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柴榮對於張永德應該是有所戒心,而且柴榮感到身體越來越不行,所以他更擔心這種事會發生。特別是現在又來了“點檢為天子”的招牌,柴榮不得不懷疑張永德。不過柴榮的做法卻是非常奇怪。既然有“點檢為天子”的預言,那麼就應該廢了點檢這個官職,但是他偏偏卻任免了禁軍大將趙匡胤為點檢。趙匡胤是什麼人,特別有心機的一個武將。我都懷疑那塊牌子就是他準備的,太奇怪了。偏偏是柴榮生了重病之後出現些事。

  當然牌子也有可能是李重進準備的,他一直和張永德不和,他的能力也不差,一直都是周軍中的主要將領,南唐還想來拉攏他,不過李重進對李璟沒有什麼興趣。南唐人還是叫我“黑大王”吧。當時有人說:“這種人只有柴榮才管得住。”什麼意思?第一,說明這個人非常有能力,非常有威信。第二,說明這個人有野心,而且有將野心實現的可能。第三,他可是郭威的外甥,這個地位非常特別。也許是和郭威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了。但是柴榮如果死了,他會怎麼辦。他一定會認為最大的對手就是張永德,而不是別人,因為兩人的地位都比較特別。柴榮估計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將張永德貶官的同時,對李重進也做出一些限制。同時還提拔了自認為比較可靠的厚道人趙匡胤來牽制上面兩個人。可見趙匡胤隱藏得有多深。

  柴榮也漸漸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只是他感覺來得太快了。趕緊安排後事吧,他趕快立了符彥卿的女兒(不是李守貞的兒媳,那位已經掛了,這位是那位的妹妹)為皇后,立長子柴宗訓為粱王,(確定的接班人,只有七歲,都怪後漢劉承祐把其他幾個大的兒子給殺了,誰叫有親兒子呢,如果沒有兒子,還可以考慮李重進和張永德)宰臣范質、王溥並參知樞密院事。以樞密使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充樞密使。這三位文人就是留下來輔佐少主的,另外他為了保險起見,又召來了宋州節度使、侍衛都虞候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算是招來了一個武將來幫忙。柴榮也許在想,如果王朴沒死,那可是一個可以託付的人。不過現在為時已晚了。

  柴榮知道將渡過最後的歲月了,雖然前線的戰事依然順利,但柴榮等不到那一天了。他的時代就要結束了。後周顯德六年,一代英主柴榮永遠離開了人世,卒年三十九歲。史臣說他是: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柴榮也許還是敗在性子有些急這個問題上,柴榮的能力、魅力與魄力絕不輸給任何一個帝王。他的心不比秦皇、漢武小,他的能力也是十分突出,雖然有時有點急,有點嚴,但作為一個君主,他無疑是最出色的其中之一。在這個時期,也許只有趙匡胤能和他有一比,當然成就大業者,在各項指標之中,還有壽命這一項關鍵性的指標,而柴榮便是因為這項指標沒合格,結果只能在眾多帝王之中顯得有冷清。

  他在處理後事的過程確實是有些不妥之處,但是大家應該明白。這是柴榮當時得了重病情況做出來的事,柴榮的這個皇帝得來多少意外,而死得也有些讓人可惜。但這便是歷史,包含著無數謎團和無奈的歷史。也許正因為柴榮的英年早逝,才會讓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如此完美。現在他成了很多行業的神了。由於柴榮曾經經商,就成了財神。

  下面還是用柴榮的一句話原話來為這位英主送別吧: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可惜上天不可能給他三十年的帝王生涯了,但就是五年,他已經做得很好了。

  柴榮的時代結束了,下一個將是誰的時代,難道是剛繼位的柴宗訓嗎?

  (寫到這裡有些沉重,不過我認為以後趙匡胤的做法對於整個民族來說還是非常可取的。趙匡胤的統一思路和柴榮不同,趙匡胤相對來說更加穩重。如果說柴榮是浪漫主義的奇才,那趙匡胤便是現實主義的偉大執行者。而對於人們的影響而言,浪漫主義者總是比現實主義者更受歡迎。趙匡胤要走向前台了,我對他的評價是,與柴榮是同一級別的,只是略高那麼一點點。)

  十二、五代的終結者

  柴榮總算死了,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對於他們來說,這麼一位有開拓之心的君主死了,就意味著他們又可以多苟延殘喘一陣子了。因為即位的柴宗訓不過是個才七歲的孩子,就算他確有才幹,那也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情,柴宗訓即位多少也有一些突然性,而且以他的年齡是不可能主政的。權力落到誰的手上,范質、王溥、魏仁浦三位文人,還有那位符太后,不過那三個輔臣都是文人,符太后的皇后以及後來的太后都是剛當上不久,威望似乎差了點。對了,還有一個武將韓通,韓通也算是個人才,對柴榮也是夠忠心,只是性剛而寡謀。

  柴宗訓即位,本來是要任免新臣子的,但是范質、王溥等人不讓,雖然理由說得冠冕堂皇,但是我認為他們還是怕擠掉了他們的位置,說實話,他們這些也不能說是奸臣,只是他們的能力有限,如果一定要說他們的取向,我認為應該是功名。

  柴榮死後,北漢主劉承鈞又有些想法了,想想這契丹連丟三關,難道他們不想奪回嗎?如果能趁後周柴榮新死發動反擊,不要說能收回三關,就算是打回開封,重興“大漢”也是有可能的。連忙向契丹方面商議此事,契丹連丟數城,自然也是想趁機來撈點好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