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竟斷匈奴臂,穹碑勒此間。星弧彎夜月,鐵馬駐天山。斬馘誅呼衍,全師入漢關。至今捫古碣,血漬土花斑。”這是清代詩人李鑾宣至新疆巴里坤城時,尋見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於此地大敗北匈奴殘部,誅殺呼衍王后刻石紀功的石碑,有感而作。雖然事過境遷,當年金戈喧囂的疆場早已寂寞多時,唯有不語的石碑,默默地銘記著兩漢將士們浴血天山南北,奮斷匈奴右臂的業績,長久地保留在人間。
第六章、暫費而久逸,一勞而永寧
一、王莽擾亂匈奴
自從呼韓邪單于在宣、元年間歸附漢朝之後,漢匈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相處的友好關係。呼韓邪死後,每位新單于繼位,都要遣名王入朝貢獻或遣子入侍,甚至親自入朝。漢朝對匈奴入朝者也甚為優待,每次都指派專使至邊塞迎接,護送至長安,依照舊例厚加賞賜。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烏珠留單于率隨從五百多人,與烏孫大昆彌伊秩靡同至長安朝賀正月。匈奴與烏孫的首領同時入朝,這在西漢歷史上是僅有的一次,朝廷也引以為榮。然而,華宴易散,美景難再,隨著哀帝的去世,元帝王皇后(即元後)臨朝稱制,其侄子王莽復任大司馬,總攪朝綱,因議立平帝,晉封為安漢公,劉漢天下實際上已名存實亡。王莽為了取代漢室,對漢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動,史稱“托古改制”,漢匈關係也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早在宣、元時期,漢曾與匈奴有三條約定:在中國境內,漢匈在各自居住的區域內自守;如有侵犯邊塞之事,匈奴應及時向漢朝報告;若有投降者不得接受。這三條約定是漢朝處理與匈奴關係的原則,基本上都得到了遵守。河平元年(前28年),成帝拒絕接納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的歸降;建平元年(前6年),烏珠留單于遣使上告漢使夏侯藩強索匈奴土地,哀帝則向單于表示歉意。這二起事件,漢匈都是按照三條約定妥善加以處理,所以得到了較為完滿的解決。但到了元始二年(2年),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西域車師後王姑句因開通新道之事與漢戊己校尉徐普發生衝突,被徐普無理囚禁;來去胡王唐兜因屢受羌人襲擊,求救於西域都護但欽,被但欽拒絕。二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部眾投降匈奴。烏珠留單于受降後,遣使至長安報告。王莽馬上派遣中郎將韓隆等出使匈奴,以西域內屬為由,責備單于不應受降。單于不願意因此而影響與漢朝的關係,於是向使者謝罪,執二王交付使者,並請求朝廷赦免二人罪過。然而,王莽為了立威於西域及匈奴,拒絕了單于的請求,將二王縛至西域,召集西域諸國國王,當眾斬首,藉此恐嚇諸國。二王叛降匈奴,起因完全是由於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處置失誤,王莽又殺人立威,更是激起諸國的強烈不滿。隨後,王莽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遣使赴匈奴,重造四條約定:中原人逃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漢印綬降匈奴者,烏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同時廢除故約,強迫匈奴遵守新約,為日後漢匈關係的發展投下了一道陰影。