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些不協調純由個人利益引起,而這種不協調常達到分裂的程度。鍾會、鄧艾伐蜀時,二人各懷鬼胎,鄧艾攻入成都後,違逆司馬昭的命令,滯軍蜀都,又拒絕送劉禪入魏,鍾會借司馬昭之令,讓監軍衛收捕鄧艾送洛陽,自己又收編了鄧艾的全部軍馬,最後威逼眾將反叛魏國。眾將聯合謀殺鍾會後,鄧艾部下之人急去追救鄧艾,衛瓘覺得,鄧艾一旦被救,必然要找自己報仇,準備派人趕上斬殺之,鄧艾手下護軍田續挺身而出,向衛瓘說: “昔鄧艾取江油之時,欲殺續,得眾官告免,今日當報此恨!”(第一百十九回)徵得允許後,遂領五百兵趕到綿竹,乘鄧艾無準備時一刀斬之。在這裡,各種勢力互相傾軋,矛盾複雜,但多是由個人利害引起。司馬昭把握的原則,一是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來“以毒攻毒”;二是大軍進駐長安,以防鍾會兵變,將這股禍水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三是掌握了大的局面後,具體細節任其自然。其實,司馬昭對鍾會的反叛及其結局事先也有一個基本的估計,他在鍾會剛出兵伐蜀時就對邵悌分析說: “蜀既破,則蜀人心膽已裂,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會即有異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勝思歸,必不從會而反。”(第一百十六回)司馬昭對因個人利益而發生的叛逆行為持堅決平定的態度,只不過想在滅蜀之前利用一下他們的力量罷了。對這類分裂和不協調的活動不堅決消除,會給本集團帶來重大的危害。

  溝通與協調內部關係(2)

  有些內部衝突由歷史原因引起。甘寧原在黃祖手下為將,曾為黃祖攻殺孫權大將凌操,後來他投了孫權,凌操的兒子凌統多次尋釁爭鬥。孫權在處理這類內部衝突時,一是立即制止;二是勉勵雙方不念前仇,以大局為重;三是將一方施予另一方的恩惠公開向其介紹,這樣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解決這樣的衝突,還需要如下兩個條件: 一是周圍將士的及時配合;二是爭執人至少有一方要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胸懷大局。

  有些思想分歧是由認識上的原因引起的。劉備興兵伐吳時,孔明、趙雲、秦宓等許多官員勸阻,大將黃忠沒有提什麼意見,大概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吧。但他在前線衝鋒陷陣,立有大功後受傷病危,臨終前對劉備說: “臣今年七十有五,壽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龍體,以圖中原。”(第八十三回)他在伐吳的戰場上,勸劉備向中原爭鋒,看來心底里並不贊成伐吳。趙雲率後應部隊,在伐吳失敗後全力營救劉備與諸將。我們看到,大家對伐吳一事雖曾有思想認識上的不同,但一作出決定並變成事實後,就保持了行動上的統一。這裡沒有相互的怨恨和拆台,是一種難得的群體精神和集團意識,需要領導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精心培養才能形成。由於認識的原因發生思想分歧,這是正常的事情,但卻是極易引起誤會的地方。袁紹不贊成許攸的計策,卻懷疑他與曹操勾結。袁譚退守南皮時,身邊的辛評受命去和曹操談判,並拒絕了曹操的挽留,回城向袁譚匯報談判結果。因談判結果出乎意料,譚即怒斥辛評道: “汝弟現事曹操,汝懷二心耶?”(第三十二回)辛評怨氣填胸,昏倒於地,不久死去。袁紹父子的思想方法直接危害了自己的領導行為,造成了不良後果,這是非常值得吸取的教訓。

  與領導人有隔閡的部將在前線打了敗仗或出了其他問題,處理這類事情是極複雜的,需要領導人持冷靜的頭腦對待。劉封與孟達守上庸時,曾拒絕向困守麥城的關羽派增援部隊,致使關羽被擒受害,劉備準備立即治罪,派人去捉拿,孔明認為,此事“直緩圖之,急則生變”。(第七十九回)他建議升劉封去守綿竹,使其與孟達分守二處。孟達看清了劉備的用意,遂投降了魏國。劉備欲起兵擒拿,孔明建議說: “可就遣劉封進兵,令二虎相併,劉封或有功,或敗績,必歸成都,就而除之,可絕兩害。”(第七十九回)劉備從其言,讓劉封從綿竹率兵擒孟達,後劉封兵敗回成都,被劉備斬首。看來,孔明原準備穩定其心,分而治之,後來情況變化,又採取“以毒攻毒”的手法,只是由於劉封兵敗,才未除掉孟達。孔明司馬懿裝病率兵伐魏,有一次,陳式在前線違犯軍令,擅自進兵,被魏軍伏兵打得大敗,率殘軍屯於山谷。孔明聽到消息,立即派鄧芝前往軍中撫慰陳式,以防其生變,等陳式回來後,他即以違犯軍令罪將其斬首。看來,孔明對待這類事情的態度,首先是以撫慰、升調等方式穩定其心,不使發生前線兵變,而當這些犯罪將領回到自己的控制之中時,即按軍法正罪,他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真正做到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司馬懿為奪取曹爽兵權,乘其外出畋獵之際,在都城發動兵變,他怕曹爽在外挾天子號召天下與自己作對,連續派人前去見曹爽,吩咐使臣: “汝見爽,說吾與蔣濟指洛水為誓,只因兵權之事,別無他意。”(第一百七回)曹爽思慮再三,最後抱定“但為富家翁足矣”的心情交出了兵權。開始,司馬懿派人給曹爽家中送去大批糧食。以穩定其心,而在剪除了曹爽的主要黨羽後,遂將他斬首滅族。司馬懿採用這種辦法,沒有通過武裝對抗就奪取了曹爽的兵權。看來,處理這類問題,首先得本著穩定局面的目的,對所要處理的人員加以安撫,防其生變,避免造成惡劣影響,然後努力創造適當的條件,等時機成熟,再作最後的處理,包括對當事人的處分。如果操之過急,不顧大局,必然發生意外。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派大將張郃與高覽去攻曹操營寨,因曹兵有備而失敗,袁紹聽了郭圖對二將的誣陷之詞,在其未回來交令之前派人前去捉拿歸案,二人被逼無奈,遂率本部軍馬投降了曹操。袁紹處理這類事件,看來是缺乏周到的考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