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聽多了,武瞾難免有些厭煩:“此乃朕之家事,卿無須過問!”
狄仁傑倒也不依不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之家,包含四海,天下男女,皆為家人。皇嗣之位,關係天下安危,怎能說是陛下的家事?”
武瞾自知理虧,不想多談,便主動轉移話題:“朕曾夢見一隻大鸚鵡,可是兩隻翅膀都折斷了。國老可知此夢主何吉凶?”
狄仁傑不禁笑了:“鵡武同音,大鸚鵡當是指陛下;而兩隻翅膀應是指二位皇子。如果陛下能重新起用二位皇子,那麼翅膀自然可以恢復,鸚鵡也可以重新展翅高飛。”
雖然武瞾沒有明確表態,但對於崇信神佛的她來說這種“科學解夢”毫無疑問相當具有影響力。
俗話說好事成雙。狄仁傑努力的同時,契丹人也趕來幫忙。
當年為了爭取普通百姓的支持,孫萬榮抬出了已經被廢多年的廬陵王李哲:“何不歸還我廬陵王?”雖然這句口號當時並沒有對整個局勢起到根本性作用,但在河北一帶還是引發了較大的反響,飽受戰火之苦的百姓更加思念太宗、高宗時的安定生活與顯赫戰功,對武氏皇族愈加不滿。這些情況,時任魏州(河北省大名縣)刺史的狄仁傑不可能不了解。
對此武曌很是窩火,想趕快找件事情來沖淡這種不快。嗯,之前東突厥的阿史那默啜不是請求結親麼,那就結吧。
武承嗣的兒子、淮陽王武延秀被選中,在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等人的護送下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前往東突厥迎親。
可惜阿史那默啜早已今非昔比,中原大量的物資供應,加上孫萬榮兵敗後新歸附的諸多部落都讓他實力大增,使他有了足夠的力量獨霸大漠,並與中原抗衡。
武延秀選在這個時候趕去結親,只能是自討沒趣。
阿史那默啜正尋思著找個藉口和大周攤牌,聽說武延秀來了,大喜,當即計上心頭。
武延秀哪知道這許多,見有人恭恭敬敬地來迎接,他也就不客氣地大模大樣地進了營帳。見著了阿史那默啜,自稱大周淮陽王。
阿史那默啜也禮數周全,雙方開始就婚期、儀式等一系列具體問題進行磋商,整個討論在友好輕鬆的氣氛下進行,與會各方都坦誠交換了意見。
眼看談得差不多了,阿史那默啜看似隨意地問了一句:“敢問淮陽王殿下尊姓大名?”
武延秀很實在:“本王姓武,諱字上延下秀。”
“什麼?”阿史那默啜突然跳了起來,對著一旁驚愕不已的閻知微(閻知微曾出使東突厥,算是熟人)吼道:“我是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人,哪裡跳出來這麼個姓武的小子?”
閻知微被問懵了,囁嚅道:“這個,大周……”
阿史那默啜根本不聽閻知微的解釋,而是一臉忠義之色:“我突厥世受李家恩典,無以為報。驚聞李家後人已被屠殺殆盡,只剩兩位皇子還存活在世。我理當率軍南下,輔佐他們登基為帝!”
隨著阿史那默啜大手一揮,武延秀被幾個大漢拎了出去。閻知微因老交情被賜了個“南面可汗”的頭銜。同時,他還遣人發了文告到長安,指責武曌先前故意把蒸熟的稻種、破爛的工具和劣質的綢緞布匹等撥給東突厥,以次充好,現在又派武家小兒冒充皇族前來結親,門不當戶不對。因此,他要揮軍南下,給無恥之人一個教訓。
這就是一味遷就、綏靖,指望“以夷制夷”的後果!
武曌這裡也是後悔不迭,她一方面調兵遣將準備迎戰,一方面暗暗思量要不要順應民意召回李哲,否則揪著這事不放的人會越來越多,朝野上下反武復李的傾向勢必也會越來越強。如果最後自己落得個呂雉第二,那就會又丟面子又害家人性命了。
後來居然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二張也開始吹風。這可奇了,這兩小子一直都是只知吹拉彈唱,描眉畫眼陪朕遊樂,什麼時候也動起政治頭腦來了?
其實這一切都因為吉頊。
吉頊為人精明,既能把握大方向,又善於做好細節工作。他看出了武曌日益衰老,武氏族人又都不成器,李唐復國其勢難檔,當前能做的便是通過二張把李唐後人扶上正位。
二張雖然每天錦衣玉食,歌舞昇平,頭腦倒還清醒。一天瞅了個機會吉頊暗示他們說:“二位兄弟深受皇恩,地位尊貴,天下嫉妒二位的一定不少。一旦皇上歸天,二位可想過如何自保?”
這話句句在理,不由二張反駁。他們聯想到自己榮華富貴全部繫於女皇一人,可女皇年事已高,說不準哪天就要駕崩,而自己還正青春年少,精彩的生命剛剛開始豈能就此完結?確實,該想著給自己留條後路了。
見二人面有難色,吉頊微微一笑,輕聲說道:“天下之人沒有忘記大唐李家的恩德,仍在思念廬陵王。二位不如勸說皇上復立廬陵王為儲君?這樣不僅能免除災禍,更能永葆榮華富貴!”
於是,從內廷到邊關,要求復立廬陵王的摺子越來越多。但武曌還是感到為難:當年李哲正是由於“胡作非為”,被自己親手廢黜。如果復立,豈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快便有人想出了個周全的辦法:昭告全國,考慮到廬陵王患病,流放地醫療條件不佳,皇帝特恩其與家人回神都接受治療。
狄仁傑倒也不依不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之家,包含四海,天下男女,皆為家人。皇嗣之位,關係天下安危,怎能說是陛下的家事?”
