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長著翅膀的小天使們在潔白的雲朵中圍著吉明飛翔,歡快地唱著這支歌。吉明定定神,才看清他是在教堂里,唱詩班的少男少女們張著嘴巴,極虔誠極投入地唱這首最著名的聖誕頌歌《彌塞亞》:
“哈利路亞!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做王,直到永遠永遠。哈利路亞!”
教堂的信徒全都肅立傾聽。據說1743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聽到這首歌時感動得起立聆聽,此後聽眾起立就成了慣例。吉明被這兒的氣氛感動了。這次他從中國回來,專程到MSD公司總部反映有關自殺種子的情況。但今天是星期天,閒暇無事,無意中逛到了教堂里。唱詩班的少年們滿臉洋溢著聖潔的光輝,不少聽眾眼中汪著淚水。吉明是第一次在教堂這種特殊氛圍中聆聽這首曲子,聆聽它雄渾的旋律、優美的和聲和磅礴的氣勢。他知道這首合唱曲是德國作曲家韓德爾傾全部心血完成的傑作,甚至韓德爾本人在指揮演奏時也因過分激動而與世長辭。只有在這樣的情景下,吉明才真正體會到那種令韓德爾死亡的宗教氛圍。
他覺得自己的靈魂也被淨化了,胸中鼓盪著聖潔的激情—但這點激情只維持到出教堂為止。等他看到世俗的風景後,便從剛才的宗教情緒中醒過來。他自嘲地問自己:吉明,你能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嗎?
他以平素的玩世不恭給出答覆:扯淡。
他在無神論的中國度過了半生。前半生建立的許多信仰如今都淡化了,鏽蝕了,唯獨無神論信仰堅如磐石。因為,和其他一些流行過的政治囈語不同,無神論對宗教的批判是極犀利、極公正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堅實。此後他就把教堂中萌發的那點感悟拋在腦後,但他未想到這一幕竟然已經深深烙入他的腦海,在垂死的恍惚中它又出現了。這幅畫在他面前晃動,唱詩班的少年又變成了帶翅膀的天使。他甚至看到上帝在天國的門口迎接他。上帝鬚髮蓬亂,瘦骨嶙峋,穿著一件苦行僧的褐色麻衣。吉明好笑地、嘲弄地看著上帝,心想,我從未信奉過你,這會兒你來幹什麼?
他忽然發現上帝並不是高鼻深目的猶太人、雅利安人、高加索人……他的白髮中摻有黑絲,皮膚是黃土的顏色,粗糙得像老樹的樹皮。他表情敦厚,腰背佝僂著,面龐皺紋縱橫,像一枚風乾的核桃……他分明是不久前見過的那位中原地區的老農嘛,那個頑石一樣固執的老人。
上帝向他走近。在響遏行雲的讚歌聲中,上帝並不快活。他臉上寫著驚愕和痛楚,手裡捧著一把枯乾的麥穗。
枯乾的麥穗!吉明的心臟猛然被震撼,向無限深處跌落。
3年前,吉明到中原某縣的種子管理站,找到了20多年未見面的老同學常力鴻。一般來說,中國內地的農業機關都是比較窮酸的,這個縣的種子站尤甚。這天正好趕上下雨,院內又在施工,亂得像一個大豬圈。吉明小心地繞過水坑,仍免不了讓鋥亮的皮鞋濺上泥點。常力鴻的辦公室在二樓,相當簡樸,靠牆立著兩個油漆脫落的文件櫃,櫃頂放著一排高高低低的廣口瓶,盛著小麥、玉米等種子。常立鴻正佝僂著腰,與兩位姑娘一起裝訂文件。他抬頭看看客人,儘管吉明已在電話上聯繫過,他還是愣了片刻才認出老同學。他趕忙站起來,同客人緊緊握手,不過,沒有原先想像的摟抱、捶打這些親昵動作,衣著的懸殊已經在兩人之間劃出了一道無形的鴻溝。
兩個姑娘好奇地打量著兩人,確實,他們之間反差太強烈了。一個西裝革履,髮型精緻,膚色保養得相當不錯,肚子也開始發福了;另一個黑瘦枯乾,皮鞋上落滿了灰塵,鬢邊已經蒼白,面龐飽經風霜。姑娘們嘁喳著退出去,屋裡兩個人互相看看,不禁會心地笑了。