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經過多年經營之後終於代漢,建立新朝。為了樹立新朝的威信,徹底消除漢朝在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深遠影響,王莽派出大批五威將為使者,週遊四邊,宣揚新朝奉天代漢的符命,收繳漢朝頒行的印綬,更以新室的印綬,一律貶原“王”為“侯”。出使匈奴的五威將王駿等攜印文為“新匈奴單于章”的新印至單于庭後,命烏珠留單于繳上漢朝故印,頒授新印。單于不知印文已改,準備交上故印。此時左姑夕侯蘇在單于身旁,提醒單于察看新印後再交故印,單于卻認為新朝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印文,坦然將故印上交,接受新印後沒有察看印文,便命置酒款待使者。夜闌酒罷之後,王駿等人雖以欺詐手段騙取了故印,但心情卻不平靜,生怕單于察看新印後再出事端,為斷絕禍根,一名隨從將故印椎破。天明之後,單于果然遣人責問改動印文,將位於諸侯王之上的“匈奴單于璽”貶為與諸侯平行的“新匈奴單于章”一事,請求歸還故印。王駿捧出已經破碎的故印,詭稱天意如此,故印自碎。單于無可奈何,只好遣弟弟右賢王輿奉牛馬隨使者入朝,上書求另賜印綬,卻被王莽一口回絕。
平帝元始時,王莽曾命護烏桓使者遍告烏桓百姓,拒絕向匈奴交納“皮布稅”。烏桓最早役屬於匈奴,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置護烏桓校尉監護,斷絕其與匈奴的往來。此後,烏桓只是依照慣例,每年向匈奴交納皮布稅。但至平帝時,烏桓突然不再納稅,匈奴大怒,出兵擄掠烏桓婦女弱小一千多人,勒令烏桓以牲畜來贖。王莽曾命匈奴歸還烏桓被掠人口,但匈奴一直拖延不遣。烏珠留單于早已對王莽強定四條約定,禁止烏桓納稅之事心懷不滿,此時更被易印之事所激怒,因此,在王莽拒絕更換印綬後,遂以歸還烏桓被掠之人為藉口,遣右大且渠率萬騎屯兵於朔方塞下,耀武揚威,伺機入侵,與新朝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
就在北境劍拔弩張之時,西域又起風波。王莽妄貶諸國國王為“侯”,已激起諸國的普遍怨恨。始建國二年,貪名遠著的甄豐被任命為右伯,將奉職於西域。車師後王須置離得知這一消息,唯恐甄豐索求不已,於是密謀歸降匈奴,不意走露消息,被都護但欽所殺,其兄狐蘭支遂率部眾投降匈奴。此時,烏珠留單于不再顧及四條約定,不僅納降,而且出兵助狐蘭支反攻車師。西域戊己校尉史陳良、終帶等人見西域局勢不穩,匈奴又將大舉進攻,於是謀殺戊己校尉刀護,自稱廢漢大將軍,盡脅戊己校尉麾下士卒及家眷逃入匈奴,被單于任命為烏賁都尉。面對動盪不安的形勢,王莽更急於立威於匈奴,竟然改匈奴單于名為“降奴服於”;召募徵發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遣立國將軍孫建等十二位將軍,準備十道並出,遠逐匈奴於丁令;又預分匈奴土地為十五份,立呼韓邪單于子孫十五人為單于。始建國三年,王莽為實施分匈奴為十五單于的計劃,遣中郎將藺苞等將兵萬騎,攜帶大批珍寶至雲中塞下,企圖召誘呼韓邪單于諸子,烏珠留單于之弟、匈奴右犁汗王咸與其子登、助三人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譯者誘騙入塞,咸被脅拜為“孝單于”,助為“順單于”,厚加賞賜,送登、助二人至長安,實際上是扣作人質。王莽公然強立單于以擾亂匈奴,烏珠留單于大怒,遣兵攻入雲中益壽塞(位於內蒙土默特旗),大肆殺掠吏民。此後,單于又命令左右都尉、緣邊諸王均率部入塞侵擾,大者萬餘人,中者千餘人,小者數百人,殺掠擄奪吏民畜產,損失不計其數。王莽不顧將軍嚴尤的諫勸,一意孤行,繼續往北邊調動部隊,由全國各地徵發民役,轉輸糧谷,百姓被迫放棄農耕,輓車者相望於道,天下騷動不安。部分將領士卒先至北境,因大軍未曾集合完畢,不敢出擊匈奴。更為荒唐的是,王莽如此大規模調集部隊,只是為了向匈奴炫示武力,事先並沒有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十二名將軍又未指派主帥,所以各行其事,互不相轄,大軍集屯於北境,只能是空耗糧谷,疲憊士卒。不僅沒有恐嚇倒匈奴,反而先擾亂了自己。北境自宣帝之後數世不聞烽火之警,人民繁盛,牛羊布野;自從王莽擾亂匈奴,熄滅幾十年的烽火終於再度燃起,不過數年,北境的和平景象被破壞殆盡,百姓流離失所,白骨茫茫,覆蓋原野。
