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未給過關文憑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希望關羽在路上受阻後能再回許都,或者來要過關文憑,或者繼續留下。因為他料定關羽人單勢孤,路上受阻後非回來相求不可。文憑只有在關羽相求時付與,才會有更高的人情價值;而且,自己正和袁紹作戰,關羽又是去投袁紹,讓關羽往返幾次耽誤路程,也好延緩他去袁紹處的時間,萬一這期間戰況急遽變化,關羽也許有新的去留動向。

  關羽離開曹營時適逢曹操與袁紹軍事對峙,雙方關係極度緊張。因而沿路關卡甚緊,這點關羽是一定會想到的,但他為什麼未向曹操討要出關文憑,甚至在操出城相送、答應放走的情況下也不提出這一要求呢?原因有四: 第一,他秉性剛直,不喜歡折腰求人;第二,只要曹操勉強放行,那他什麼要求也可以不斬顏良

  提,避免欠人情帳太多;第三,不提起過關文憑之事,若在路上遇阻,尚且可以設法搪塞矇混;但若一提起此事,被曹操推託不給,在路上遇阻反而不好搪塞。因為他對請求後曹操是否會痛快付給並無多大把握。事實上,當第一關守將孔秀和第二關守將韓福分別向他索要過關文憑時,他正是以“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和“事冗不曾討得”相搪塞的。如果請求後曹操明言不給,反倒會失去這些藉口;第四,劉備是與曹為敵的,關羽投降時提出的一個條件就是“降漢不降曹”,臨走時不領曹操的文憑,正是要說明他不受曹操的管轄。事實上,當關羽到了黃河渡口,馬上要走出曹操轄地時,他的膽子壯了起來,把守渡口的秦琪問他有無丞相曹操的過關公文,他回答: “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第二十七回)

  看來,曹操對關羽沿路的動向是密切注意的,當關羽過了最後一道關隘,就要進入袁紹轄地,且得知劉備脫離袁紹前往汝南時,卻有兩個使者及張遼三人相繼送來曹操的過關公文和命令,聲言公文可以遍行各處。曹操為什麼在關羽不需要公文時送來公文呢?原因有兩條: 第一,他益發想向關羽送個人情。本來曹操想讓關羽主動提出要求以提高公文的人情價值,但關羽硬是不提,最後反倒走掉,結果只好假裝不知關羽已過完關隘,將公文降價相送。事實上,當追趕關羽的夏侯惇向張遼之前的兩個使者詢問曹操是否知道關羽沿路斬將之事時,使者回答不知,因為操不能讓使者回答“知道”,如果回答了“知道”,那就等於說明知道關羽已過完關隘,公文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將公文降價相送,這是對他在關羽臨走時未送文憑的一種人情上的彌補。在使者走後不久,張遼趕到,對追兵說: “奉丞相鈞旨: 因聞知雲長斬關殺將,恐於路有阻,特差我傳諭各處關隘,任便放行。”(第二十八回)這就是說,即使知道關羽沿路斬將之事,還是寬大放行,這個人情可算做到家了。後來,關羽伏兵華容道攔截曹操,操對關羽求情被拒絕,他問關羽: “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第五十回)這是操舍給關羽的一筆最大的人情債,以此終使關羽動心。第二,關羽曾斬殺過袁紹兩大將,曹操幻想關羽因此若在袁紹一方受到脅迫或有其他變故時能再回自己一方,他給關羽以熱忱的關心態度,不至於使關羽到時候因考慮面子問題而不願返回,而他所補送的“遍行諸處”的公文也為關羽提供了這種方便。看來,曹操給關羽的公文也並不是一點實際意義也沒有。

  在過關文憑這一小事上,關羽和曹操都作了認真的考慮,他們的性格、處事為人被深刻地體現了出來。

  北伐樊城實乃天助

  劉備奪得漢中後,曹操暗中策動孫權夾擊荊州,關羽奉漢中王之命,於公元219年主動出擊北伐。他攻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直逼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守將曹仁連輸幾陣,曹操急派大將于禁、龐德前往救援。龐德出征前令人造一木棺,對親友講: “今去樊城與關某決戰,我若不能殺彼,必為彼所殺;即不為彼所殺,我亦當自殺。”(第七十四回)下定了死戰的決心。

  關羽與龐德在陣前交鋒數日不決勝負,主帥于禁心怕龐德立下大功,暗中掣肘,移軍於山口,令龐德屯兵於罾口川。時值八月秋天,關羽軍隊預備船筏,收拾水具,並向關平解釋說: “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第七十四回)果然連日大雨不止,江水泛濫,平地水深丈余,龐德之軍不及躲避,多被水淹,荊州兵將乘大船斬殺殘敵,于禁投降,龐德被擒殺。

  水 淹 七 軍

  于禁、龐德率北方精兵前來救援,與樊城之軍相合,兵力上占有優勢,之所以能稍戰即敗,全軍覆沒,是由統將用兵上的嚴重失誤導致的。

  第一,“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戰篇》)援兵一至,本當內外夾擊,以求速勝,但于禁在與荊州兵交鋒幾日且並無失利的情況下,卻令軍隊移屯於山後,擺開了久峙的架勢,這種消極避戰的思想和援兵的使命不大相符,也違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則。

  第二,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行軍篇》)。兵法又云: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地形篇》)一句話,軍隊宜避開陰濕之處,駐紮於高地。于禁在多雨的秋季令自己的軍隊屯於谷窪之地,無視天時、地利的因素,這是用兵上一個致命的錯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