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反正不必人畜之力,何不讓百姓免費使用?」

  墨家太理想主義了,黑夫哭笑不得:「建立磨坊可花了不少錢帛勞力,看守磨坊的官吏也需要俸祿,若是磨坊不能盈利,官府便沒有動力修築,恐怕不多時便會廢棄。」

  程商不知道,這個主意,還是黑夫給內史騰出的。

  磨麵每石收取三十錢,相當於把數百萬麥賣給山東富戶了。等到明年上計時,內史騰不但穩定了關中粟價,還通過磨坊賺回了麥子錢,如此醒目的政績,定能得到皇帝讚賞……

  也算黑夫送內史騰的紅利了。

  「這便叫羊毛出在羊身上,反正山東富戶不差錢。」他暗想道。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朝官府連小吏出差口糧都算得精細無比,不讓你多吃一頓,怎麼可能白養數十萬人一年?據黑夫所知,這數十萬移民,在入秋種麥前,還有一個大工程等著他們。

  這也是程商來找黑夫的目的,他苦著臉道:「秦墨曾向陛下建言,說周武王滅紂後,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今天下雖定,然天下兵戈無數,當收天下之兵入關中,鑄劍為犁……」

  這是秦墨的初衷,但秦始皇是個喜歡自己拿主意的人,前日宣詔時,墨者們便發現,自己的建言走偏了。

  皇帝收天下之兵,匯集咸陽,卻並不願將其鑄作農具,而是下令,用這堆積如山的六國兵刃,做一件堪比禹鑄九鼎的大事……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第0342章 陛下,奇觀誤國啊!

  卓鐵瞪圓了眼睛,他是個老鐵匠了,打鐵二十餘年,卻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兵器集中在一起。

  一旁的同行程鄭也張大了嘴,半晌才發聲道:「這得有多少兵刃啊!」

  卓鐵沒法回答他,僅就目測來看,比趙國時期的邯鄲武庫所藏兵刃還多。

  他們看見,一輛又一輛沉重的牛馬車沿著渭水向西行駛,到達地點後,押送的秦卒將車上的戈、矛、劍、戟、殳、鈹統統搬下來,堆放成許多座數千上萬兵刃堆積的小山!

  驚嘆之後,問題來了,秦吏讓遷入關中的山東銅鐵工匠、商賈們來此服役,又是作何打算?

  謎題很快揭曉,一個叫「司馬昌」的秦國鐵官要求數千名工匠、商賈將兵刃上的鋒鏑與木柄分離開來。

  卓鐵和程鄭面面相覷,但在秦吏的鞭子下,也不敢多問,各自上前忙活了起來。

  他們都是邯鄲鐵匠,和兵刃打了半輩子交道,已經到了看一眼形制或金鐵成色就能判斷產地的程度。

  「這絕對是韓劍!」

  卓鐵捏著一柄二尺劍,眼睛裡綻放出光彩,自從韓國滅亡後,快十年沒摸到韓劍了。

  韓雖國小民寡,乃七雄最弱之國,但有一樣東西卻值得一吹,世間最精良的兵器都是出自韓國的,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眾!」尤其是韓國的棠溪劍,經過工匠們的千錘百鍊,已經到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的程度!

  只可惜,上好的劍,一錘子下去也被砸得彎折,脫離了劍柄,無力地落在地上。

  他又拎起一根長矛來,矛尖是鐵製的,仔細一看,上面還有銘文,鳥蟲文……

  雖然看不懂刻了什麼,但起碼可以確定是楚國的矛,楚矛也不錯啊,世人常言,宛鉅鐵矛,慘如蜂蠆,卓鐵暗道一聲可惜,用力卸下了矛尖,將長柄扔在一旁。

  這之後,他們還陸續發現了燕國、齊國、魏國的兵甲。

  魏國亦有精兵,尤其是武卒用的戈最出名。

  齊國的兵刃就比較少了,雖然齊早在春秋時,就開始搞鹽鐵專營,煮海成鹽,開山成鐵,鐵器最是流行。但經過長達四十年的和平,連兵刃都很少鑄造了,唯以針、刀、耒、耜、銚、斤、鋸、錐、鑿等實用工具為多,卓鐵和程鄭手持的鐵錘鐵鋸,就是來自齊國。

  還有燕國,入目的是上百個生鏽的兜鍪,他們工匠界有一句俗話叫「燕無函」,意思並非是燕國沒有製作兜胄的「函人」,而是在燕國,幾乎人人都會製作兜胄,函人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知,燕人打仗最注重防護,這些鐵兜鍪(móu),大概是燕軍覆滅後被秦人奪走的,裡面還有乾涸的深褐色血跡……

  削了一上午的鋒鏑後,一座兵器小山已空,卓鐵和程鄭走到下一座,發現這裡全部都是趙國兵刃!

  「這是恆山的鐵杖,我曾為人打制過!」

  程鄭的手有些顫抖,鐵杖是趙國恆山最著名的兵器,它的內心用鐵鑄成,頂端安有銅帽,外面包著塗黑漆的藤皮。武安君李牧麾下,就有一支上百人的恆山武士,他們常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

  想想那場面,趙人就熱淚盈眶。

  只可惜,一切都已經灰飛煙滅了,六國破,名城隳,王侯降,豪傑死,連失去了主人的兵刃們也無法倖免,作為戰利品被帶到這裡,身首分別,支離破碎!

  「秦人收六國之兵於此,削其鋒鏑,究竟想做什麼?」

  卓鐵也滿是疑問,三日之後,當他們奉命推著沉重的鋒鏑,走到渭水以北時,二人才恍然大悟。

  他們面前,是一個巨大的工地,最外圍是數千間簡陋的窩棚,上萬徭夫生活在此,大多是膚色黝黑的關中農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