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第7裝甲師在寒冷的北海道沉寂了整整15年至到冷戰結束。奇怪的是在日本最主要的假想改──蘇聯解體了,來自北方的安全壓力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這支裝甲部隊卻進入了其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不斷得到“特殊優待”,一躍而成為自衛隊的“軍中老大”和殺手鐧。
經過冷戰後二十幾年間的不斷加強,第7裝甲師已具有了很高的合成程度。該師編有3個坦克團、1個機械化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高炮團。每個坦克團均裝備90式坦克102輛,僅憑90式坦克世界上最昂貴的單車造價──826萬美元──這一項開支就達30億美元。已裝備有40輛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炮兵團,又從1999年開始新購進40輛最新型的9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這種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性能火炮,全重為40噸,時速近50公里,火炮射程可達30公里,每分鐘可發射18發炮彈,堪稱大威力、遠射程的炮中“翹楚”。第7裝甲師編有一個高炮團,這個高炮團裝備有60輛最斯型的87式自行高炮和81近式近距離防空飛彈;令其它師艷羨不已的87式高炮,是一種雙管35毫米口徑的裝甲自行高炮,重約38噸,時速53公里。從發現目標、捕捉目標,直至發射的全過程均可由計算機進行誤差的自動修正,而81式近距離防空子彈,因為採用了紅外可視複合圖像制導和主動電波制導相結合的制導方式,其命中率和執干擾能力都很強,此外,良好的隱蔽性能,又使其能夠全天候發射。因為擁有了這種“炮彈結合”的防空系統和體制,該師的對空掩護能力得到大大提高,進一步保障了其在作戰中的突擊能力。
為了增強第7裝甲師的作戰實力,陸上自衛隊還從1999年開始為該師增編了1個飛行隊,並裝備了100多架直升機,包括UH─1多用途直升機、OH─6觀測直升機等,此舉不僅提高了該師的指揮和偵察能力,也增強了其快速反應的能力。得到如此多的“特殊優待”後,第7裝甲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王牌師”。
被作為預備隊的第7裝甲師接到木村游哉的命令後,立刻利用該師在快速機動能力方面的優勢,連夜機動到宜蘭。安朝它的作戰構想是:使用環島高速公路迅速趕往花蓮,再靠隱蔽的山區公路接近解放軍,在集集鄉台灣裝甲部隊的配合下,以精銳部隊阻止或遏制解放軍先鋒的進攻,最後趕往解放軍的登陸地區,對解放軍已登陸部隊實施阻擊,並殲滅配合登陸行動的解放軍空突部隊。不過,這一戰役預案始終未能付諸實施,當朝霞滿天時,解放軍空中偵察和埋伏的偵察兵發現了一支日本陸軍裝甲部隊正沿著環島公路,由北向南朝著蘇澳方向挺進,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日軍,把坦克和裝甲車輛都裝在拖車上疾駛。趕來指揮的攻台集群政委俞笑天決定以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從正面迎戰,陸戰一師和獨立二旅左右兩翼實施包抄。1個小時後,解放軍空軍的飛機和陸戰隊數位化炮兵向日軍實施了猛烈的突擊。
經過戰爭錘鍊,尤其是同美數位化炮兵的炮戰洗臉禮的解放軍數位化炮兵已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它所裝備的武器體系已全面數位化,使解放軍數位化炮兵作戰效率明顯提高。數位化部隊炮兵的每門炮上都裝有以“北斗”GPS為核心的定位導航系統。這種數據無線電通信系統能傳送火力請求、目標跟蹤數據、己方友鄰部隊位置數據、戰鬥命令、報告、文本、態勢感知、戰鬥識別和指揮控制同步信息。火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隨時確定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標,且迅速準確。此外,數位化炮兵的戰鬥識別系統,可在地面戰場上全天候識別坦克和戰車,並能通過識別碼鑑別目標是己方的還是敵方的,提高打擊的準確程度。
