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
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念邊塞、心中掛庶民的心態。
光緒有父親奕在毓慶宮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父子之情。奕“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對光緒影響並不大。影響光緒性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遺傳因素。光緒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驁”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媽慈禧太后的強悍性格更是表露鮮明。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性格形成有著先天性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經過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親政的年齡。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稟承,因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諭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yuán)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開始親理朝政。
光緒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中法戰爭。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第二件是台灣建立行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正式建立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清國史·劉銘傳傳》記載:銘傳,安徽合肥人,“秉性忠勇,卓著戰功”。《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少有大志,青年從淮軍,後在淮軍“為諸將冠”。他建議修鐵路,史稱:“中國鐵路之興,實自銘傳始。”中法戰爭期間,加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率軍英勇抵抗法軍侵略。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後在台灣築炮台、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加兵部尚書銜。死後,贈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園有鄭成功、劉銘傳等的塑像。電視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是根據劉銘傳的事跡改編的。
69 - 光緒帝載湉(4)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后故去。慈安太后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慈安的死,《清史稿·后妃傳》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慈安)太后立命誅之。”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慈安的死,死得突然。《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於鍾粹宮”。於是產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rù)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慈禧病癒,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著咸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諭——這份手諭的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慈安把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慈安當著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諭燒了。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宮,並拿出點心招待。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娘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裡放了毒藥。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噁心,遽然死去,年45歲。慈安死後,沒等娘家人來就入殮,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保存手諭?宮廷詭秘,沒有證據。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主戰求變兩失敗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載湉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作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局,超過了他的先祖。
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念邊塞、心中掛庶民的心態。
光緒有父親奕在毓慶宮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父子之情。奕“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對光緒影響並不大。影響光緒性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遺傳因素。光緒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驁”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媽慈禧太后的強悍性格更是表露鮮明。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性格形成有著先天性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經過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親政的年齡。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稟承,因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諭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yuán)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開始親理朝政。
光緒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中法戰爭。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第二件是台灣建立行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正式建立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清國史·劉銘傳傳》記載:銘傳,安徽合肥人,“秉性忠勇,卓著戰功”。《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少有大志,青年從淮軍,後在淮軍“為諸將冠”。他建議修鐵路,史稱:“中國鐵路之興,實自銘傳始。”中法戰爭期間,加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率軍英勇抵抗法軍侵略。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後在台灣築炮台、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加兵部尚書銜。死後,贈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園有鄭成功、劉銘傳等的塑像。電視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是根據劉銘傳的事跡改編的。
69 - 光緒帝載湉(4)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后故去。慈安太后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慈安的死,《清史稿·后妃傳》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慈安)太后立命誅之。”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慈安的死,死得突然。《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於鍾粹宮”。於是產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rù)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慈禧病癒,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著咸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諭——這份手諭的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慈安把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慈安當著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諭燒了。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宮,並拿出點心招待。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娘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裡放了毒藥。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噁心,遽然死去,年45歲。慈安死後,沒等娘家人來就入殮,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保存手諭?宮廷詭秘,沒有證據。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主戰求變兩失敗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載湉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作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局,超過了他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