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解放戰爭後期,國軍薛岳部十餘萬眾,退守孤島,構建一道號稱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企圖以瓊島和台灣形成犄角之勢,阻止解放軍南下。但英勇渡海作戰的解放大軍,木船打敗戰艦,在堅持瓊島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瓊崖縱隊配合下,終於在一九五零年夏,紅旗插遍全島。

  瓊島是祖國的南大門。瓊島四季如春,花香鳥語;風景如畫,江山多嬌。島東北角有個大昌縣,是個文化之鄉,華僑之鄉。縣裡有條珠溪河,是大昌縣北一條主要溪流,兩岸土地肥沃,阡陌縱橫,禾苗碧綠,千秋孕育著勤勞質樸的眾生。珠溪河源自縣東北海岸邊的銅鼓嶺南麓,往西,往北,逶迤二百多里,流到縣北之前鋪鎮之東南角,流入大海。珠溪河上、中游寬狹深淺緩急不一,地勢也不一樣。下游流到十三區地勢較平坦,水面較寬,最寬處有二十多米。珠溪河兩岸垂柳翠竹,風景優美,風平浪靜。成群的鵝鴨,悠哉游哉。好一派南國魚米鄉之景色。

  珠溪河每到冬至後、春分前枯水期,由於河水淺,農事稍閒,沿河兩岸之農民,都會在鎮上貼出民間自發之“通告”相約於某天捉魚。到那一天,各村的青壯年人一齊出動,背著小竹子編之魚罩“罩魚”。這是珠溪河邊一個民風淳樸的特色。

  珠溪河下游十三區出海口一帶,一九五二年,土改“八字運動”清匪反霸時,在這裡發生了一椿駭人聽聞的“特務假案”。寃死者,傷殘者,株連者,累計有幾百人之眾,而許多都是貧苦、質樸的農民和無辜的中學學校師生。此案發生、發展前後,雖然只是短短多半年時間,但它曾驚動行署、省府以至中央。上級派偵察組下來明查暗訪,最後確認土改隊裡的“剿匪隊長”就是冤案的始作俑者。破案後,沉冤者得雪,製造冤案者伏法,十三區人民額手稱慶:十三區人民得到第二次解放。

  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暫時出現一些漩渦和逆流,在所難免。新中國成立後,“左傾”路線為禍蔓延了二十多年,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這裡說的是其中一個遠去了半個世紀的陳年故事。故事不是真實歷史的再版,而是以經過藝術加工、情節虛構的小說來鋪敘。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任何人不必對號入座,不要把小說來和歷史比照,應該當作小說故事來欣賞。通過小說來認識歷史,吸取歷史血的教訓,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幸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