所有自行榴彈炮採取自動裝填,射速快,單炮射速為0。4發/秒。採用多種炮彈,戰鬥部威力巨大。尤其是擔當火力壓制任務的火箭炮兵,一個27門制火箭炮營的火力相當於12個155毫米榴彈炮營的火力,而人員編制數量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1/4。
數位化炮兵觀察器材不但增多而且都實現數位化連接,它還可與其它數字平台進行數據交換,提高了偵察效率,擴大了觀察範圍。
解放軍陸戰隊數位化炮兵首先用WM─2010型273毫米多管火箭炮先敵開火,先機打擊日軍。它發射的多用途子母彈戰鬥部,一門炮一次齊射可發射8千多枚子彈,覆蓋面積達10公頃,對該面積內的人員、車輛毀傷概率在50%以上。
它發射另一種攻頂反裝甲戰鬥部時,每個戰鬥部內裝6枚智能化反裝甲子彈,每一顆子彈可以自動搜索、識別和摧毀坦克、步兵戰車等目標。
日本第7裝甲師的坦克部隊受到重創,但其避過第一輪打擊的炮兵部隊也訓練有素,迅速展開反擊。
解放軍陸戰隊數位化炮兵的PLZ─4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部隊立刻投入炮戰。與日本教科書式的炮擊相反,解放軍榴彈炮部隊編組和使用非常靈活,有的按傳統的3×8門制的營或連或排的建制單位遂行射擊任務,有的則將全營24門炮分別組成12個火力小組遂行射擊任務,有的甚至還單炮各自為戰。同時,為了提高戰場生存能力,解放軍數位化炮兵的陣地配置比較疏散。一個自行榴彈炮連最大配置正面可達3公里,縱深可達2公里。這樣的配置,即使日軍能夠使用炮位偵察、雷達進行定位,一次連齊射也只能毀傷1門炮,一次營齊射時,至多毀傷2門炮。在日軍射擊時,營連內其他各炮,就可根據己方炮位偵察雷達捕捉的日方火炮位置,迅速進行反擊。在劇烈的炮戰中,解放軍數位化炮兵還採用了“走中有打,打中有走”的戰法,憑藉自己的“北斗”GPS和敵我識別系統,使各級指揮員正確掌握敵、我、友方的位置信息,提高敵、我、友的識別能力,在進行多向炮火襲擊時,基本避免了對友軍的誤傷。解放軍就這樣,對日軍炮兵進行了殲滅性壓制射擊。
經過冷戰後二十幾年間的不斷加強,第7裝甲師已具有了很高的合成程度。該師編有3個坦克團、1個機械化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高炮團。每個坦克團均裝備90式坦克102輛,僅憑90式坦克世界上最昂貴的單車造價──826萬美元──這一項開支就達30億美元。已裝備有40輛7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炮兵團,又從1999年開始新購進40輛最新型的9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這種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性能火炮,全重為40噸,時速近50公里,火炮射程可達30公里,每分鐘可發射18發炮彈,堪稱大威力、遠射程的炮中“翹楚”。第7裝甲師編有一個高炮團,這個高炮團裝備有60輛最斯型的87式自行高炮和81近式近距離防空飛彈;令其它師艷羨不已的87式高炮,是一種雙管35毫米口徑的裝甲自行高炮,重約38噸,時速53公里。從發現目標、捕捉目標,直至發射的全過程均可由計算機進行誤差的自動修正,而81式近距離防空子彈,因為採用了紅外可視複合圖像制導和主動電波制導相結合的制導方式,其命中率和執干擾能力都很強,此外,良好的隱蔽性能,又使其能夠全天候發射。因為擁有了這種“炮彈結合”的防空系統和體制,該師的對空掩護能力得到大大提高,進一步保障了其在作戰中的突擊能力。
為了增強第7裝甲師的作戰實力,陸上自衛隊還從1999年開始為該師增編了1個飛行隊,並裝備了100多架直升機,包括UH─1多用途直升機、OH─6觀測直升機等,此舉不僅提高了該師的指揮和偵察能力,也增強了其快速反應的能力。得到如此多的“特殊優待”後,第7裝甲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王牌師”。
