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甚至因為到底在山頂還是半山腰舉行儀式,兩個學派之間還大打出手!兩個老儒撕扯彼此的鬍子,在對方眼窩處留下了一道淤痕,對外卻只敢說是自己摔的。

  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儒生博士們開始自行其是,分別向皇帝上書,推銷自己的想法。

  傳禮為道的漆雕氏之儒上書稱:「古時候封禪,帝王要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上山,這是怕傷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必須上到頂峰,掃地而祭,陛下當拜於塵土之中,用其簡易也……」

  子張氏之儒卻認為皇帝應該徒步登山,上到一定高度,乘無風雨的時候,即刻行禮就算是上山封祭了。

  樂正氏之儒則翻古書考證出了「望祭射牛」的做法,也興沖沖地上書獻寶,希望皇帝採納這複雜的儀式。

  這些議論各不相同,與情理不合,或迂腐怪誕,或難以實行,而且多是蝸牛殼裡做道場,顯然與秦始皇想利用封禪,宣揚帝國風光排場的期望值相差很遠。

  幸好秦始皇也沒指望這群傢伙,在讓群儒商議時,也暗中讓專門管禮儀的「奉常」準備了一套秦朝祭祀天地的禮儀。

  於是在昨日,便下詔說:「此議各乖異,難施用。」轉而讓奉常將一整套的秦朝禮儀搬出來,讓儒生們評價損益一下。

  結果,吵吵月余,甚至為了某個禮儀大打出手的群儒,這一刻又空前團結起來。

  小有名氣的齊國儒士伏生看了一眼奉常設計的祭器,開始一通批評,而批評的唯一理由就是「與古不同」。但真正的封禪用器是什麼樣子,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而孔子的後代,大名鼎鼎的魯儒孔鮒,卻在觀看奉常演習的禮儀後,搖頭道:「不如魯禮好。」進而請求,改用孔家傳承了數代的現成魯禮,進行封禪。

  這種種行徑,惹火了最恨人批評「今不如古」的秦始皇,他立即下詔: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能騁,朕自擇之!」

  儒生們遂被統統轟出了行宮,周青臣也不例外,於是就出現了這可笑的一幕:專門研究禮儀的儒生,卻無一人能參與封禪典禮的設計……

  到了下午時,消息傳出,秦始皇盡罷諸儒之言不用,轉而採用秦國舊有的祭祀天地的禮儀來封禪。

  這消息傳來,儒生們頓時炸窩了,開始捶胸頓足,說皇帝不聽良言,居然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用錯誤的儀式,真是荒天下之大謬,於是便鼓譟著要去「以死相諫」。

  結果,他們還在這號召串聯時,卻有郎衛前來,儒生們還以為是皇帝後悔,要召他們回去再議,誰料,郎衛卻陰著臉,將那兩個因爭吵而打架揍對方的老儒抓了起來,說要判他們「私鬥」之罪。

  一時間,三百餘儒生,都變得寂寥無聲,看著兩個老儒被抓走後,過了許久,孔鮒才一跺腳道:

  「既然皇帝不聽勸阻,吾等留之何益?等著繼續受辱麼?」

  他倒是乾脆,不用,則去,說罷便一拂袖,帶著弟子叔孫通大步而走。叔孫通倒是在這場鬧劇里沒有提一點意見,只是不好意思地朝周青臣作揖抱歉,又勸自家夫子別衝動,私自離開可是要惹怒皇帝的。

  剩下的人面面相覷,這時候已無人再提「冒死諫言」的事了,只是漆雕之儒的領袖大聲道:

  「二三子,昔日季氏旅於泰山,孔子問冉有:『汝能勸之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便嘆息道,雖不能,然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乃春秋時的魯國名士,以知禮著稱,這句話的意思是,泰山得天地造化,有其靈性,是絕不會接受非禮之祭的!

  言下之意,秦始皇今日罷黜儒生之言,改用關西的祭祀方式,也一樣不會被泰山接受!

  眾人皆齊聲附和,寄希望於泰山的神性。還有人嚷嚷著,等明天上山封禪時,要好好看著每一個程序,下來後將見聞寫成書,對鬧烏龍的禮儀加以嘲諷,好讓天下人知道,比起儒家,秦朝的官員巫祝們,在搞祭祀禮儀就是個弟弟。

  唯獨周青臣嘆了口氣:「事到如今,汝等還是少說幾句吧!」

  泰山接不接受秦朝的祭祀禮儀不得而知,但經此一事後,秦始皇大概是徹底認清了群儒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到了晚上時,皇帝進而宣布,明日封禪,只帶文武百官,黑夫、張蒼等均在其列,但就是不帶一個儒生!

  這下,群儒統統傻了眼,他們本來還想著明日封禪時,旁觀奉常的祭典,事後好好嘲笑一番呢,卻沒料到,皇帝做得這麼絕,所有儒生,只能留滯山腳,不得與從事!

  「真是豈有此理!」

  齊人伏生怒了,他捫心自問,自己受徵召入咸陽,忍受了皇帝的窮兵黷武,容忍他們七十餘博士只是朝堂上的裝飾品。不就是為了把秦朝引入許多年前,齊地稷下諸生為未來大一統帝國,量身定做的政治藍圖中,從而變成他們理想中的禮儀之邦麼?

  但好容易熬到今天,為了這個目標奔走,嘔心瀝血的群儒,卻既沒有資格設計儀式,也沒有權力登山,見證這八百年未有的一幕?

  這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話!儒家的死對頭黃老、墨者知道了,肯定要笑掉大牙。

  群儒震驚之餘,心裡也對封禪這件事,有了奇怪的轉變。

  在眾人看來,少了他們的參與,封禪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封禪,而是一種對神聖不可褻瀆的泰山,對上古聖王禮制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