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周軍進軍一直很順利,但是在楚州卻遇到非常頑強的反擊。至楚州西北,大破賊眾,水陸俱奔,有賊船數艘,順流而逸,柴榮率驍騎與今上追之數十里,趙匡胤也擒賊大將保義軍節度使、江北都應援使陳承昭以獻。收穫舟船,除焚盪外得三百餘艘,將士除殺溺外得七千餘人。但是等到了楚州城下,楚州防禦使張彥卿沒有學其他守將一樣棄城而走,而是死命堅守。海、泰州、靜海軍皆被擊破,張彥卿基本也沒什麼支援了,但是他就是不南渡逃回。柴榮親自御旗鼓攻楚州,趙匡胤為先鋒,在城北親自上前指揮攻城。楚州畢竟沒有支援,兵力根本不能和周軍比,加上柴榮又親自督戰,周軍個個拼死攻城。楚州就更有危機了,但是楚軍也很頑強,雖然外城被破,張彥卿接著堅持巷戰。等到楚城到了這個地步,楚州將領也有了動搖,勸張彥卿說:“現在周強唐弱,而唐軍全部撤到了江南,我們沒有支援,是一定打不贏的,不如投降吧。”張彥卿的兒子也勸他投降,張彥卿對眾人說:“你們看看這裡。”然後就把自己兒子的人頭給砍下來了,並說如果還說要降,就是這種下場。眾將士感其意,皆願死戰,雙方一直打得晚上,張彥卿的兵器都打壞了,他還用繩床搏戰,打到最後,張彥卿的部下全部被殺,無一生還,更沒有一個投降的人。如果不是周軍強悍,這城恐怕攻下不易。柴榮因為周軍死傷慘重,大大超出了承受能力。柴榮非常不理智地下令,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然得彥卿子光祐不殺。這恐怕是僅次於壽州城下,柴榮伐唐遇上最有力度的反擊了。
李璟看樣子是要放棄江北,連揚州都棄了,讓江北各州把民眾都遷到江南。還放火燒了揚州城。柴榮來到揚州,重建新城,並準備建立一個南方的基地。為了分化江南集團,柴榮還揚言要善待昔日吳國楊家子孫,但反而將他們都害了,李璟結果讓人把他們全部殺了。但是一點也不解決問題。得到的奏報總是什麼,趙匡胤率部打敗我軍,焚其營柵而回。慕容延釗奏,大破我軍於布州。李璟快要被逼瘋了。主力已經消耗大半,但是周軍的攻擊卻沒在停下來的意思,難道他還要取我的金陵城嗎?李璟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著急。沒辦法,還是問問大臣怎麼說。商量了半天,商量出的結果是放棄江北,趁江北尚未盡失,不如把江北全部割讓給後周,然後向後周稱臣,去帝號。李璟沒辦法了,後周軍就把自己打得鼻青臉腫,吳越等國還來撈油水,這仗沒法打了。好吧,雖然屈辱點,但總比滅國來得好吧。好吧,就以這種方式屈辱地活著吧。遣使稱臣割地。
李景遣其臣劉承遇奉表以廬、舒、蘄、黃等四州來獻,且請以江為界。目的只為求柴榮不要再進攻了,而是班師回朝。到了此時,柴榮總算是可以滿意了。南唐將江北之地全部割讓給後周,並自稱為江南國主,去帝號。柴榮從此得到了這淮南之地,凡得州十四、縣六十、戶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大大擴充了實力,從此有了統一全國的實力。而南唐失掉了淮南,基本上也提前被判了死刑,甚至有人說,南唐其實在淮南丟了之後,就已經滅亡了,後來只不過是在做垂死掙扎。
這戰持續了三年之久的戰爭終於以後周的全面勝利而結束了,自此南唐再也不敢對後周有任何想法了,就算後周的主力沒有在淮南。李璟在失去淮南之後,當皇帝也沒什麼意思了,不,是當江南國主,不是皇帝了。他還特意在上表後周的奏表中說道:“我想把位子傳給兒子,依然對大朝稱臣。不知大朝皇帝能否答應。”柴榮才不關心這些事,這不過是你的家事,隨你,只是這江北之地趕快割讓過來才是正經。柴榮在完全得到江北之地後,就開始班師了。
而由於南唐盡失淮南,南漢、荊南、吳越等國連忙遣使過來稱臣。而南唐為了自身安全,也聯絡北方的契丹,希望契丹能南下牽制後周。孟昶也是有點嚇到了,不過他還可以暫時守守他的蜀國之地,與他的花蕊夫人繼續他們那些風花雪月的事。
淮南大勝之後,柴榮又將這些流民妥善安置好,對於李璟也沒有過多的逼迫,反而下詔說:“於川澤之間,舊無斥鹵之地。已下三司,逐年支撥供軍食鹽三十萬石。”要向江南提供食鹽三十萬石。李璟帝號去了,年號也改後周的顯德年號了,對方能給一點鹽就算不錯了。
南唐後來的做法也是奇怪,李德明因說李景請割江南之地求和於後周,而陳覺、李徵古等以德明為賣國,請戮之,景遂殺德明。賣國的就只是李德明嗎?陳覺還是忠臣,站出來指責賣國賊,這哪跟哪呀。
南唐沒有殺傷力了,不,是江南國沒有殺傷力了。柴榮此時的大患在他看來,就只有北方了,柴榮沒有完全依照王朴平邊策的方法先南後北,下一步,他準備試探一下號稱拉弦六十萬的契丹到底有多少實力。
十、北伐,北伐!
