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最關鍵的灌嬰,更是早早就去了上郡,帶著北地、上郡騎渡大河,沿著趙長城來了個大包抄。

  兵行險招,皆是糧食將盡,若不能取勝,恐將損失慘重,幸好這次沒人迷路……

  當冒頓發現上當後,立刻就放棄了還在與白登山秦軍作戰的代王韓廣,帶著匈奴人迅速北遁。

  他們遭到了韓信部的截擊,又撞上了帶著輕騎繞遠路從雲中殺過來的灌嬰。彼輩在白登山以北的采涼山一帶交戰,韓信與灌嬰配合得當,匈奴人損失慘重。

  而黑夫則先收降了代卒,又率大軍趕至,冒頓見秦軍眾,遂做出了壁虎斷尾之舉,拋棄了大多數部眾,只帶著五千騎向東北方突圍而去,這便出現了假樹白纛,而自己偃旗脫身的一幕……

  秦軍將尉們高興地將白纛一合圍,卻發現不過是匈奴的左屠耆王,還有冒頓的閼氏等,也就是冒頓的老婆孩子。

  他們頓時氣得不行,大罵冒頓不要臉,竟然拋棄代表榮譽的單于旗,更不惜犧牲自己的妻、子,全然忘了冒頓這招還是從某黑那學來的。

  雖然走了冒頓,但匈奴大部亦被圍殲,粗略計算,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匈奴五王,單于閼氏、王子、夫人五十九人,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冒頓花了十多年才初具規模的匈奴行國政權,這一戰里起碼殘了一半!

  韓信來稟報:「看冒頓逃竄的方向,是想去高柳塞,據灌嬰在紫塞收降的代將曼丘臣等言,冒頓在高柳留了騎從近萬,由他最信任的左右大將統帥,以為策應。」

  如今已是十二月中旬,天寒地凍,大雪茫茫,三軍雖然能夠趕到,但一路上損失也很大,墜指者十有二三,倒斃者上千……

  再加上作戰時被死傷的數千人,秦軍傷亡過萬,這便是此戰的代價。

  打完這一戰,秦軍也已筋疲力盡,得留在代郡休整,出長城對冒頓窮追不捨,有點困難,而若只派灌嬰以車騎追擊,彼此人數相差不大,恐遭不測,反而不美……

  黑夫身邊的謀臣「黃石先生」也認為不必深追,但他想到的,卻是另一個原因。

  他低聲詢問道:「臣敢問夏公,為何要以夏為爵號?」

  黑夫也不吝掩飾:「我想做諸夏百姓之共主,讓天下人忘記過去的國別,而認同華夏的共同身份。」

  黃石道:「但夏公可知,諸夏又因何而成?」

  「最初並沒有所謂諸夏之說,周天子的諸侯們,姓與族皆不同,魯鄭衛公族為姬姓周人之後,宋國公族乃是子姓殷人之後,秦公族為嬴姓殷商貴人之後,陳公族為媯姓虞舜之後,齊國公族則為姜姓羌人之後。至於各國的國人野人,或是周人,或是殷人,甚至有戎狄蠻夷之屬。」

  「所以過去只有諸姬、諸姜之稱,他們只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有宗法而無血緣之親,數百年下來,禮崩樂壞,便開始各行其政,相互兼併傾軋了。而國中則有國人野人之分,連語言都不甚通。」

  「如此亂象,直到平王東遷後百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那時候,中原內部、外部的戎狄邦國,一同對周朝的諸侯們發動了進攻,南蠻指的是南方自詡為蠻夷的楚,北狄則是赤狄、白狄、長狄、山戎等半遊牧的部族,他們滅衛滅邢,甚至一度攻占了洛陽,周天子倉皇出奔。

  於是才有了管仲的「尊王攘夷」,以齊桓公作為霸主,召集周之諸侯,一同聯合起來,對抗南蠻北狄!

  「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戎狄豺狼,不可厭也!」

  這便是齊桓公霸業的口號,齊國帶著諸侯南征北戰,恢復了邢衛,遠征山戎,逼迫楚國停止入秦陳蔡……

  百年下來,諸夏的理念根深蒂固,不再按照姓氏和源流劃分彼此,只要是遵循禮樂,用冠帶,食五穀粒食的邦國,都自詡為「諸夏」,連楚國也漸漸融入了這個概念里。

  「所以孔子才盛讚管仲,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故而夏公早年才提議建靖邊祠,第一個祭祀的,便是管夷吾!」

  說管仲是華夏第一個民族英雄,毫不為過。

  「故臣以為,諸夏之所以為諸夏,是因為外有南夷北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

  黑夫頷首,張子房的確眼光獨到,在跳出「韓人」的狹隘視野後,他的提議,多是高瞻遠矚!

  他說對了,所謂民族,乃是想像的共同體。

  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不只是血緣、文化、歷史等內因,也因為左衽被發食酪漿,無城郭農田的「他們」徘徊在外!

  黃石繼續道:「而如今,夏公想讓七國之人不再互為仇讎,想讓天下一統,讓眾人放下宿願,實現九州同風,六合同貫,也需要一個共同的敵人。」

  黑夫一度將楚國,當做秦與韓、魏的共敵來宣揚,但他最後接納了張良的諫言,放棄了對楚人的苛待壓迫。

  在項籍死後,中原的敵對政權便不復存在了。

  他們必須找到新的敵人,讓七國之人放下隔閡的共同敵人。

  這趟北方之行,黃石覺得,他已找到了。

  「如今的匈奴,便是現成的大敵!」

  黃石指著在白登山之戰里奮勇殺敵的秦軍、在李左車規勸下,為秦人輸送糧秣的趙人、還有韓信在燕地招募的燕趙騎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