被作為預備隊的第7裝甲師接到木村游哉的命令後,立刻利用該師在快速機動能力方面的優勢,連夜機動到宜蘭。安朝它的作戰構想是:使用環島高速公路迅速趕往花蓮,再靠隱蔽的山區公路接近解放軍,在集集鄉台灣裝甲部隊的配合下,以精銳部隊阻止或遏制解放軍先鋒的進攻,最後趕往解放軍的登陸地區,對解放軍已登陸部隊實施阻擊,並殲滅配合登陸行動的解放軍空突部隊。不過,這一戰役預案始終未能付諸實施,當朝霞滿天時,解放軍空中偵察和埋伏的偵察兵發現了一支日本陸軍裝甲部隊正沿著環島公路,由北向南朝著蘇澳方向挺進,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日軍,把坦克和裝甲車輛都裝在拖車上疾駛。趕來指揮的攻台集群政委俞笑天決定以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從正面迎戰,陸戰一師和獨立二旅左右兩翼實施包抄。1個小時後,解放軍空軍的飛機和陸戰隊數位化炮兵向日軍實施了猛烈的突擊。
經過戰爭錘鍊,尤其是同美數位化炮兵的炮戰洗臉禮的解放軍數位化炮兵已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它所裝備的武器體系已全面數位化,使解放軍數位化炮兵作戰效率明顯提高。數位化部隊炮兵的每門炮上都裝有以“北斗”GPS為核心的定位導航系統。這種數據無線電通信系統能傳送火力請求、目標跟蹤數據、己方友鄰部隊位置數據、戰鬥命令、報告、文本、態勢感知、戰鬥識別和指揮控制同步信息。火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隨時確定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標,且迅速準確。此外,數位化炮兵的戰鬥識別系統,可在地面戰場上全天候識別坦克和戰車,並能通過識別碼鑑別目標是己方的還是敵方的,提高打擊的準確程度。
所有自行榴彈炮採取自動裝填,射速快,單炮射速為0。4發/秒。採用多種炮彈,戰鬥部威力巨大。尤其是擔當火力壓制任務的火箭炮兵,一個27門制火箭炮營的火力相當於12個155毫米榴彈炮營的火力,而人員編制數量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1/4。
數位化炮兵觀察器材不但增多而且都實現數位化連接,它還可與其它數字平台進行數據交換,提高了偵察效率,擴大了觀察範圍。
解放軍陸戰隊數位化炮兵首先用WM─2010型273毫米多管火箭炮先敵開火,先機打擊日軍。它發射的多用途子母彈戰鬥部,一門炮一次齊射可發射8千多枚子彈,覆蓋面積達10公頃,對該面積內的人員、車輛毀傷概率在50%以上。
它發射另一種攻頂反裝甲戰鬥部時,每個戰鬥部內裝6枚智能化反裝甲子彈,每一顆子彈可以自動搜索、識別和摧毀坦克、步兵戰車等目標。
日本第7裝甲師的坦克部隊受到重創,但其避過第一輪打擊的炮兵部隊也訓練有素,迅速展開反擊。
解放軍陸戰隊數位化炮兵的PLZ─4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部隊立刻投入炮戰。與日本教科書式的炮擊相反,解放軍榴彈炮部隊編組和使用非常靈活,有的按傳統的3×8門制的營或連或排的建制單位遂行射擊任務,有的則將全營24門炮分別組成12個火力小組遂行射擊任務,有的甚至還單炮各自為戰。同時,為了提高戰場生存能力,解放軍數位化炮兵的陣地配置比較疏散。一個自行榴彈炮連最大配置正面可達3公里,縱深可達2公里。這樣的配置,即使日軍能夠使用炮位偵察、雷達進行定位,一次連齊射也只能毀傷1門炮,一次營齊射時,至多毀傷2門炮。在日軍射擊時,營連內其他各炮,就可根據己方炮位偵察雷達捕捉的日方火炮位置,迅速進行反擊。在劇烈的炮戰中,解放軍數位化炮兵還採用了“走中有打,打中有走”的戰法,憑藉自己的“北斗”GPS和敵我識別系統,使各級指揮員正確掌握敵、我、友方的位置信息,提高敵、我、友的識別能力,在進行多向炮火襲擊時,基本避免了對友軍的誤傷。解放軍就這樣,對日軍炮兵進行了殲滅性壓制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