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蓋聶也算是晉地豪傑,年輕時劍術了得,十人不能近其身,如今卻被暴秦無罪而誅,真是可恨!」

  室內,一位四十餘歲,鬚髮濃郁,身材壯碩的猛士氣得渾身發抖,方才他那一拳,竟直接將矮案擊成了兩段,碎木屑飛得到處都是……

  他叫魯勾踐,年輕時是邯鄲輕俠,常年在市肆廝混,荊軻游於邯鄲,魯勾踐曾與荊軻玩六博。二人玩到一半,爭執博局的先後路數,魯勾踐是個暴脾氣,立刻掀了棋盤,怒而叱之,荊軻也不跟他計較,嘿然離去,之後再未相會過。

  魯勾踐只當荊軻是個膽小鬼,也沒放在心上,等到十年後,荊軻刺秦失敗的消息傳來,魯勾踐才為當年的事後悔不已……

  「我真是太不了解荊卿了,過去曾因小事呵斥他,不曾想,他與我竟是有相似的心思。」

  魯勾踐作為趙人,邯鄲破滅,秦王親至邯鄲,坑殺數百仇人,這其中就有幾個是魯勾踐的恩主,他亦心存刺秦之心,卻被荊軻搶了先。

  最後魯勾踐又不由可惜地說道:「嗟乎,荊軻雖有刺秦之勇,卻不講於刺劍之術也!」

  自那之後,魯勾踐就暗暗離開了邯鄲,來到人煙稀少的大陸澤畔,靠漁獵過活,順便招攬燕趙反秦人士,在此暗暗聚集,修習劍術,諸如陳餘之輩,當年便來過此地……

  但隨著秦一統六國,反秦運動進入低潮。如今反秦遲遲無忘,卻先後聽聞高漸離、蓋聶這些「豪傑」相繼隕落,魯勾踐當真是義憤難平。

  他一旁的布衣男子卻十分鎮定,撿回方才被魯勾踐一掌擊飛的帛信,說道:

  「魯大俠,隳名城,殺豪傑,這本就是暴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六國志士就像韭葉,割復生,殺是殺不完的,暴秦如此做派,只會讓更多人對其死心,將天下的任俠豪傑逼到絕路上……」

  「張子房!在你看來,蓋大俠之死,竟成一件好事?」

  魯勾踐一把揪起化妝成商賈,在楚、趙之間聯絡消息,試圖將天下反秦志士捏合在一起的張良,罵道:

  「你之前信誓旦旦地說,那暴君今歲或將東巡封禪,讓吾等伺機助你行刺,結果呢?我得到消息,趙政殺蓋聶後,便一路往北,去雁門、雲中了!」

  他罵完後,將張良扔到一邊,越想越氣憤,怒髮衝冠之下,拿起了掛在牆上的劍便要出門而去:

  「不行,我不能再藏在此處發霉,定要連夜帶賓客前往雁門、雲中,在山道上伏擊趙政!」

  第0403章 君子藏器於身

  張良被魯勾踐噴了一臉唾沫星子,也不氣惱,擦了擦後,攔在了門口。

  魯勾踐拔劍指向他,如當年怒叱荊軻一樣,斥道:「孺子,讓開!」

  張良卻不讓,說道:「我親眼看著高先生在宋子城擊築而歌,毅然被捕。之後,聽聞他刺殺不果,被車裂於咸陽時,與魯大俠聞荊卿刺秦失敗的心情一樣,恨不能以身代之!」

  「荊卿雖死,但他令暴君膽顫目眩良久,為吾輩楷模!」

  「高先生雖亡,但他喊出的那句話,足以令天下人爭相效仿。」

  此乃隱秘之事,魯勾踐倒是不知道,一愣:「什麼話?」

  張良亦是近來才通過某個匿身在咸陽朝堂上,為反秦志士提供消息的人處得知的,便一字一頓地說道:「高先生怒斥暴君: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據說,這是夏民痛恨自詡為太陽的夏桀,發出的詛咒,表示誓不與其共存。商湯討伐夏桀時,也將這句話寫進了誓詞裡……

  魯勾踐在理解這句話後,放下了手中的劍,默念此言,嗟嘆數聲。

  這句話,可謂是喊出了復國者們的心聲,他們的親朋好友,死於秦軍之手,頭顱被斬,社稷家室被毀,秦朝一副將輕俠趕盡殺絕的架勢,也使雙方沒了任何和解的可能。

  眼看魯勾踐稍微冷靜些了,張良又道:「雖然刺秦復國之事必要繼續,但也要分時候。」

  「高先生事敗後,趙政越發多疑,不近諸侯之人,行蹤也更加莫測。他的行程,哪怕是丞相、御史大夫也不能事先得知,直到出發當日,才會由太僕、中車府令知會隨行官員。但次日在何處停留,走哪條路,仍不得而知……」

  這種情況下,想要提前埋伏刺殺,是極難的,更何況如今秦始皇車駕已出句注,魯勾踐腦子一熱,帶著好不容易隱藏下來的趙地反秦人士從巨鹿殺過去,只怕連太行山都過不去,就被郡縣秦吏給捉了!

  所以張良苦口婆心地勸魯勾踐道:「若是為刺殺暴君,為解天下倒懸而死,那也就罷了,若是死於鄉吏里監之手,豈不冤枉?到那時,什麼報仇,什麼復國,便都成了笑話!」

  魯勾踐也知道,他即便帶著賓客一路莽過去,別說刺殺了,恐怕連秦始皇的車駕都找不到,不免泄氣:「那你說該怎麼辦?」

  張良用一句《易》里的話回答了他。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

  「豎子不可與之謀。」

  走出魯勾踐院子時,張良無奈嘆息,感到了一陣深深的無力感。

  韓國已經滅亡十一年,他親弟也被秦人殺死整整十一年了。

  舊韓貴族暴動失敗,他離開新鄭,也已過去七年了。

  七年之間,張良輾轉於韓、梁、陳、齊之間,眼睜睜地看著魏、燕、楚、齊一一滅亡,卻無能為力。最落魄時,不得不像當年孔子說的一樣,「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登舟遠行,去了東海濊(huì)地,投靠滄海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