在我眼裡,她還是個稚嫩天真的黃毛丫頭。
至少,大家閨秀不會在被退婚之後毫無顧忌地跑過來,這讓我覺得她根本不懂「退婚」二字是何分量。
猶記得那一次見面,她在我的園子門前流連不去,望著筆法清峻的三個字問道:「挽之哥哥,你這園子為何叫做『知微軒』?」
我坐在輪椅上抬首望去,不假思索地回道:「這是出自《周易》里的一句話——『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世伯學識淵博,應該教過你才對。」
我口中的「世伯」,正是夏嫣然的父親。
聞言,夏嫣然立刻自豪地回道:「那是自然!我父親說過,『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於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
夏嫣然爛熟於心,語畢轉而問我:「如何?我答得怎麼樣?」
「答得不錯,背誦流暢,可你知道這話的意思嗎?」我毫不客氣地再問。其實我並不相信,她一個十一歲的小姑娘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義,就連我如今也不能完全揣摩透徹。
果然,夏嫣然被我問住了,怔愣片刻很不服氣地反問:「那挽之哥哥呢?你又知道嗎?」
我笑了。看來夏家教養子女的方法還是流於皮毛,夏世伯教導女兒背了這麼多篇章警句,可夏嫣然卻不解其意。不過對於她這個年紀而言,又是女孩子,這已算不錯了。
我想起她不服氣的問話,也不欲多做計較,便搖頭敷衍道:「這園名是先祖所題,我也領悟不透。」
夏嫣然聞言沒再接話,也不知在想些什麼,只抬眸望著「知微軒」三個字出神。良久,她清脆的聲音再度傳來:「可我聽說,這園子的名字另有來歷,和挽之哥哥你講得不一樣。」
「哦?什麼來歷?」我被她鬧出了幾分興趣。
夏嫣然抬袖掩面嬌笑,半是神秘地答話道:「我聽說,大熙王朝的開國皇后閨名喚作『聶微濃』,你這個園子叫『知微軒』,是雲氏先祖為她所題。」
「聶微濃?」我順勢再看園子上那三個字,倒還真是頭一次聽說這個「典故」。族內一直傳說先祖與聶皇后交情匪淺,不過公然以皇后的閨名為題,有些不妥了,私以為這並非我雲氏先祖的做派。
於是,我婉言否定這個說法:「你竟比我這個雲氏子孫還要清楚?」
夏嫣然聞言輕哼一聲:「挽之哥哥不問世事,清高至極,又怎會在意這些流言秘辛?自然是我們大俗之人才能聽得。」
聽到這個評價,著實令我有些意外,尤其是出自年僅十一歲的夏嫣然之口——原來我算是「清高」之人。
然而夏嫣然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她看了我半晌,驀地流露出幾分失落之意,忽然語帶哭腔地問道:「挽之哥哥,你為何要退婚呢?是不喜歡我嗎?」
看她一副快哭的模樣,我才知道她不是不懂,她懂得何為「退婚」。
不經意間我傷害了一個視如妹妹的少女,的確令人不忍。更何況在這樁婚事裡,她毫無錯處,是被我連累了名聲。
「品言……」喚出她的小字之後,我又不知該從何勸慰,只得實話實說:「你很好,我沒有不喜歡你。只是……我命不久矣,不想讓你跟著我受苦。」
說到此處,我發現她越發哭得梨花帶雨,只得再行解釋:「你年紀尚小,如今退婚還有餘地;倘若再過幾年,我才是把你耽誤了,屆時即便你沒嫁過來,也會無辜背上『克夫』之名。」
「但我就是喜歡你。」夏嫣然大哭不止,我亦手足無措。勸人,真不是我的長項。
她就這麼兀自哭著,我在一旁唯有沉默。半晌,她才斷斷續續地哭問我:「挽之哥哥,你怎麼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你又不是未卜先知……你覺得還能再活幾年?」
再活幾年?以我如今的身子骨……我沉吟估測一下,對她回道:「大約還剩兩三年的壽命罷。」
「兩三年的壽命……」夏嫣然頓時停止哭泣,抬眸問我:「挽之哥哥,那咱們打個賭行麼?我不求你還娶我,我就想和你打個賭。」
「什麼賭?」我委實不忍再拒絕她。
夏嫣然抬手一指「知微軒」那三個字,抽抽嗒嗒地道:「你說你還有兩三年的壽命,我偏不信。倘若你平安度過十六歲,便將這園子的名字改了可好?」
猶記得父侯曾為我定下一門指腹為婚的親事,女方出自世代書香的夏家。若單論門第而言,從商的雲氏,與從文的夏氏聯姻,兩家也算般配。更何況夏家近百年內無人出仕,並不招惹朝廷的紛爭,這一點倒是甚合我意。
自我記事起,見過夏嫣然幾次,因為知道她將會成為我的妻子,便也待她較為親近,彼此一直以表字(小字)相稱:我喚她「品言」,她喚我「挽之哥哥」。