第六章、暫費而久逸,一勞而永寧
一、王莽擾亂匈奴
自從呼韓邪單于在宣、元年間歸附漢朝之後,漢匈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相處的友好關係。呼韓邪死後,每位新單于繼位,都要遣名王入朝貢獻或遣子入侍,甚至親自入朝。漢朝對匈奴入朝者也甚為優待,每次都指派專使至邊塞迎接,護送至長安,依照舊例厚加賞賜。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烏珠留單于率隨從五百多人,與烏孫大昆彌伊秩靡同至長安朝賀正月。匈奴與烏孫的首領同時入朝,這在西漢歷史上是僅有的一次,朝廷也引以為榮。然而,華宴易散,美景難再,隨著哀帝的去世,元帝王皇后(即元後)臨朝稱制,其侄子王莽復任大司馬,總攪朝綱,因議立平帝,晉封為安漢公,劉漢天下實際上已名存實亡。王莽為了取代漢室,對漢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動,史稱“托古改制”,漢匈關係也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早在宣、元時期,漢曾與匈奴有三條約定:在中國境內,漢匈在各自居住的區域內自守;如有侵犯邊塞之事,匈奴應及時向漢朝報告;若有投降者不得接受。這三條約定是漢朝處理與匈奴關係的原則,基本上都得到了遵守。河平元年(前28年),成帝拒絕接納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的歸降;建平元年(前6年),烏珠留單于遣使上告漢使夏侯藩強索匈奴土地,哀帝則向單于表示歉意。這二起事件,漢匈都是按照三條約定妥善加以處理,所以得到了較為完滿的解決。但到了元始二年(2年),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西域車師後王姑句因開通新道之事與漢戊己校尉徐普發生衝突,被徐普無理囚禁;來去胡王唐兜因屢受羌人襲擊,求救於西域都護但欽,被但欽拒絕。二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部眾投降匈奴。烏珠留單于受降後,遣使至長安報告。王莽馬上派遣中郎將韓隆等出使匈奴,以西域內屬為由,責備單于不應受降。單于不願意因此而影響與漢朝的關係,於是向使者謝罪,執二王交付使者,並請求朝廷赦免二人罪過。然而,王莽為了立威於西域及匈奴,拒絕了單于的請求,將二王縛至西域,召集西域諸國國王,當眾斬首,藉此恐嚇諸國。二王叛降匈奴,起因完全是由於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處置失誤,王莽又殺人立威,更是激起諸國的強烈不滿。隨後,王莽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遣使赴匈奴,重造四條約定:中原人逃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漢印綬降匈奴者,烏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同時廢除故約,強迫匈奴遵守新約,為日後漢匈關係的發展投下了一道陰影。
