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三,殘留的稚氣。孫權在處理有些事情時偶爾顯露出稚氣,例如為了向劉備索要荊州,他竟不顧妹妹的名聲,以招親為名將劉備賺至東吳,欲拘囚劉備,因受到母親吳國太等人的堅決反對,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還是為收回荊州,他竟兒戲般地監禁了心腹忠臣諸葛瑾全家老小,逼諸葛瑾通過與孔明的私人關係向劉備索要荊州,他把無情的政治鬥爭看得過於單純,自然是空費心神。他在東吳的國宴上,看見諸葛瑾面長,就令牽來一頭驢,用筆在驢面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字,只圖一時譁眾取寵,卻不考慮為臣者的人格尊嚴。孫權的這類處事稚氣是他兒童時代的幼稚之心在成年心理的殘留,這類現象也許人人都有,但在孫權身上表現得較顯著和充分。

  走下神壇的諸葛先生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漢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相當於州刺史)諸葛豐之後,其父諸葛璉,曾為泰山郡丞,早喪。亮為叔父諸葛玄所養,玄因與劉表有舊交,遂往依靠,住於隆中(隆中即荊州與陽郡之間的鄧縣,今襄樊市北)。玄死後,亮與弟弟諸葛均在南陽種田為生,自號“臥龍先生”,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為密友,嘗好為《梁父吟》,且以春秋戰國時的傑出人物管仲、樂毅自比,極富才學。劉備投靠劉表,駐軍新野時,當地名士司馬徽及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乃齋戒薰沐,三次親往其家拜謁,亮感其知遇之恩,遂出山輔佐劉備,被拜為軍師。

  孔明在新野,曾為劉備設計數次打敗曹操軍隊的進攻。操奪得劉表的荊州後,大舉進攻新野,劉備撤退至江夏,孔明隨魯肅入東吳,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積極促成孫權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曹操率兵南下時,諸葛亮協助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領兵抵禦,在赤壁大敗曹軍,後協助劉備奪取荊襄之地。劉備率兵收川時,亮與關羽等駐守荊州,及劉備收川受挫,龐統陣亡後,亮奉命入川,協助劉備戰敗劉璋,奪取西川,不久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曹丕稱帝,亮與眾官擁立劉備為皇帝,建立蜀國政權以與之抗爭,任丞相。關羽在荊州敗亡,劉備興大軍進攻東吳報仇,亮在成都輔助太子主持國事。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託孤於他,並令兒子以父事之。從此,他對國事更加勤勤懇懇,夙夜用心。他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方針,為了穩定南方,他親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對當地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回兵後他即上表後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屢獲戰功。最後鞠躬盡瘁,病逝於軍中。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曾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奪取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思想,後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不懈努力。作為一個身居輔助地位的“二把手”,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忘我工作,任勞任怨;嚴於法紀,賞罰分明等等,這許多方面已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他的精明強幹之處不止這些,我們要探討的是他領導方法其他方面的優點及不足。

  系統性、科學性的戰略戰術(1)

  諸葛亮對整個戰略形勢有很強的洞察力。他未出茅廬,已預知三分天下之勢。到三足鼎立形成後,即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魏的大計方針。聯吳實際是搞統一戰線,鞏固後方,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孔明之所以把曹魏政權作為蜀國最主要的抗爭對手,一是由於曹魏軍事集團對蜀國構成最嚴重的威脅,它在三國中勢力最大,富有擴張野心;二是由於曹魏政權是直接取代東漢政權而產生,違反封建秩序。當然,第一條理由是抗魏的根本原因,最後一條是次一級的原因,卻是施行抗魏的最有利的藉口。

  明確的戰略目標是制定外交、軍事決策、實行各項政治行動的基本依據。因為要北抗曹魏,所以對南方邊遠部落的叛亂只能實行和解安撫、攻心為上的方針,從而對叛亂首領只能是捉而不傷,並且要擒拿一次,釋放一次,直到心服歸順為止。因為要以曹魏為主要軍事對手,所以對孫吳集團能施行全力聯合、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舌戰群儒以說服之,設計結親以聯絡之,奪其城池,矛盾激化以後,權托“借用”以緩和之,大動干戈後,關係僵化,復以玉帛修復之。戰略目標決定國家的軍事、外交方針,這些方針又決定具體的軍事與外交活動。諸葛亮對軍國大事的安排就是這樣以戰略目標為中心,層層銜接,環環緊扣的。

  當戰略目標受挫時,諸葛亮仍能認真地分析形勢,努力挽救恢復而不放棄。在吳蜀為爭奪荊州而導致關係破裂後,魏國乘機聯絡吳國出兵五路伐蜀。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盡力復修吳蜀關係。為此,他先後三顧茅廬圖

  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第一,穩定其他四路攻蜀之兵。第二,精心選派能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臣出使吳國。他選派的戶部尚書鄧芝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舌辯才能,二是理解聯吳的戰略意義。鄧芝是他當面考察後委派的。第三,當孫吳派張溫入川答禮時,安排了秦宓為難張溫的場面。張溫在孔明設宴相待時,酒席間談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第二天,在後主為張溫設宴相送時,孔明殷勤勸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張溫介紹說,這是益州學士秦宓。宓向溫誇口,自稱: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第八十六回)溫以天是否有頭、有耳、有足、有姓等天文怪題相難,而宓答問如流,滿座皆驚。之後,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題反問張溫,溫無言可對,避席相謝。這時,孔明站出來替張溫說話: “席間問難,皆戲談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在安排這個場面上,孔明的高明之處: 一是換個角度給張溫以難堪,避免正面指責;二是讓手下人出面,迴旋餘地大;三是他見好就收場,親自給張溫以台階。由此我們看到,孔明不僅理解外交的意義,並且精於外交,他善於將外交手段極妙地服務於自己的政治目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