歷史書太不負責任了,舊五代史說王朴四十五死了,新五代史卻說他五十四歲才死。看在他是個人才,我還是寫他五十四死吧。
**************************************************************************
就在柴榮將大部主力放在淮南之時,北漢主劉承鈞為報高平、太原之仇,遺使繼續與契丹結盟,契丹遣將領黃勛助陣,劉承鈞遣李存瑰與黃勛攻上黨。不過當時在北方駐守的李筠等人沒有給他任何機會,李存瑰等人只得退回太原,再作打算。
李璟看樣子是要放棄江北,連揚州都棄了,讓江北各州把民眾都遷到江南。還放火燒了揚州城。柴榮來到揚州,重建新城,並準備建立一個南方的基地。為了分化江南集團,柴榮還揚言要善待昔日吳國楊家子孫,但反而將他們都害了,李璟結果讓人把他們全部殺了。但是一點也不解決問題。得到的奏報總是什麼,趙匡胤率部打敗我軍,焚其營柵而回。慕容延釗奏,大破我軍於布州。李璟快要被逼瘋了。主力已經消耗大半,但是周軍的攻擊卻沒在停下來的意思,難道他還要取我的金陵城嗎?李璟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著急。沒辦法,還是問問大臣怎麼說。商量了半天,商量出的結果是放棄江北,趁江北尚未盡失,不如把江北全部割讓給後周,然後向後周稱臣,去帝號。李璟沒辦法了,後周軍就把自己打得鼻青臉腫,吳越等國還來撈油水,這仗沒法打了。好吧,雖然屈辱點,但總比滅國來得好吧。好吧,就以這種方式屈辱地活著吧。遣使稱臣割地。
李景遣其臣劉承遇奉表以廬、舒、蘄、黃等四州來獻,且請以江為界。目的只為求柴榮不要再進攻了,而是班師回朝。到了此時,柴榮總算是可以滿意了。南唐將江北之地全部割讓給後周,並自稱為江南國主,去帝號。柴榮從此得到了這淮南之地,凡得州十四、縣六十、戶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大大擴充了實力,從此有了統一全國的實力。而南唐失掉了淮南,基本上也提前被判了死刑,甚至有人說,南唐其實在淮南丟了之後,就已經滅亡了,後來只不過是在做垂死掙扎。
這戰持續了三年之久的戰爭終於以後周的全面勝利而結束了,自此南唐再也不敢對後周有任何想法了,就算後周的主力沒有在淮南。李璟在失去淮南之後,當皇帝也沒什麼意思了,不,是當江南國主,不是皇帝了。他還特意在上表後周的奏表中說道:“我想把位子傳給兒子,依然對大朝稱臣。不知大朝皇帝能否答應。”柴榮才不關心這些事,這不過是你的家事,隨你,只是這江北之地趕快割讓過來才是正經。柴榮在完全得到江北之地後,就開始班師了。
而由於南唐盡失淮南,南漢、荊南、吳越等國連忙遣使過來稱臣。而南唐為了自身安全,也聯絡北方的契丹,希望契丹能南下牽制後周。孟昶也是有點嚇到了,不過他還可以暫時守守他的蜀國之地,與他的花蕊夫人繼續他們那些風花雪月的事。
淮南大勝之後,柴榮又將這些流民妥善安置好,對於李璟也沒有過多的逼迫,反而下詔說:“於川澤之間,舊無斥鹵之地。已下三司,逐年支撥供軍食鹽三十萬石。”要向江南提供食鹽三十萬石。李璟帝號去了,年號也改後周的顯德年號了,對方能給一點鹽就算不錯了。
南唐後來的做法也是奇怪,李德明因說李景請割江南之地求和於後周,而陳覺、李徵古等以德明為賣國,請戮之,景遂殺德明。賣國的就只是李德明嗎?陳覺還是忠臣,站出來指責賣國賊,這哪跟哪呀。
南唐沒有殺傷力了,不,是江南國沒有殺傷力了。柴榮此時的大患在他看來,就只有北方了,柴榮沒有完全依照王朴平邊策的方法先南後北,下一步,他準備試探一下號稱拉弦六十萬的契丹到底有多少實力。
十、北伐,北伐!
歷史書太不負責任了,舊五代史說王朴四十五死了,新五代史卻說他五十四歲才死。看在他是個人才,我還是寫他五十四死吧。
**************************************************************************
就在柴榮將大部主力放在淮南之時,北漢主劉承鈞為報高平、太原之仇,遺使繼續與契丹結盟,契丹遣將領黃勛助陣,劉承鈞遣李存瑰與黃勛攻上黨。不過當時在北方駐守的李筠等人沒有給他任何機會,李存瑰等人只得退回太原,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