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避免這種二難悲劇的要害在於,一世精明的孔明應該胸心開闊,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魏延。應該有容才之量。有個性的人難於駕馭,但往往大有作為,領導者用人藝術的高超之處正在於能夠統馭有稜角的人才。在政治與領導活動中,“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默默以亡。(見《史記·商君列傳》)領導者應該識辨人才,愛護和珍惜人才,這於人、於己、於國都是弊少利多的大好事。

  大象逐中的制勝秘笈

  《三國演義》描繪了各政治集團間的相互鬥爭,展現了各集團領導人對各種複雜情況的思考、判斷、分析和處理,通過軍事鬥爭的勝敗得失向人們提供了許多合理而恰當的領導方法。我們這裡暫且探討其中的若干方面。

  全局觀與決策法

  在天下大亂的社會環境中,如何能使自己的政治集團生存下來,並保證消滅敵人、迅速發展,這需要有正確的戰略決策。呂布集團沒有戰略決策,軍事目標不定,到處樹敵,結果在短時間內被剿滅;袁術、袁紹集團戰略決策錯誤,結果均使強大的軍事集團迅速崩潰。

  曹操有三次意義重大的戰略決策。第一次,十八路諸侯聯盟解體後,他在山東一帶養成勢力,遂接受了荀彧關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出兵洛陽“保駕”。在許多集團都有“保駕”可能性的情況下,曹操捷足先登,搶先占有了這一獨一無二的政治優勢,其決策的戰略意圖甚為高遠。第二次,操入洛陽保駕天子後,他接受了董昭關於移駕許都的建議,這樣,既占有了北方的戰略要地,獲得了向北發展的有利條件,又擺脫了古都的政治羈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強了第一條決策的有效性。第三次,當曹操擊敗袁術後,他面臨張繡、呂布、袁紹的威脅,而袁紹勢力尤其強大,這時,謀士郭嘉向操提出“十勝十敗”之說,曹操於是決定以袁紹為主要敵人,決定除掉呂布後北克袁紹,這一軍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是曹操集團上升的轉折點,使他一躍成為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

  劉備在呂布被消滅後不久即公開打起反曹的旗幟,他在勢力單薄、沒有根基和缺乏同盟軍配合的情況下幾次進攻曹操,均被擊敗,因為其戰略決策尚缺乏可行性。接受了孔明“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後,他連續做出了三項重要的決策: 一是聯合東吳舉行了抗擊曹操的赤壁之戰,造成自身發展的機會;二是接受龐統等人的建議,奪取益州,創造了自己的立身之本;三是接受法正、孔明等人的建議,一鼓作氣奪取曹操的漢中,使他的事業走向極盛。

  孫權集團的發展中有兩次重大決策: 一次是孫策接受了朱治、呂范的建議,借兵收復江東,脫離袁術,這使自己獲得了獨立發展的機會和基業;第二次是孫權經過動搖、彷徨之後終於接受周瑜、孔明等人的建議,下決心迎戰曹操,打赤壁大戰,這保衛了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又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看來,一項高明的戰略決策必須是: 第一,和本集團的目標、方向和利益相結合,必須包含深遠、宏大的戰略意圖;第二,必須看準天下形勢,分析各種利害因素,參照歷史經驗,統籌作出考慮;第三,必須考慮時機和條件,使其具有可行性。三國前期的許多政治集團間爭奪劇烈、戰事頻繁,但很少能做出符合上述條件的戰略決策。冀州牧韓馥在公孫瓚進攻時決定邀請屯居河內的袁紹入州禦敵;益州劉璋在張魯的軍事威脅面前邀請窮居荊襄的劉備入川助守,這些“引虎入羊群”的決策連各集團之間起碼的利害關係也顧及不到,他們的失敗自然是遲早不可避免的。

  在具體的戰役和戰鬥決策中,高明的領導人總是能考慮到自己集團的力量極限,他們一方面要消滅敵人,另一方面又要保存自己,或降低自身的消耗。於是,他們總是想方設法調動其他集團去爭鬥,自己儘量超脫,想坐收漁利,這是一種計謀和決策水平的較量。例如孔明安排在華容道放掉手到擒來的曹操,讓曹操牽制孫權,而乘他們兩家激烈鏖戰的間隙,以少量兵力襲取了荊州等地。孫權雖有一肚子的怨氣,卻還不得公開加兵爭奪。這時,孫權謀士顧雍建議: “為今之計,莫若使人赴許都,表劉備為荊州牧,曹操知之,則懼而不敢加兵於東南,且使劉備不恨於主公,然後使心腹用反間之計,令曹、劉相攻,吾乘隙而圖之。”孫權採納了這個建議,這就把矛盾移到了曹操與劉備之間。曹操接到孫權的表奏後,以丞相身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當時二地為劉備所占,這樣,曹操又把矛盾踢給了孫權和劉備,讓他們雙方互相吞併。矛盾被推了一個圈子,結果又回到了孫、劉之間,劉備無奈,最後只好答應奪得西川後歸還荊州。三個集團都想爭奪利益,但都不想出兵動武、消耗自己,他們企圖以其他兩方的爭鬥消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不妨再看看在後來一段時期內三方的決策較量。第一次,孫、劉結為唇齒,曹操耿耿於懷,他手下謀士陳群建議,讓操率大兵攻江南,他料到孫權受到威脅,必然求救於劉備,而劉備正有心攻西川,勢必無心援救孫權,這樣,孫權無力取勝,必然丟失江東,而操奪取江東後,可一鼓平定荊州,進而平定天下。操採納了這個建議,率三十萬大軍,會合肥之眾,向孫權進攻。孫權果然向劉備求救,孔明作出全新的考慮,他既沒有如陳群所料拒絕援助孫權,又沒有出兵援助孫權以消耗自己,而是讓劉備致書於馬超,以給馬騰報仇、興復漢室為名,讓馬超興兵入關。當馬超率三十萬西涼兵馬殺奔長安時,操只好放棄了南征計劃,親自引兵拒敵。第二次,曹操初得漢中後,益州震動,人們料操必然乘勝攻取西川,時劉備初得益州,人心未歸,能否抵禦曹操把握實在不大。最後,他採納了孔明的建議,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東吳,讓東吳出兵合肥,以牽制曹操,並答應奪取漢中後歸還荊州全土。孫權遂統帥大軍征合肥,一時緩解了益州的危急。第三次,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后,曹操非常惱怒,但他未立即出兵相攻,派人去東吳約孫權攻荊州,聲言自己同時攻漢川,首尾夾攻劉備,答應破劉之後,共分疆土。孫權謀臣步騭認為這是曹操嫁禍於東吳,他建議派人去許都見曹操,令曹仁從旱路取荊州,吸引關羽領荊州之兵向北爭鋒,等荊州空虛時,東吳再派兵暗取。孫權依計照辦。最後,在關羽放鬆警惕、孔明又未派兵增援的情況下襲取了荊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