午飯是在“老常哥”家裡吃的,屋內家具比較簡單,帶著城鄉結合的風格。常妻是農村婦女,手腳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地炒了幾個菜,又掂來一瓶賒店大曲。兩杯酒下肚後,兩人又回到了大學歲月。吉明不住口地感謝“老常哥”,說自己能從大學畢業全是老常哥的功勞!常立鴻含笑靜聽,偶爾也插一兩句話。他想吉明說的是實情。在農大四年,這傢伙幾乎沒有正正經經上過幾節課,所有時間都是用來學英語,一方面是練口語,一方面是打探出國門路。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校里學習風氣很濃,尤其是農大,道德觀念上更守舊一些。同學們包括常力鴻都不怎麼認可吉明,嫌他的骨頭太輕,嫌他在人生規劃上過於精明—似乎他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出國!不過常力鴻仍然很大度地幫助吉明,讓他抄筆記,抄試卷,幫他好歹拿到畢業證。
那時吉明的能力畢竟有限,到底沒辦法出國留學。不過,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畢業兩年後他就開始給外國公司當雇員,跳了幾次槽,拿著幾十倍於常力鴻的工資。也許吉明的路是走對了,也許這種精於計算的人恰恰是時代的弄潮兒?……聽著兩人聊天,外貌木訥實則精明的常妻忽然撂了一句:
“老常哥對你這樣好,這些年也沒見你來過一封信。”
吉明的臉“刷”的一下紅了,這事他確實做得不地道。常力鴻忙為他掩飾:“吉明也忙啊,再說這不已經來了嗎?喝酒喝酒!”
哈利路亞!
長著翅膀的小天使們在潔白的雲朵中圍著吉明飛翔,歡快地唱著這支歌。吉明定定神,才看清他是在教堂里,唱詩班的少男少女們張著嘴巴,極虔誠極投入地唱這首最著名的聖誕頌歌《彌塞亞》:
“哈利路亞!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做王,直到永遠永遠。哈利路亞!”
教堂的信徒全都肅立傾聽。據說1743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聽到這首歌時感動得起立聆聽,此後聽眾起立就成了慣例。吉明被這兒的氣氛感動了。這次他從中國回來,專程到MSD公司總部反映有關自殺種子的情況。但今天是星期天,閒暇無事,無意中逛到了教堂里。唱詩班的少年們滿臉洋溢著聖潔的光輝,不少聽眾眼中汪著淚水。吉明是第一次在教堂這種特殊氛圍中聆聽這首曲子,聆聽它雄渾的旋律、優美的和聲和磅礴的氣勢。他知道這首合唱曲是德國作曲家韓德爾傾全部心血完成的傑作,甚至韓德爾本人在指揮演奏時也因過分激動而與世長辭。只有在這樣的情景下,吉明才真正體會到那種令韓德爾死亡的宗教氛圍。
他覺得自己的靈魂也被淨化了,胸中鼓盪著聖潔的激情—但這點激情只維持到出教堂為止。等他看到世俗的風景後,便從剛才的宗教情緒中醒過來。他自嘲地問自己:吉明,你能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嗎?
他以平素的玩世不恭給出答覆:扯淡。
他在無神論的中國度過了半生。前半生建立的許多信仰如今都淡化了,鏽蝕了,唯獨無神論信仰堅如磐石。因為,和其他一些流行過的政治囈語不同,無神論對宗教的批判是極犀利、極公正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堅實。此後他就把教堂中萌發的那點感悟拋在腦後,但他未想到這一幕竟然已經深深烙入他的腦海,在垂死的恍惚中它又出現了。這幅畫在他面前晃動,唱詩班的少年又變成了帶翅膀的天使。他甚至看到上帝在天國的門口迎接他。上帝鬚髮蓬亂,瘦骨嶙峋,穿著一件苦行僧的褐色麻衣。吉明好笑地、嘲弄地看著上帝,心想,我從未信奉過你,這會兒你來幹什麼?
