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65 - 同治帝載淳(9)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於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記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於內務府坐處,據云: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云:“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於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藥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御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歷史疑案。

  同治死後,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急召惇親王奕、恭親王奕、醇親王奕,孚郡王奕、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治、載澂、公奕謨,御前大臣伯彥訥謨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內務府大臣英桂、崇綸、魁齡、榮祿、明善、貴寶、文錫,直弘德殿徐桐、翁同龢、王慶祺,南書房黃鈺、潘祖蔭、孫詒經、徐郙、張家驤入,奉懿旨,以醇親王之子載湉——既是同治的堂弟,又是同治的姨表弟,入繼文宗(咸豐),為嗣皇帝。

  《清史稿·穆宗本紀》論曰:“沖齡即祚,母后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剗(chǎn)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同治年間,機遇難得:內處“太平軍”與“義和團”兩大社會動盪之間,外處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太后垂簾,親王議政,宮府一體,尚能協和,推行新政,有一定成效。

  同治壽短病故,載湉入繼大統,就是光緒皇帝。

  載淳個人小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出生: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

  屬相:龍卒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享年:19歲諡號:毅皇帝

  廟號:穆宗陵寢:惠陵(清東陵)

  父親:奕(咸豐)母親:葉赫那拉氏,後尊為孝欽顯皇后

  初婚:16歲結婚,配偶阿魯特氏,配偶:5人,皇后阿魯特氏

  為皇后

  子女:無繼位人:載湉(光緒)

  最得意:興辦維新諸事最失意:父親早故

  最不幸:身後皇后自盡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戲耍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同治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徐立亭:《咸豐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馬東玉主編:《清朝通史·咸豐同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66 - 光緒帝載湉(1)

  光緒皇帝名載湉,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年號光緒,意為繼承光大咸豐統緒。載湉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是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皇帝38年的人生歷程,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7歲為少帝時期,從17歲到28歲為親政時期,從28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下面先從載湉4歲入繼大統說起。

  慈禧一言定大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病死。同治沒有兒子,皇位由誰繼承?

  據《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光緒朝東華錄》、《翁同龢日記》等書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時(17~19時),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東暖閣。戌時(19~21時),兩宮太后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惇親王奕、恭親王奕等王公大臣29人,諭曰:“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需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宣布:“醇親王奕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就是說,讓醇親王奕之次子4歲的載湉入繼皇位,成為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諸臣奉懿旨退下,軍機大臣退到軍機處擬旨。一個時辰之後,“亥正(22時),請見面,遞旨意,太后哭而聽之”。然後,派人到醇親王府(南府)接載湉入宮,到同治的御榻前,叩頭號哭,即正皇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