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之,諸葛亮善於在作戰中利用季節條件、氣候條件,善於利用隨季節而發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他能想別人所未想,知天之情,巧奪天工,故能得“天”之助。

  為了戰爭的需要,孔明曾為自己的軍隊配製過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噴火假獸。孔明南征孟獲時,八納洞主木鹿大王來為孟獲助戰,兩軍相對,他發一聲號令,虎豹豺狼、毒蛇猛獸就沖將過來,蜀軍抵擋不住。這時,孔明讓人從十多個櫃中取出早已預備好的百餘木刻彩畫巨獸、外套服飾,有鋼鐵爪牙,一獸可坐十人,給獸口中裝上煙火之物,等木鹿大王再次呼出猛獸後,蜀陣中衝出假獸,口吐火焰,鼻噴黑煙,身搖銅鈴,對真獸張牙舞爪,真獸被嚇得退奔本陣,將自家人馬衝倒,蜀軍乘勢掩殺,大獲全勝。第二,火藥、地雷。孔明在南方對付藤甲兵和在葫蘆峪火燒司馬懿父子時使用過,他曾向眾將解釋過這種武器及使用方法: “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第九十回)第三,衝車。孔明在陳倉口為對付郝昭的“火箭”而創製,可惜當時未能奏效。第四,木牛流馬。孔明北伐中原時,交通不便,後勤供應困難,於是他設計了“木牛”與“流馬”,讓人依法製造,牛馬既不吃草,又不喝水,晝夜運轉不停,就像活的一樣靈活。這種設備極大地緩解了後勤供應上的困難。由於能成功地解決山路運輸問題,在當時具有極先進的意義。第五,創造了“連弩”之法。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第一百四回)。孔明生前沒使用它,傳給姜維,後姜維伐中原時幾次在關鍵時刻派上了用場。看來,孔明重視謀略,同樣重視武器裝備的作用,先進裝備的作用是謀略所不能代替的。孔明所使用的先進裝備有些是事先預備,有些是臨時創製,但威力較大、效用較高的一般是前者。

  諸葛亮營舊址

  孔明為了戰勝敵人,也常常利用當時一般人所具有的迷信觀念以迷惑對方,造成對自己的有利形勢。他在祭壇借風時,曾按七星、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的要求築壇插旗,自己又身披道衣,跣足散發,焚香於爐,仰天暗祝,煞是神秘。守壇將士被這種場面唬住後不敢行動,他乘機脫身離走。出祁山時,為保證自己兵士隴上割麥的順利,他裝神弄鬼,以四組“神兵”圍定四個“諸葛亮”,從四面迷惑魏兵,弄得司馬懿也心中疑惑道: “此必神兵也!”(第一百一回)因而軍心大亂,不敢交戰,保證了蜀兵順利割麥。為搶奪魏兵仿製的木牛流馬,他安排五百兵士在山旁扮作六丁六甲神兵,以配合截擊部隊。孔明使蜀軍裝扮神兵,一般是在自己兵力不足時藉此以彌補,這種“神兵”極大地迷惑了敵人,動搖了對方的軍心,這是一種積極防禦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必要條件是: 第一,對方要有迷信觀念,否則就不會被迷惑;第二,自己首先不迷信,因而能隨心所欲地安排;第三,達到迷惑對方的程度即止,不能讓“神兵”動真格,主動出擊,否則就會因為沒有“神兵天將”的威力而被識破。

  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一種技術手段,它與迷信觀念相對立,似乎水火不容,但孔明為了軍事鬥爭的需要,對兩者同時加以利用。因為在他看來,目的是第一位的,手段要服務於目的,為了達到戰爭的目的,手段可以多種多樣。事實上,對先進技術的利用和對迷信觀念的利用還是有所不同的,先進技術越是獨占越好,裝備自己;迷信觀念則本來存在於敵人一方,利用它以愚弄敵人。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只要能和目的相聯繫,它就是合理的、必要的。迷信的手段在和目的的聯繫中可以改變自身的性質。

  軍師的馭將之術

  孔明了解自己部將的特性,他依據場合和對象,對部將有許多不同的授命方式。其中有兩種方式值得注意。

  第一,徵求意見的方式。孔明南征孟獲時,兵至瀘水兩軍相持。當時馬岱從後方送解暑藥物和軍糧到軍中,孔明想借馬岱的三千生力軍破敵,遂對馬岱說: “吾軍累戰疲睏,欲用汝軍,未知肯向前否?”馬岱回答: “皆是朝廷軍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雖死不辭。”(第八十八回)於是孔明分配給他偷渡瀘水的艱險任務。孔明六出祁山時,急攻魏兵不下,他欲聯絡吳國出兵伐魏,以分散魏國兵力。恰好費禕自成都來軍中,孔明對禕說: “吾有一書,正欲煩公去東吳投遞,不知肯去否?” 禕回答說:“丞相之命,豈敢推辭?”(第一百二十回)孔明遂寫信讓費禕去送。馬岱、費禕均是蜀國的忠臣,與孔明又無私人隔閡,孔明若以丞相身份授命,他們絕不會推辭,但孔明在這裡卻以徵求意見的方式授命。

  以徵求意見的方式授命,給接受命令的部下以平等感、信任感,使其在完成艱巨任務的過程中不生怨言,積極主動。同時,孔明對二人分別以這種方式授命,還因為他們非本戰役的隨軍將官,系朝廷派至軍中,本人對接受任務無思想準備,以徵求意見的方式授命,能避免他們心理上的牴觸情緒。另外,孔明大概擔心朝廷給二人會另有任務,不給他們直接下令,留有迴旋餘地,就完全避免了對他們的多頭領導,不至於在他們另有朝廷使命在身時無法接受丞相之令,造成雙方的難堪。有這三條理由,所以孔明謹慎地選擇了徵求意見的方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