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關於鴉片戰爭,中學教科書里講得很詳細。下面我們對鴉片烽火做點思考。
鴉片烽火
鴉片戰爭是道光朝歷史、是清朝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這方面的書籍文章很多,歷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著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將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鏞、穆彰阿等在內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菸,皇祖父乾隆下令禁菸,皇父嘉慶也屢令禁菸。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開始禁菸,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這時朝臣對禁菸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並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面臨不同的意見。康熙的英明在於:他判斷並支持朝臣的正確意見,而且支持到底,絕不動搖,直至勝利。
道光皇帝開始決定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派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禁菸。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嚴禁鴉片,必然損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損害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們的反抗。道光皇帝作為一朝君主、一個政治家,他應該看到或預見到這一點。對英國殖民者可能由此而產生的反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貿易的,預先採取防範措施。但是,他沒有做到這一點。結果,鴉片戰爭兵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清朝失敗,以下兩點,值得思考: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不錯,當時英國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朝經濟落後、君主專制、吏治腐敗、軍備廢弛。“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還有特殊性,要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具體歷史分析。中英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可做如下思考:
從戰略來說:
一則,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有成為“日不沒國”;且英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國的侵略。
二則,軍事——英國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而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則,民心——英國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發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進入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從戰術來說:
一則,兵力——1840年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帶的侵略軍4000人,乘艦船40餘艘到達澳門。這支軍隊,數量有限,只要認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勝利。
二則,後方——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軍戰線太長。7月初,侵略軍進犯廈門,遭到鄧廷楨率福建軍民抗擊,就北駛浙江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等壯烈犧牲,定海失陷。這時,清朝也只是小的失利。8月,英國派船到白河口投書,向清政府直接恫嚇。清軍在總體上完全占有優勢。
----------------------
更多免費TXT電子書
請到txt.Aisu.cn
----------------------
該TXT小說下載自Aisu.cn
51 - 道光帝旻寧(4)
三則,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歷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在外國,1894年(光緒二十年),衣索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義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意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衣索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所以,從戰略、戰術分析,清朝有可能打勝這一仗,但清朝卻打敗了。
後追封孝穆成皇后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是在穆彰阿還是在道光帝?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皇帝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遣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比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下面對朝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構成做一個分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的軍機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5人,大學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里布(差往浙江)、湯金釗6人。在京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共8人,其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3人。其中潘世恩狀元出身,遇事退讓,僅為“伴食”而已。這三個人,穆彰阿為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署兩廣總督。所以,朝廷實際分為兩派:以穆彰阿等為一派,王鼎等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戰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面對穆彰阿和王鼎分別說一下。
鴉片烽火
鴉片戰爭是道光朝歷史、是清朝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這方面的書籍文章很多,歷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著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將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鏞、穆彰阿等在內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菸,皇祖父乾隆下令禁菸,皇父嘉慶也屢令禁菸。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開始禁菸,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這時朝臣對禁菸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並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面臨不同的意見。康熙的英明在於:他判斷並支持朝臣的正確意見,而且支持到底,絕不動搖,直至勝利。
道光皇帝開始決定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派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禁菸。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嚴禁鴉片,必然損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損害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們的反抗。道光皇帝作為一朝君主、一個政治家,他應該看到或預見到這一點。對英國殖民者可能由此而產生的反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貿易的,預先採取防範措施。但是,他沒有做到這一點。結果,鴉片戰爭兵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清朝失敗,以下兩點,值得思考: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不錯,當時英國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朝經濟落後、君主專制、吏治腐敗、軍備廢弛。“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還有特殊性,要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具體歷史分析。中英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可做如下思考:
從戰略來說:
一則,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有成為“日不沒國”;且英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國的侵略。
二則,軍事——英國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而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則,民心——英國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發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進入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從戰術來說:
一則,兵力——1840年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帶的侵略軍4000人,乘艦船40餘艘到達澳門。這支軍隊,數量有限,只要認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勝利。
二則,後方——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軍戰線太長。7月初,侵略軍進犯廈門,遭到鄧廷楨率福建軍民抗擊,就北駛浙江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等壯烈犧牲,定海失陷。這時,清朝也只是小的失利。8月,英國派船到白河口投書,向清政府直接恫嚇。清軍在總體上完全占有優勢。
----------------------
更多免費TXT電子書
請到txt.Aisu.cn
----------------------
該TXT小說下載自Aisu.cn
51 - 道光帝旻寧(4)
三則,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歷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在外國,1894年(光緒二十年),衣索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義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意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衣索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所以,從戰略、戰術分析,清朝有可能打勝這一仗,但清朝卻打敗了。
後追封孝穆成皇后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是在穆彰阿還是在道光帝?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皇帝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遣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比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下面對朝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構成做一個分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的軍機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5人,大學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里布(差往浙江)、湯金釗6人。在京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共8人,其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3人。其中潘世恩狀元出身,遇事退讓,僅為“伴食”而已。這三個人,穆彰阿為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署兩廣總督。所以,朝廷實際分為兩派:以穆彰阿等為一派,王鼎等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戰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面對穆彰阿和王鼎分別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