他忽然發現上帝並不是高鼻深目的猶太人、雅利安人、高加索人……他的白髮中摻有黑絲,皮膚是黃土的顏色,粗糙得像老樹的樹皮。他表情敦厚,腰背佝僂著,面龐皺紋縱橫,像一枚風乾的核桃……他分明是不久前見過的那位中原地區的老農嘛,那個頑石一樣固執的老人。
上帝向他走近。在響遏行雲的讚歌聲中,上帝並不快活。他臉上寫著驚愕和痛楚,手裡捧著一把枯乾的麥穗。
枯乾的麥穗!吉明的心臟猛然被震撼,向無限深處跌落。
3年前,吉明到中原某縣的種子管理站,找到了20多年未見面的老同學常力鴻。一般來說,中國內地的農業機關都是比較窮酸的,這個縣的種子站尤甚。這天正好趕上下雨,院內又在施工,亂得像一個大豬圈。吉明小心地繞過水坑,仍免不了讓鋥亮的皮鞋濺上泥點。常力鴻的辦公室在二樓,相當簡樸,靠牆立著兩個油漆脫落的文件櫃,櫃頂放著一排高高低低的廣口瓶,盛著小麥、玉米等種子。常立鴻正佝僂著腰,與兩位姑娘一起裝訂文件。他抬頭看看客人,儘管吉明已在電話上聯繫過,他還是愣了片刻才認出老同學。他趕忙站起來,同客人緊緊握手,不過,沒有原先想像的摟抱、捶打這些親昵動作,衣著的懸殊已經在兩人之間劃出了一道無形的鴻溝。
兩個姑娘好奇地打量著兩人,確實,他們之間反差太強烈了。一個西裝革履,髮型精緻,膚色保養得相當不錯,肚子也開始發福了;另一個黑瘦枯乾,皮鞋上落滿了灰塵,鬢邊已經蒼白,面龐飽經風霜。姑娘們嘁喳著退出去,屋裡兩個人互相看看,不禁會心地笑了。
午飯是在“老常哥”家裡吃的,屋內家具比較簡單,帶著城鄉結合的風格。常妻是農村婦女,手腳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地炒了幾個菜,又掂來一瓶賒店大曲。兩杯酒下肚後,兩人又回到了大學歲月。吉明不住口地感謝“老常哥”,說自己能從大學畢業全是老常哥的功勞!常立鴻含笑靜聽,偶爾也插一兩句話。他想吉明說的是實情。在農大四年,這傢伙幾乎沒有正正經經上過幾節課,所有時間都是用來學英語,一方面是練口語,一方面是打探出國門路。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校里學習風氣很濃,尤其是農大,道德觀念上更守舊一些。同學們包括常力鴻都不怎麼認可吉明,嫌他的骨頭太輕,嫌他在人生規劃上過於精明—似乎他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出國!不過常力鴻仍然很大度地幫助吉明,讓他抄筆記,抄試卷,幫他好歹拿到畢業證。
那時吉明的能力畢竟有限,到底沒辦法出國留學。不過,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畢業兩年後他就開始給外國公司當雇員,跳了幾次槽,拿著幾十倍於常力鴻的工資。也許吉明的路是走對了,也許這種精於計算的人恰恰是時代的弄潮兒?……聽著兩人聊天,外貌木訥實則精明的常妻忽然撂了一句:
“老常哥對你這樣好,這些年也沒見你來過一封信。”
吉明的臉“刷”的一下紅了,這事他確實做得不地道。常力鴻忙為他掩飾:“吉明也忙啊,再說這不已經來了嗎?喝酒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