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猜測越發不負責任,最終,更誇張的說法出現了。

  「始皇帝如此庇護黑夫,莫非他,也是帝子?」

  ……

  「武忠侯難道也是始皇帝的兒子?否則為何能得先帝之神助。」

  「叔孫先生,是這樣麼?」

  講述到這暫時中斷,楊喜抬起頭來,認真地看著正揮筆記錄他故事的叔孫通。

  這儒生是昔日秦始皇博士,如今武忠侯身邊紅人,北伐軍的輿論宣傳,戰前由季嬰負責統戰,打完仗就交給叔孫通潤筆。

  昨日大戰方畢,叔孫通正是奉武忠侯之命,來戰俘營尋找合適人選,與之攀談,最後相中了帶頭投降的楊喜。

  他要楊喜描述,從被抓壯丁成為一個助紂為虐的偽軍——偽帝之軍,到幡然醒悟,投誠北伐軍的前後經歷,心路歷程……

  此刻,叔孫通停下了手中的筆,有些愕然,楊喜的發問,與黑夫交待他的工作無關,但這個無知小卒之問,倒是提醒了叔孫通,他頓時暗暗擰了自己大腿一下。

  「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

  有一件事,讓叔孫通鬱悶許久了,那便是君侯總喜歡到處標榜自己是「黔首之子」,甚至還固執地保留著「黑夫」這種土掉渣的黔首之名,硬是不改。

  在攻破武關後,叔孫通曾建議黑夫改名「尉邦」,「邦」是國家的意思,大曰邦、小曰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彼其之子,邦之彥兮」……都是好話。這就和君侯未來的身份地位比較相配。

  但武忠侯卻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決然拒絕了此議。

  「我和這天下大多數人一樣,八代貧農,沒有上古帝王和先賢的祖宗……」

  他還笑道:「我就叫黑夫,不叫尉邦。」

  末了又加了一句:「也不會叫尉元璋……」

  這讓叔孫通想不明白,當時一邊琢磨著「元璋」其實也是好名,一邊又腹誹道:

  「君侯分明能輕而易舉,攀附上古之帝王血脈,名正言順,開啟大業……」

  「為何非要死守著低賤的黔首出身不放呢?」

  ……

  第089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

  孔子昔日大開私學先河,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血統和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習性,能否成才,更多源於後天教育。

  他秉承有教無類,教出了一大批出身卑微的弟子,這批弟子中的子夏、曾參又再傳授業,使私學大興,間接推動了公族落,士人起的戰國之風……

  但時隔三百年,叔孫通作為孔門後學,一邊認為庶民士人通過教化能身居高位,一面又堅持帝王的血統論。

  天子應運而生,必有神佑。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遂有殷商始祖契。

  姜原踐巨人之跡,而身動如孕,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避而不踏,而棄之於冰湖之上,天降飛鳥,以其羽翼覆蓋嬰孩,這便是周人始祖后稷。

  有了殷周的神化起源作榜樣,後世諸侯無不對自己的祖先大肆美化,燕國那種姬氏舊貴族承周之業,楚國自詡帝高陽及祝融大神之後自不必說。

  後起的秦、趙、魏、韓、田齊,也無不加尊祖先之事跡,尤其是田齊,在祖先虞舜之上,又找了黃帝做高祖,各國紛紛效仿,也將世系上延到炎黃、少昊時代。

  所有諸侯都有顯赫的出身,沒幾個上古帝王做祖宗,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我之所以厲害是因為祖宗給力——這種觀念深入人心。

  所以叔孫通想不明白,武忠侯為何不隨大流呢?

  他常為此事苦惱,但今日卻被楊喜一下點醒,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於是對楊喜的無知詢問,叔孫通只笑而不答,曖昧地說道:

  「這種事,除了始皇帝和武忠侯之母糖嫗,誰知道呢?」

  而這兩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只要武忠侯一點頭,還不由著他叔孫通亂編,只要故事足夠傳奇,哄楊喜這樣的無知黔首,簡直是輕而易舉!

  將這件事記在心裡,叔孫通又拿起筆來:「方才說到武關之戰後了,你繼續說。」

  楊喜應諾,談起這半個月來發生的事……

  ……

  「十日前,吾等退兵至嶢關之後,因為武關之事傳得神乎其神,據說是武忠侯引來始皇帝之靈,導致山搖地動,武關城牆坍塌一里,壓死了無數人,眾人都不敢在嶢關城下禦敵了。」

  「武城侯王離遂讓大軍駐紮藍田……」

  「從吾等回駐藍田開始,士氣大降,便有逃卒出現了。」

  楊喜記得,七八天前,有一批去藍田山砍柴的兵卒遲遲未歸,楊喜等人奉命騎馬去查看,卻見林場已無人影,拉木頭用的人力輦車扔在原地,那數十名士卒竟在屯長帶領下,一齊逃了……

  這是商鞅變法後,秦軍中絕少發生的事,因為在前線當兵服役的人,身後往往牽連著一家老小,一人潛逃,全家株連,就算怕死,也得掂量掂量代價。

  可如今,秦人,刻板順服的老秦人里,卻出現了集體叛逃……

  王離大怒,讓騎從去捉拿逃卒,要軍法處置。

  楊喜卻很理解,二世皇帝之政不得人心,據說還信任奸佞,亂殺大臣,再加上武關的事,北軍早無戰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