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走慣“裙帶”路線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又開始拼命巴結二張,爭著替他們執鞭牽馬,討好地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二張倒也頗有孝心。飛黃騰達後,除了給老媽買田置地、購買金銀首飾外,還十分關心老媽的身份問題。拗不過二位的枕邊風,武曌下旨加封二人的母親臧氏、韋氏為太夫人,賞賜無數,並命令同樣英俊不凡的鳳閣侍郎李迥秀貼身伺候。
這段插曲可不是“皇帝換性伴侶”這麼簡單。日後許多重大事件均與這二張脫不了干係,包括來俊臣的倒台。
武承嗣等人花了大工夫把來俊臣扳倒,卻遲遲等不來處斬的旨意,不禁都慌了手腳:再不弄死這小子,等他緩過神來,死的就必定是我們了!
於是武承嗣開始大規模給二張送禮,好話也說了一籮筐,只求一件事:讓來俊臣死!
可又幾天過去了,來俊臣依然好好地活著。
從內心來講武曌並不想處死來俊臣,畢竟來俊臣幫助自己坐穩了江山,功不可沒;雖然狂妄,但還沒有膽子、也沒有雄心和能力謀反。
然而來俊臣活著,就足以令諸武心驚膽戰。
此時吉頊的一番話給局面帶來了轉機。
吉頊得寵後經常作為親信跟隨在武曌身邊。來俊臣下獄後,一次御花園騎馬散心,女皇很隨意地問了一句:“最近民間可有什麼事情發生?”
吉頊恭敬地回答道:“也沒什麼事,只是百姓對來俊臣下獄後遲遲不宣判議論較多。”
武曌睥睨著吉頊:“朕也是念及來俊臣的貢獻,這才一直猶豫不決。”
“陛下!”吉頊突然轉過身,神情激動:“來俊臣收受賄賂,誣陷忠良,死在他手上的冤魂可塞滿道路。這種國家的蟊賊,殺了是為國除賊,為民除害,陛下大可不必憐惜!”
武曌沒有再說話,只是怔怔地將眼光投放得越來越遠。
確實來俊臣為自己出過不少力,原本打算讓他平平安安富貴一生,可現在看來是不行了。武家和李家聯合起來彈劾他,民間百姓也都議論紛紛,可見來俊臣早已時眾矢之的。此時若還一力維護,只怕連自己都會被人不齒,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條狗雖說好使,但丟車保帥也該是時候了。
終於武承嗣等人如願以償——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三日,來俊臣被綁赴刑場,斬首示眾!
劊子手大刀揮過,人群中立刻爆發出巨大的喝彩聲,人們爭相衝破警戒,拼命擠到來俊臣的屍體旁,將他的肉撕下來生生地放進嘴裡。多少個年頭,人們在來俊臣的白色恐怖下戰戰兢兢地活著,無數家庭因他分崩離析、支離破碎,積攢多年的痛苦、委屈和仇恨終於在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宣洩。幾乎是一瞬間,來俊臣已成了一具骷髏,眼睛、臉皮、五臟六腑盡被扯下扔在地上任人盡情踐踏……
這事擱在現在必定是觸犯了刑法,具體可稱為侮辱屍體罪。但擱在當時當場,沒有人提出過質疑,所有人都覺得是那麼的正常和順理成章。
武曌很快得到了報告,她慶幸地嘆了口氣,又接著下了一道旨意:“來俊臣罪大滔天,現追加滅族,家產籍沒(沒收財產)。”
來俊臣徹底垮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歡天喜地地上街慶賀,迎接久違的安全感:“從今往後終於可以背靠著床板一覺安睡到天明了!”
在來俊臣案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吉頊被提拔為右肅政台中丞,負責彈劾和舉報工作。吉頊是個聰明人,雖然也是靠告密和辦案起家,但顯然來俊臣那套已經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所以他選擇了尊重朝中大多數人的意願,做一名合格的監察官員,並在隨後的李唐王朝的重建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章 還卿儲君
來俊臣的死不僅是這個臭名昭著酷吏生命的終結,更是武周王朝根本性轉變的開始。
從掌權至今,武瞾一直都在與人爭鬥,丈夫、兒子、朝臣、乃至百姓,個個讓她費盡心思,心力交瘁,但同時也樂此不疲。而此次來俊臣事件中官員和百姓的態度卻猶如當頭喝棒,終於讓她沉下心來全面反思自己的言行。
神公元年(公元697年)七月,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一同被免除了“同鳳閣鸞台三品職務”,同時為平衡朝中各派關係,婁師德被提拔為中納言;而真正掌握朝政的則是新任鸞台侍郎狄仁傑和以堅持原則和寬厚待人而著稱的杜景儉。
隨著形勢的好轉,朝中大臣們也不再噤若寒蟬。
狄仁傑重歸相位,豐富的經歷在這個68歲老人的身上產生了厚重的智慧積澱,相仿的年齡也讓他的很多觀點與武瞾相吻合。武瞾十分敬重他,特賜他免跪:“看見國老(武瞾對他的尊稱)下跪,朕就覺得渾身難受。”
狄仁傑除了實施了一系列清明政治措施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使命:保衛李家後人的皇位繼承權。
雖然之前武承嗣多次奪嫡未果,但他並不死心,而是經常聯合武三思等人勸說武瞾易儲。年已七十有三的武瞾自知來日無多,她心知若傳給兒子,大周王朝必將就此完結,所以雖然武氏族人無一成器,但她還是難免心癢。
針對這種思想,狄仁傑常常規勸她說,要念及太宗、高宗打拼江山的辛苦,不要把天下傳給外人。
二張倒也頗有孝心。飛黃騰達後,除了給老媽買田置地、購買金銀首飾外,還十分關心老媽的身份問題。拗不過二位的枕邊風,武曌下旨加封二人的母親臧氏、韋氏為太夫人,賞賜無數,並命令同樣英俊不凡的鳳閣侍郎李迥秀貼身伺候。
這段插曲可不是“皇帝換性伴侶”這麼簡單。日後許多重大事件均與這二張脫不了干係,包括來俊臣的倒台。
武承嗣等人花了大工夫把來俊臣扳倒,卻遲遲等不來處斬的旨意,不禁都慌了手腳:再不弄死這小子,等他緩過神來,死的就必定是我們了!
