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扶蘇若死,子嗣又不在身邊,若劉季能混上軍中次席,他又為人豪爽,作戰驍勇,親和戍卒,頗得人心,便理所當然,能繼承扶蘇的遺產——近萬兵卒,以及遼東、遼西的土地、人心!

  「兩遼雖然貧瘠,但人口加起來也有三十餘萬,負山險,阻少海,東西兩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且東胡已殘,朝鮮羸弱,在劉季看來,大有可為,可以立國……」

  沒錯,儘管在海東時無時無刻不想離開那鬼地方,但現在,劉季已經不太想回去了——天下大亂,縱歸了中原,沛縣也早已物是人非了罷?他又能做什麼呢?

  回家?對曾做過遊俠兒的劉季來說,故鄉雖好,但立業的地方在哪,家就在哪。

  「大丈夫當如是……大丈夫當如是……」劉季心中,默默念著許多年前的這句宏願,卻又悵然若失。

  「我無名無勢,沒底氣回中原,和黑夫相爭,更繼不了秦始皇帝之業。」

  他露出了笑,摸著重新留長的濃髯,心情豁然開朗:

  「但我,可以在這東北之地,繼扶蘇之業啊!」

  ……

  第0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

  秦始皇三十八年,整個五月份,劉季眼裡的帶惡人黑夫,都在籌備入關之戰。

  北伐軍中的老人皆知,黑夫打仗是出了名的重視後勤,不管是征匈奴還是伐百越,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在奪取南陽郡,兵臨武關後,黑夫也沒急著去進攻,而是讓大軍修繕道路,在丹陽地區設立倉稟囤積糧草,還讓大後方的南郡進行最大限度的動員,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援戰爭!

  戰爭是由人來打的,不止是前線作戰的士兵,這些人的糧食運輸、所使用的箭矢,都需要靠人力來實現運輸,所以十萬之師舉,其背後,至少要同等數量的民夫……

  黑夫的計劃里,在武關實施入關作戰的部隊大概十萬,而民夫十五萬左右。

  其中五萬是俘虜,五萬來自南陽,五萬來自南郡——之所以人口更少的南郡要承擔相同役力,是因為南陽初定,北伐軍的勢力尚未伸入基層,只能通過投降的官吏或當地氏族進行徵召,效率未免低下,五萬已是強征的數額,再多,就要出事了。

  南郡則不同,此地是黑夫的故鄉,北伐軍治理當地一年有餘,對基層的控制力,幾乎回到了天下未裂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黑夫此時看著從後方反饋的消息,卻皺起了眉,自言自語道:

  「看來,即便是革命老區群眾,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啊……」

  這是一份厚厚的報告,字跡工整,文辭絲毫沒有陸賈等儒生的華麗花哨、引經據典,卻從裡到外,透著一位老秦吏的嚴謹老練!

  根據報告的總結,南郡百姓對出役意願不高,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出役耽誤農忙,比如竟陵縣有常年出役者,結果造成自己家裡土地荒蕪,春天挨餓。江陵附近,一個叫西門鄉的鄉邑,春天出了36匹馬,遇到驟雨,死7匹,病6匹,傷8匹,損失太大。

  而這些損失並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償,因而當夏天,官吏再度動員支前時,不少地方,就出現了叫誰去誰不去的現象。

  不僅農夫,城邑里的小商小販更不願意出役,因為一旦出了役,家庭生活即無法維持,當時有人就因為出役負了債,還有人因為出役吃光了積蓄,因此這些人認為出役是個要命事。

  其二,黔首出役而官吏不出,也引發普遍不滿。

  沒有哪個政權能保證自己一直清澈,才一年時間,腐敗和墮落也在北伐軍內部滋生。

  為了維持各地秩序,大小官吏都是可以免役的,即便去也只抽調一小部分。

  同時,由於這些基層小吏掌握著百姓出役的支配權,因此他們的親戚朋友就有了可以逃避出工的機會。

  雲杜縣令就稟報了基層普遍的現象:「與官吏有關係,在鄉里的閭右富貴者,該著出役,便提著酒拿著錢找官吏想辦法,官吏收了酒、錢,遂將其延後,另使他人代役。」

  黔首對這種徇私的做法自然深惡痛絕,因此對出役更加抵制。

  原因三:支前民工待遇差,畢竟不是資訊時代,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因為前後溝通不及時,常會出現民夫抵達一地,亭舍驛站卻沒有及時供應糧食,導致吃不飽飯,甚至喝不到開水,夜間也只能睡草堆,蚊蟲叮咬,苦不堪言。

  除了食宿,穿衣也出現嚴重問題,這點黑夫很清楚,去歲襄陽之戰,不少民夫北上時,天氣不太冷,自帶的冬衣不多,結果都凍病了,最後還是靠繳獲北軍衣物才解決。

  食宿有問題,人就容易生病,去年襄陽之戰,民夫里十有二三得了病,腸胃腹瀉,寒熱是凍的,儘管北伐軍有醫務兵制度,但醫生和藥物連士卒都不夠用,攤到民夫身上更寥寥無幾。不少人死在外面,屍體就地掩埋,死訊通過郵驛系統輾轉運回來,親人哭天搶地,當地人就更視服役為危途了。

  更何況,在南郡家門口保衛家園,和千里迢迢北上去陌生地域,積極性是完全不同的。

  而對黔首不願服役的情況,不同縣處置辦法也不同。

  比如春天時,黑夫發動南陽戰役,南郡要出民夫往前線運糧,每縣一千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