武瞾自知理虧,不想多談,便主動轉移話題:“朕曾夢見一隻大鸚鵡,可是兩隻翅膀都折斷了。國老可知此夢主何吉凶?”
狄仁傑不禁笑了:“鵡武同音,大鸚鵡當是指陛下;而兩隻翅膀應是指二位皇子。如果陛下能重新起用二位皇子,那麼翅膀自然可以恢復,鸚鵡也可以重新展翅高飛。”
雖然武瞾沒有明確表態,但對於崇信神佛的她來說這種“科學解夢”毫無疑問相當具有影響力。
俗話說好事成雙。狄仁傑努力的同時,契丹人也趕來幫忙。
當年為了爭取普通百姓的支持,孫萬榮抬出了已經被廢多年的廬陵王李哲:“何不歸還我廬陵王?”雖然這句口號當時並沒有對整個局勢起到根本性作用,但在河北一帶還是引發了較大的反響,飽受戰火之苦的百姓更加思念太宗、高宗時的安定生活與顯赫戰功,對武氏皇族愈加不滿。這些情況,時任魏州(河北省大名縣)刺史的狄仁傑不可能不了解。
對此武曌很是窩火,想趕快找件事情來沖淡這種不快。嗯,之前東突厥的阿史那默啜不是請求結親麼,那就結吧。
武承嗣的兒子、淮陽王武延秀被選中,在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等人的護送下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前往東突厥迎親。
可惜阿史那默啜早已今非昔比,中原大量的物資供應,加上孫萬榮兵敗後新歸附的諸多部落都讓他實力大增,使他有了足夠的力量獨霸大漠,並與中原抗衡。
武延秀選在這個時候趕去結親,只能是自討沒趣。
阿史那默啜正尋思著找個藉口和大周攤牌,聽說武延秀來了,大喜,當即計上心頭。
武延秀哪知道這許多,見有人恭恭敬敬地來迎接,他也就不客氣地大模大樣地進了營帳。見著了阿史那默啜,自稱大周淮陽王。
阿史那默啜也禮數周全,雙方開始就婚期、儀式等一系列具體問題進行磋商,整個討論在友好輕鬆的氣氛下進行,與會各方都坦誠交換了意見。
眼看談得差不多了,阿史那默啜看似隨意地問了一句:“敢問淮陽王殿下尊姓大名?”
武延秀很實在:“本王姓武,諱字上延下秀。”
“什麼?”阿史那默啜突然跳了起來,對著一旁驚愕不已的閻知微(閻知微曾出使東突厥,算是熟人)吼道:“我是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人,哪裡跳出來這麼個姓武的小子?”
閻知微被問懵了,囁嚅道:“這個,大周……”
阿史那默啜根本不聽閻知微的解釋,而是一臉忠義之色:“我突厥世受李家恩典,無以為報。驚聞李家後人已被屠殺殆盡,只剩兩位皇子還存活在世。我理當率軍南下,輔佐他們登基為帝!”
隨著阿史那默啜大手一揮,武延秀被幾個大漢拎了出去。閻知微因老交情被賜了個“南面可汗”的頭銜。同時,他還遣人發了文告到長安,指責武曌先前故意把蒸熟的稻種、破爛的工具和劣質的綢緞布匹等撥給東突厥,以次充好,現在又派武家小兒冒充皇族前來結親,門不當戶不對。因此,他要揮軍南下,給無恥之人一個教訓。
這就是一味遷就、綏靖,指望“以夷制夷”的後果!
武曌這裡也是後悔不迭,她一方面調兵遣將準備迎戰,一方面暗暗思量要不要順應民意召回李哲,否則揪著這事不放的人會越來越多,朝野上下反武復李的傾向勢必也會越來越強。如果最後自己落得個呂雉第二,那就會又丟面子又害家人性命了。
後來居然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二張也開始吹風。這可奇了,這兩小子一直都是只知吹拉彈唱,描眉畫眼陪朕遊樂,什麼時候也動起政治頭腦來了?
其實這一切都因為吉頊。
吉頊為人精明,既能把握大方向,又善於做好細節工作。他看出了武曌日益衰老,武氏族人又都不成器,李唐復國其勢難檔,當前能做的便是通過二張把李唐後人扶上正位。
二張雖然每天錦衣玉食,歌舞昇平,頭腦倒還清醒。一天瞅了個機會吉頊暗示他們說:“二位兄弟深受皇恩,地位尊貴,天下嫉妒二位的一定不少。一旦皇上歸天,二位可想過如何自保?”
這話句句在理,不由二張反駁。他們聯想到自己榮華富貴全部繫於女皇一人,可女皇年事已高,說不準哪天就要駕崩,而自己還正青春年少,精彩的生命剛剛開始豈能就此完結?確實,該想著給自己留條後路了。
見二人面有難色,吉頊微微一笑,輕聲說道:“天下之人沒有忘記大唐李家的恩德,仍在思念廬陵王。二位不如勸說皇上復立廬陵王為儲君?這樣不僅能免除災禍,更能永葆榮華富貴!”
於是,從內廷到邊關,要求復立廬陵王的摺子越來越多。但武曌還是感到為難:當年李哲正是由於“胡作非為”,被自己親手廢黜。如果復立,豈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快便有人想出了個周全的辦法:昭告全國,考慮到廬陵王患病,流放地醫療條件不佳,皇帝特恩其與家人回神都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