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之一句話,資本家的良心,信不得!

  所以農家裡原教旨主義的那一批人,才極力主張,要將商賈統統幹掉,讓世界恢復到上古自食其力的時期。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關東六國商業繁盛的背後,問題著實不少,一部分人是先富起來了,集市也熱鬧了,奢侈品極受歡迎,但許多農民仍掙扎在貧困線上,六國本身,也沒有因此而富強……

  至於一些人覺得「只要發展商業就能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更連影子都見不到!

  巨賈們但凡有積蓄,除了購買奢侈品以炫耀富貴外,便一門心思兼併土地,土地越多安全感越大,此外便是如呂不韋般,搞政治投資,將金錢化為權勢,從而真正實現階級的飛躍……

  說白了,你別看戰國的巨賈名義上是商人,可他們的思維,仍是農夫,仍是官本位那一套!

  更有甚者,還有人為了利益,與異族勾結,銅鐵等禁品也偷偷運送出塞!黑夫已掌握了烏氏裸與匈奴暗通的證據,只可惜這老賊奸猾,任黑夫熱情邀約,就是待在羌地不回來,這肥羊不太好宰。

  「五蠹。」

  張蒼接話道:「吾師兄韓非也覺得,商賈,尤其是巨賈,乃是邦國軀幹上的五蠹之一。」

  翻譯過來就是國家蛀蟲……

  「這也是商君之所以重農抑商的緣由。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免從事本業的人少,而致力於商賈末業的人多。」

  秦人農夫的生活,比關東一般市民要苦,沒辦法,官府掌控力強啊。若讓他們發現,自己辛苦砍人頭換來的官爵,商賈花錢就能買到,自己辛苦一年的耕作,商賈半年就能掙到。

  那誰他娘還願意為國耕戰?早就十萬人民九萬商了!

  農民是綁定在土地上的,每年有固定的產出,其龐大的人群和穩定的居所,是國家徵稅最方便的對象,糧食、布匹都是剛需。

  而商賈則跑來跑去,又無實際生產,總是將左手買的右手倒賣,他們投機的逐利行為,甚至會引發物價的波動,對穩定十分不利。

  所以在商鞅為秦孝公規劃的藍圖裡,商賈,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其政治作用,和二戰時的德國猶太人差不多……

  在秦國,商賈被課以重稅,並按照人口的數目(包括家中奴僕)分攤徭役,每逢戰爭爆發,市籍和贅婿,是最先被徵發的人群,被拖到前線做炮灰。

  為商賈劃定市籍和專門的居住區域,讓他們穿白衣作為標誌,不經允許不得外出,嚴禁衣絲乘車,子孫不得為官吏,地位只比刑徒奴隸高一點。

  大秦立國的基礎,農民和軍功地主們,頓時就覺得舒服了。

  農民指著那些卑賤的商賈對子弟說,切勿為賈,與彼輩相比,吾等還有何不能滿足?他們的出路,便只剩下作戰種地。

  軍功地主則享受政治、經濟上的利好,再沒有無尺寸之功卻家累百金的暴發戶在眼前晃蕩惹他們心煩。

  唯獨商人,政治地位被踩到泥巴里,經濟地位則根本體現不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還做商賈幹嘛?於是秦人除非真活不下去了,否則,寧可被官府分配給人做僱農,也好過為賈啊!

  商鞅洞悉人性,他成功了,自此利出一孔。

  除了討得秦始皇帝歡心,得到政治豁免的烏氏裸、寡婦清外,秦國再無大賈,販夫販婦更卑微不已。

  而在國家層面,商鞅做得最絕的事,是嚴格實行官府專營,糧、酒、鹽、鐵、銅,只要是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由官府包辦。在關東各國,被封君、巨賈從中截取的利益,在秦國卻源源不斷流入官府的肚子裡。

  吃完農業租稅,繼續吃專營紅利,六國官府空有膏腴之地卻仍由蛀蟲泛濫,飢腸轆轆時,秦國體魄卻日益健壯,最終吊打了六國。

  這是制度的勝利,是法家的勝利,也是重農主義的勝利!

  不過話說回來,重農抑商,後世總是口誅筆伐,好像這就毀了中國文明,讓中國錯過了「資本主義」一樣,卻鮮少有人真正想過,為何要這樣。

  重農是永遠沒錯的,抑商也絕非錯誤,而是在特殊年代裡,不得不施行的措施。

  如今,坐上這「執一以為天下牧」的位置後,黑夫看得更加明白了,對官府而言,有三個問題,是必須解決的。

  1.官府運轉需要巨額的財政開支,光靠農業稅根本不夠,如果不執行國有專營制度,請問錢從哪裡來?

  2.一旦遇到戰爭、災荒等急需用錢,國庫卻空空如也,怎麼辦?

  3.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財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壓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勢力膨脹起兵造反,怎麼辦?

  這是後世難住了中國兩千年的「桑弘羊陷阱」,也是眼下少府、治粟內史達成的共識,也是黑夫必須繼承的國策,牢牢把住國家的經濟命脈……

  「但這種大政府包辦,真的能百利而無一害?真的能在這交通信息落後的時代嚴格執行麼?」

  大秦是富強了,一統了,但民眾生活沒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更好。

  先前在關中被掩蓋的問題,隨著秦吏空降到關東各地,也一一出現:

  關東不適應秦地經濟政策,水土不服,官營很難推行,各地的大工商業主無利可圖後,鹽、鐵的開採效率漸漸低下,而官營工坊生產的東西價格昂貴,因為監管的缺失,質量也不見得多好,十年間,關東地區的鹽鐵產業凋敝墮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