當初也曾想過為雲氏綿延香火,與夏家小姐舉案齊眉,可自從患上腿疾之後,我就斷了這念想,提出要與夏家解除婚約。
母親勸了我幾句,倒也不曾訓斥逼迫,最後還是不情不願地應允了。
退婚之後,我又見過夏嫣然一次,是在我十三歲那年,而她只有十一歲。她雖故作纖裊亭亭的閨秀模樣,可在我眼裡,她還是個稚嫩天真的黃毛丫頭。
至少,大家閨秀不會在被退婚之後毫無顧忌地跑過來,這讓我覺得她根本不懂「退婚」二字是何分量。
猶記得那一次見面,她在我的園子門前流連不去,望著筆法清峻的三個字問道:「挽之哥哥,你這園子為何叫做『知微軒』?」
我坐在輪椅上抬首望去,不假思索地回道:「這是出自《周易》里的一句話——『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世伯學識淵博,應該教過你才對。」
我口中的「世伯」,正是夏嫣然的父親。
聞言,夏嫣然立刻自豪地回道:「那是自然!我父親說過,『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於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
夏嫣然爛熟於心,語畢轉而問我:「如何?我答得怎麼樣?」
「答得不錯,背誦流暢,可你知道這話的意思嗎?」我毫不客氣地再問。其實我並不相信,她一個十一歲的小姑娘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義,就連我如今也不能完全揣摩透徹。
果然,夏嫣然被我問住了,怔愣片刻很不服氣地反問:「那挽之哥哥呢?你又知道嗎?」
我笑了。看來夏家教養子女的方法還是流於皮毛,夏世伯教導女兒背了這麼多篇章警句,可夏嫣然卻不解其意。不過對於她這個年紀而言,又是女孩子,這已算不錯了。
我想起她不服氣的問話,也不欲多做計較,便搖頭敷衍道:「這園名是先祖所題,我也領悟不透。」
夏嫣然聞言沒再接話,也不知在想些什麼,只抬眸望著「知微軒」三個字出神。良久,她清脆的聲音再度傳來:「可我聽說,這園子的名字另有來歷,和挽之哥哥你講得不一樣。」
「哦?什麼來歷?」我被她鬧出了幾分興趣。
夏嫣然抬袖掩面嬌笑,半是神秘地答話道:「我聽說,大熙王朝的開國皇后閨名喚作『聶微濃』,你這個園子叫『知微軒』,是雲氏先祖為她所題。」
「聶微濃?」我順勢再看園子上那三個字,倒還真是頭一次聽說這個「典故」。族內一直傳說先祖與聶皇后交情匪淺,不過公然以皇后的閨名為題,有些不妥了,私以為這並非我雲氏先祖的做派。
於是,我婉言否定這個說法:「你竟比我這個雲氏子孫還要清楚?」
夏嫣然聞言輕哼一聲:「挽之哥哥不問世事,清高至極,又怎會在意這些流言秘辛?自然是我們大俗之人才能聽得。」
聽到這個評價,著實令我有些意外,尤其是出自年僅十一歲的夏嫣然之口——原來我算是「清高」之人。
然而夏嫣然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她看了我半晌,驀地流露出幾分失落之意,忽然語帶哭腔地問道:「挽之哥哥,你為何要退婚呢?是不喜歡我嗎?」
看她一副快哭的模樣,我才知道她不是不懂,她懂得何為「退婚」。
不經意間我傷害了一個視如妹妹的少女,的確令人不忍。更何況在這樁婚事裡,她毫無錯處,是被我連累了名聲。
「品言……」喚出她的小字之後,我又不知該從何勸慰,只得實話實說:「你很好,我沒有不喜歡你。只是……我命不久矣,不想讓你跟著我受苦。」
說到此處,我發現她越發哭得梨花帶雨,只得再行解釋:「你年紀尚小,如今退婚還有餘地;倘若再過幾年,我才是把你耽誤了,屆時即便你沒嫁過來,也會無辜背上『克夫』之名。」
「但我就是喜歡你。」夏嫣然大哭不止,我亦手足無措。勸人,真不是我的長項。
她就這麼兀自哭著,我在一旁唯有沉默。半晌,她才斷斷續續地哭問我:「挽之哥哥,你怎麼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你又不是未卜先知……你覺得還能再活幾年?」
再活幾年?以我如今的身子骨……我沉吟估測一下,對她回道:「大約還剩兩三年的壽命罷。」
「兩三年的壽命……」夏嫣然頓時停止哭泣,抬眸問我:「挽之哥哥,那咱們打個賭行麼?我不求你還娶我,我就想和你打個賭。」
「什麼賭?」我委實不忍再拒絕她。
夏嫣然抬手一指「知微軒」那三個字,抽抽嗒嗒地道:「你說你還有兩三年的壽命,我偏不信。倘若你平安度過十六歲,便將這園子的名字改了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