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善於聯絡感情、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領導人,如他和趙雲的交往就很典型。趙雲是當時武藝超群又辦事精細的第一流將才,劉備在起兵不久幫助公孫瓚攻袁紹時初次與趙雲相見,就甚相敬愛,有不舍之心,及與趙雲分別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當趙雲表示自己認公孫瓚為主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時,劉備感嘆說: “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第七回)灑淚而別。雖然公孫瓚數次推薦劉備,有恩於他,但他讓趙雲“屈身事之”,顯然是同意趙雲對公孫瓚的看法,認定瓚將來成不了氣候,但又不好挖恩人手下的人才,只好與這位少年將才聯絡感情,等待“相見有日”。劉備在出兵幫助陶謙抵禦曹操前,曾去公孫瓚處借兵,當公孫瓚答應借他馬步軍兩千時,劉備進一步要求: “更望借趙子龍一行。”曹操退兵後,趙雲辭行,劉備仍是執手揮淚而別。劉備在投曹操期間,聽說公孫瓚為袁紹攻破,自縊身亡,他為公孫瓚傷感,同時又惦念著趙雲,於是暗自下定了脫身離曹的決心。後來,劉備幾經輾轉,找到了趙雲。趙雲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劉備對眾人說: “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趙雲表白心意說: “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也。”(第二十八回)後來,趙雲成為劉備集團中的骨幹,劉備視之為幾與關張並列的心腹愛將。劉備臨終前,又單獨囑咐趙雲說: “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趙雲則哭拜於地表示說:“臣敢不效犬馬之勞!”(第八十五回)劉備在與人交往中的仁者之風,常常能打動對方的心弦,引起對方感情深層的激盪,而這是其他領導人所不可企及的。曾一度投降曹操的關羽,魏方雖然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力拉攏收留,但關羽一知道劉備的下落,終歸拜別曹操,回到劉備身邊,和劉備邂逅相遇的徐庶,被曹操誘騙離去,臨走前竟向劉備表示: “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第三十六回)後來徐庶也果然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劉備以仁為本的領導觀,還導致到他能更多地贏得社會各界,尤其是下層群眾的廣泛同情與支持。他初做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時,督郵巡視至縣,便有五六十個老人在督郵面前替他求情說話。陶謙讓徐州,劉備謙意推辭,徐州百姓則擁擠府前哭拜說: “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曹操途中,投宿於青年獵戶劉安之家,劉安一時尋不到野味,乃殺其妻以獻食。劉備在曹操的大舉進攻面前,從新野、樊城敗退,兩縣之民一同表示: “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江。因曹操追兵將至,眾將勸劉備棄卻百姓先行撤退時,他道出了心腹之言:“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第四十一回)劉備就是時時以儒家仁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從而樹立了自己的政治聲望。

  劉備攜民渡江

  儒家的仁治思想雖使劉備在領導工作上受益莫大,但也存在許多明顯的局限性。

  首先,儒家的“仁”是主張愛有差等,這就導致劉備在處理集團內部的關係時,有較明顯的親疏之別。比如劉備在決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時,在義子劉封和親子劉禪之間要選擇其一,當他徵求軍師諸葛亮的意見時,諸葛亮答道: “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第七十六回)這樣的大事,諸葛亮竟然覺得難於參與,只好投了棄權票。以諸葛亮的態度中可以揣測,在事關“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就算崇尚“仁”的劉備,也難免受非常複雜的情感因素所左右,孔明“推”得實在高明,盡顯微妙。又如劉備自領益州牧時,同時封關羽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征虜將軍、新亭侯;趙云為征遠將軍;黃忠為征西將軍;魏延為揚武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六員虎將均封為將軍,但其中惟有關羽、張飛另加侯爵,連趙雲這樣的心腹愛將亦不能與關、張平列,而給官員的賞賜又是按等級差別給予的(見第六十五回),這就不難見其親疏之別。這種不能平等對待部下的領導方式很容易帶來消極的後果,僅僅由於劉備在人際關係上的倍加殷勤才僥倖補償了這一局限。

  其次,仁治思想在領導工作上的另一種消極影響是,當領導集團變得龐大時,主要領導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員保持“食則同桌,寢則同床”的交往,感情聯絡稀少。從而,曾經促使集團發展的方式會變成限制集團發展的方式,甚至有些舊部可能會因感情聯絡變得稀少而產生怨情。比如蜀中豪傑彭羕在劉備攻西蜀途中,進一言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受到重用,但劉備稱帝前,彭竟因劉備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罵,並企圖聯絡孟達,挑動馬超謀反。蜀國政權的上層人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劉備收川前四方征戰長期跟隨的骨幹,其二是收川過程中劉璋手下的降將,其他來源的官員極少。儒家的仁治思想,導致龐大集團內部的封閉性,窒息了領導集團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內外的再生人才無法躋身於領導集團,發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可悲情形,這不能不說與劉備貫徹仁治思想有很大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