於是武承嗣開始大規模給二張送禮,好話也說了一籮筐,只求一件事:讓來俊臣死!
可又幾天過去了,來俊臣依然好好地活著。
從內心來講武曌並不想處死來俊臣,畢竟來俊臣幫助自己坐穩了江山,功不可沒;雖然狂妄,但還沒有膽子、也沒有雄心和能力謀反。
然而來俊臣活著,就足以令諸武心驚膽戰。
此時吉頊的一番話給局面帶來了轉機。
吉頊得寵後經常作為親信跟隨在武曌身邊。來俊臣下獄後,一次御花園騎馬散心,女皇很隨意地問了一句:“最近民間可有什麼事情發生?”
吉頊恭敬地回答道:“也沒什麼事,只是百姓對來俊臣下獄後遲遲不宣判議論較多。”
武曌睥睨著吉頊:“朕也是念及來俊臣的貢獻,這才一直猶豫不決。”
“陛下!”吉頊突然轉過身,神情激動:“來俊臣收受賄賂,誣陷忠良,死在他手上的冤魂可塞滿道路。這種國家的蟊賊,殺了是為國除賊,為民除害,陛下大可不必憐惜!”
武曌沒有再說話,只是怔怔地將眼光投放得越來越遠。
確實來俊臣為自己出過不少力,原本打算讓他平平安安富貴一生,可現在看來是不行了。武家和李家聯合起來彈劾他,民間百姓也都議論紛紛,可見來俊臣早已時眾矢之的。此時若還一力維護,只怕連自己都會被人不齒,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條狗雖說好使,但丟車保帥也該是時候了。
終於武承嗣等人如願以償——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三日,來俊臣被綁赴刑場,斬首示眾!
劊子手大刀揮過,人群中立刻爆發出巨大的喝彩聲,人們爭相衝破警戒,拼命擠到來俊臣的屍體旁,將他的肉撕下來生生地放進嘴裡。多少個年頭,人們在來俊臣的白色恐怖下戰戰兢兢地活著,無數家庭因他分崩離析、支離破碎,積攢多年的痛苦、委屈和仇恨終於在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宣洩。幾乎是一瞬間,來俊臣已成了一具骷髏,眼睛、臉皮、五臟六腑盡被扯下扔在地上任人盡情踐踏……
這事擱在現在必定是觸犯了刑法,具體可稱為侮辱屍體罪。但擱在當時當場,沒有人提出過質疑,所有人都覺得是那麼的正常和順理成章。
武曌很快得到了報告,她慶幸地嘆了口氣,又接著下了一道旨意:“來俊臣罪大滔天,現追加滅族,家產籍沒(沒收財產)。”
來俊臣徹底垮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歡天喜地地上街慶賀,迎接久違的安全感:“從今往後終於可以背靠著床板一覺安睡到天明了!”
在來俊臣案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吉頊被提拔為右肅政台中丞,負責彈劾和舉報工作。吉頊是個聰明人,雖然也是靠告密和辦案起家,但顯然來俊臣那套已經成為眾人唾棄的對象,所以他選擇了尊重朝中大多數人的意願,做一名合格的監察官員,並在隨後的李唐王朝的重建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章 還卿儲君
來俊臣的死不僅是這個臭名昭著酷吏生命的終結,更是武周王朝根本性轉變的開始。
從掌權至今,武瞾一直都在與人爭鬥,丈夫、兒子、朝臣、乃至百姓,個個讓她費盡心思,心力交瘁,但同時也樂此不疲。而此次來俊臣事件中官員和百姓的態度卻猶如當頭喝棒,終於讓她沉下心來全面反思自己的言行。
神公元年(公元697年)七月,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一同被免除了“同鳳閣鸞台三品職務”,同時為平衡朝中各派關係,婁師德被提拔為中納言;而真正掌握朝政的則是新任鸞台侍郎狄仁傑和以堅持原則和寬厚待人而著稱的杜景儉。
隨著形勢的好轉,朝中大臣們也不再噤若寒蟬。
狄仁傑重歸相位,豐富的經歷在這個68歲老人的身上產生了厚重的智慧積澱,相仿的年齡也讓他的很多觀點與武瞾相吻合。武瞾十分敬重他,特賜他免跪:“看見國老(武瞾對他的尊稱)下跪,朕就覺得渾身難受。”
狄仁傑除了實施了一系列清明政治措施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使命:保衛李家後人的皇位繼承權。
雖然之前武承嗣多次奪嫡未果,但他並不死心,而是經常聯合武三思等人勸說武瞾易儲。年已七十有三的武瞾自知來日無多,她心知若傳給兒子,大周王朝必將就此完結,所以雖然武氏族人無一成器,但她還是難免心癢。
針對這種思想,狄仁傑常常規勸她說,要念及太宗、高宗打拼江山的辛苦,不要把天下傳給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