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罷,張良便單方面中斷了與二人的合作,不知所蹤,陳餘一邊罵張良膽小,卻也有些擔心叔孫通那邊。

  當張耳安排手下見叔孫通大搖大擺地跟著秦王車駕出入陳縣行宮,頭戴博士之冠,還與一個秦吏作揖而別時,陳餘只以為這廝已經叛變革命了,所以才潛伏在他住處,有了眼下這一幕……

  陳餘將短劍逼近叔孫通的脖頸:「汝夫子寧可身陷囹圄也不願應秦王之召,你倒好,才一天,便穿上了秦王的博士之服,招搖過市,真是個欺師之人!你是不是也將吾等供了出來,跟秦王換富貴了!我的懸賞,可值五百兩黃金!」

  「我若如此,秦吏兵卒早已隨我破門而入了。」

  叔孫通解釋道:「秦王祭祀時,廟宇內外,圍了中車府衛、郎衛千人,又有一千人守住街道。我進去時,經歷了三次搜身,其中兩次幾乎將我全部扒光。」

  「而之後秦王前往行宮,前後左右也有千餘人護送,各有郎衛和秦卒在每條秦王經過的街巷提前搜索,尤其是臨街的樓閣,更是統統清空……」

  「守備如此森嚴,陳君,汝等要做的事,絕無機會。」

  雖然陳餘沒有直說,但叔孫通豈能猜不出他們到底想幹嘛?

  於是便將陳餘的劍輕輕推開,嘆息道:「秦王防守嚴密,無隙可乘,陳君,要我說,此次的事,還是算了罷。此時去行刺,不過是飛蛾撲火,不如留著有用之身,以待時變。」

  陳餘一陣默然,但又揪著他斥道:「你已投秦,當然會如此說!」

  叔孫通卻嚴肅了起來:「我叔孫通雖被人罵善面諛,無廉恥,為人不忠。但卻單單守著儒生的五常,那便是仁、義、禮、智、信。我以為,在這動盪的季世,這五樣東西,是比所謂忠君愛國更重要,是故,我既然答應了陳君,就絕不會做反悔出賣之事!」

  陳餘聽罷默然,他之所以信任叔孫通,請他幫自己探查秦王守備虛實,不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麼?

  叔孫通再接再厲:「再者,我今日討了秦王歡心,被秦王征為博士,我若不應,頭顱此刻已懸於城樓了……」

  「不過也正因如此,我便能去咸陽,做待詔博士,為陳君等做內應。秦王好大喜功,如今已奪取泰山,說不定日後會有封禪之舉,定會召諸博士隨行,屆時我也在其間,或能為汝等通風報信,助張俠和陳君成事……」

  說到這裡,陳餘已經沒了殺心,他連忙將叔孫通拉起來,作揖道歉道:「陳餘愚鈍,差點誤會了先生!」

  他不知道的是,叔孫通是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秦王那邊要逢迎討好,反秦義士這邊,也不會撕破臉皮,將路封死……

  叔孫通拉了拉自己的衣襟,笑道:「無妨,再說了,今日之行,雖然發現刺秦之事無機可乘,但我也不算一無所獲……」

  「我記得陳君在魏亡後,去投我夫子,說在魏國時,張大俠的夫人,是被一個秦吏所害,他還用奸計害死了魏武卒周市,及數百義士,那秦吏叫什麼來著?」

  「他叫黑夫!」

  陳餘咬著牙,那是他此生最大的恥辱,自從那件事後,就總覺得虧欠兄長張耳,也對不起周市和死難的遊俠、魏士們。

  「然也!」

  叔孫通一拊掌,笑道:「我今日去見秦王,正好遇上了那黑夫!他也在陳縣!」

  ……

  PS: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史記·留侯世家》

  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以自食。——《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個人以為,這裡的千金五百金應該是兩,不是鎰,秦王賜夏無且也才兩百鎰,這兩人當時還不值這麼高價錢。

  第0291章 欲刺

  在陳縣,秦卒被要求不得單獨行動,毫無疑問,是為了安全。

  這座城市雖然是陳國故地,但早在春秋時就被楚化了,頃襄王東遷後,這裡還充當了三十多年的都城,被深深烙入了楚的印記。

  據說前年昌平君反叛時,帶著親隨百人,入陳市振臂一呼,便有數千楚人袒露左臂,群起而從之,將秦軍趕出了城池。

  直到如今,帶著兵卒們走在街巷裡,黑夫仍能感覺到一些不善的目光,從四面八方投向他……

  這是一座對秦人秦軍絲毫不友好的城市,但值得玩味的是,雖不友善,反抗的事件卻不多,或許是秦王東巡的威勢壓下了反抗者的氣焰,或許是前日,楚王卑躬屈膝的投降讓他們感到絕望?

  但黑夫奉命為秦王離城開道時,卻絲毫不敢大意,要知道,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刺殺是前赴後繼的。從他剛來到這時代之初的荊軻刺秦,到還未發生的張良博浪沙行刺,或許此人現在也躲在陳縣呢。就在那密密麻麻的里閭屋頂之下的某處,復國者們正聚集起來,謀劃一場針對秦王的刺殺。

  一年前發生在江陵城的刺殺郡守騰事件,黑夫記憶猶新,他不會讓類似的事重演,和上回不同,若出了事,他也要擔責任的。

  不過,縱使黑夫讓手下人仔細搜查,在秦王出城的必經之路上,卻沒有發現任何疑點。

  每每推開街邊的屋舍,他們沒有找到全副武裝的惡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