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十名秦大吏、長吏、百石吏,治四十萬臨淄人……這要能管得過來,那才有鬼了!」

  秦朝跟課本上的所說的「封建帝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封建已被法家打倒廢黜,被始皇帝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它是一個嶄新的官僚帝國,有中央和地方兩套官僚體系,以代替封邦建國。不再有侯王卿大夫拱衛四方,支撐這個帝國運轉的,是成千上萬的「秦吏」!

  秦朝的地方官吏,有大吏,長吏、百石吏、少吏之分,大概是省廳級、處級、科級和小科員的區分。

  大吏便是郡上的郡守、左右郡尉、郡丞、監御史四到五人,以及大縣縣令,這群省部、省廳級幹部,爵位少上造到五大夫不等。

  在大吏之下,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這群處級幹部,包括正處級的縣尉、縣丞,以及郡上各曹掾、嗇夫、長史等副處級,爵位公乘到官大夫。

  百石吏就更多了,郡上的士史、尉史、卒史、主簿、牧師令,縣上各曹掾,還有鄉嗇夫、游徼,爵位官大夫到不更,相當於科級幹部,例如沛縣的蕭縣委組織部長和曹院長。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比如沛縣的劉亭長,這些人是大秦真正的基層公務員,一般都是不更爵以下。

  過去十年間,黑夫從小公務員混到高官幹部,對這座行政金字塔再熟悉不過。

  他和御史府的張蒼聊過天,知道不算少吏,秦朝的大吏、長吏、百石吏加到一起,大概八千人。

  以目前的四十個郡算,平均一個郡兩百名官員。

  若按照人口分,全國近三千萬人口,平均下來,8個官管一萬人,再有幾十名當地少吏協助,配合上什伍連坐制,極其細緻的秦律,完全能將地方治理得服服帖帖,這也是後世「皇權不下縣」在秦地不存在的原因。

  「但這僅限於關中、南郡等統治多年,已適應秦法的地方,臨淄可不一樣啊……」

  秦朝講究異地為官,大吏和管司法、戍卒的長吏,百分百是從外郡調任的,在臨淄城,他們的數量加起來,僅有四十人。

  但治理一地,不熟悉風土人情的外來者,就像是聾子、瞎子,還得有土著輔佐,故其他的長吏、百石吏,多從當地士人中徵辟。

  這就相當於,一個空降的秦吏,管著七個臨淄本地官員,通過他們的口舌手腳,才能約束下面的數十名少吏,再推移至上萬黔首。

  不是秦不想往這邊輸送更多官員,而是一國並六國,能用的官吏全都外派了,你臨淄需要官吏,難道燕趙楚魏就不用?

  再者,臨淄到咸陽,兩千多里地,以這年代的交通情況,快則月余,慢則兩月,通訊手段限制了統治半徑,臨淄顯然在這半徑之外。

  除了官員比例、距離外,治齊還有一個大難題,那就是語言……

  正思索間,外面傳來推門聲,接著是共敖詢問的聲音,是陳平回來了……

  ……

  陳平還是老樣子,每到一地,先在市肆里轉一圈再說,不愧是曾出塞當過間諜,差點把冒頓單于陰死的謀士,一地山川險阻,道路城郭,陳平都瞭然於心。黑夫之所以能在王賁問他「入齊何見?」應答如流,多虧了這一路來,陳平將他的見聞記錄在紙上,一一呈給黑夫過目。

  今天來到臨淄,陳平在稷門就下了車,要去遊覽他曾心嚮往之的稷下學宮,接著步行穿越半個城區。

  陳平換下了落滿雪的裘服,入室拜見黑夫:「郡守,下吏回來了。」

  黑夫親自給他溫酒,笑問道:「陳生,今日去稷下,有何收穫?」

  陳平搓著凍僵的手,放到火爐上面,嘆氣道:「無甚收穫,百年前極盛的學宮,稷下先生早跑光了,收錄的書籍也全被搬回咸陽。」

  「而王賁將軍的部下將學宮當成了軍營,昔日鄒衍、田駢、慎到、荀卿講學的桃林,如今已經被駐兵砍伐一空,當成柴火燒。衡門前的泮池,一群軍漢在那洗衣游泳。曾幾何時,響徹臨淄的辯論和讀書聲,如今只剩下卒伍訓練的吆喝……」

  陳平雖然家貧,卻好讀書,也算個學子,他年少遊學時的夢想,就去稷下拜一位黃老名師,可如今終於來到此處,卻成了這般光景,臉上難掩失望之色,這也是他對秦政最不滿意的地方。

  黑夫默然,這座古代大學的衰敗,跟秦的政策不無關係。不過,稷下雖衰,稷下先生們卻大多去咸陽做了博士,希望能在新政權里有一席之地,繼續以學術入政。雖然他們依然有資格翻閱、抄錄秦從六國掠奪來的書籍,但只是裝飾品,不得重用。

  恢復稷下當然是不可能的,黑夫一個膠東守,手也伸不到這來,而且這種做法,無疑是對皇帝輿論統一的政策宣戰,他只能從暗處出發,儘量避免「焚書」事件發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是不讀書的……

  「紙張已通行數年,官員開始習慣用此物抄錄法律,書寫奏疏、爰書,只是民間運用還不夠多,我要不要添一把火,讓這天下,處處皆是稷下呢?」

  這時候,陳平自知失言,連忙停止了這個話題,說起了他在臨淄城區的所見所聞。

  「倒是見了臨淄之繁華,只可惜,我欲詢問事情時,不管用關中雅言,還是洛陽雅言,亦或是梁地方言,跟臨淄人都是雞同鴨講,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