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經過多年經營之後終於代漢,建立新朝。為了樹立新朝的威信,徹底消除漢朝在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深遠影響,王莽派出大批五威將為使者,週遊四邊,宣揚新朝奉天代漢的符命,收繳漢朝頒行的印綬,更以新室的印綬,一律貶原“王”為“侯”。出使匈奴的五威將王駿等攜印文為“新匈奴單于章”的新印至單于庭後,命烏珠留單于繳上漢朝故印,頒授新印。單于不知印文已改,準備交上故印。此時左姑夕侯蘇在單于身旁,提醒單于察看新印後再交故印,單于卻認為新朝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印文,坦然將故印上交,接受新印後沒有察看印文,便命置酒款待使者。夜闌酒罷之後,王駿等人雖以欺詐手段騙取了故印,但心情卻不平靜,生怕單于察看新印後再出事端,為斷絕禍根,一名隨從將故印椎破。天明之後,單于果然遣人責問改動印文,將位於諸侯王之上的“匈奴單于璽”貶為與諸侯平行的“新匈奴單于章”一事,請求歸還故印。王駿捧出已經破碎的故印,詭稱天意如此,故印自碎。單于無可奈何,只好遣弟弟右賢王輿奉牛馬隨使者入朝,上書求另賜印綬,卻被王莽一口回絕。
平帝元始時,王莽曾命護烏桓使者遍告烏桓百姓,拒絕向匈奴交納“皮布稅”。烏桓最早役屬於匈奴,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置護烏桓校尉監護,斷絕其與匈奴的往來。此後,烏桓只是依照慣例,每年向匈奴交納皮布稅。但至平帝時,烏桓突然不再納稅,匈奴大怒,出兵擄掠烏桓婦女弱小一千多人,勒令烏桓以牲畜來贖。王莽曾命匈奴歸還烏桓被掠人口,但匈奴一直拖延不遣。烏珠留單于早已對王莽強定四條約定,禁止烏桓納稅之事心懷不滿,此時更被易印之事所激怒,因此,在王莽拒絕更換印綬後,遂以歸還烏桓被掠之人為藉口,遣右大且渠率萬騎屯兵於朔方塞下,耀武揚威,伺機入侵,與新朝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
就在北境劍拔弩張之時,西域又起風波。王莽妄貶諸國國王為“侯”,已激起諸國的普遍怨恨。始建國二年,貪名遠著的甄豐被任命為右伯,將奉職於西域。車師後王須置離得知這一消息,唯恐甄豐索求不已,於是密謀歸降匈奴,不意走露消息,被都護但欽所殺,其兄狐蘭支遂率部眾投降匈奴。此時,烏珠留單于不再顧及四條約定,不僅納降,而且出兵助狐蘭支反攻車師。西域戊己校尉史陳良、終帶等人見西域局勢不穩,匈奴又將大舉進攻,於是謀殺戊己校尉刀護,自稱廢漢大將軍,盡脅戊己校尉麾下士卒及家眷逃入匈奴,被單于任命為烏賁都尉。面對動盪不安的形勢,王莽更急於立威於匈奴,竟然改匈奴單于名為“降奴服於”;召募徵發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遣立國將軍孫建等十二位將軍,準備十道並出,遠逐匈奴於丁令;又預分匈奴土地為十五份,立呼韓邪單于子孫十五人為單于。始建國三年,王莽為實施分匈奴為十五單于的計劃,遣中郎將藺苞等將兵萬騎,攜帶大批珍寶至雲中塞下,企圖召誘呼韓邪單于諸子,烏珠留單于之弟、匈奴右犁汗王咸與其子登、助三人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譯者誘騙入塞,咸被脅拜為“孝單于”,助為“順單于”,厚加賞賜,送登、助二人至長安,實際上是扣作人質。王莽公然強立單于以擾亂匈奴,烏珠留單于大怒,遣兵攻入雲中益壽塞(位於內蒙土默特旗),大肆殺掠吏民。此後,單于又命令左右都尉、緣邊諸王均率部入塞侵擾,大者萬餘人,中者千餘人,小者數百人,殺掠擄奪吏民畜產,損失不計其數。王莽不顧將軍嚴尤的諫勸,一意孤行,繼續往北邊調動部隊,由全國各地徵發民役,轉輸糧谷,百姓被迫放棄農耕,輓車者相望於道,天下騷動不安。部分將領士卒先至北境,因大軍未曾集合完畢,不敢出擊匈奴。更為荒唐的是,王莽如此大規模調集部隊,只是為了向匈奴炫示武力,事先並沒有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十二名將軍又未指派主帥,所以各行其事,互不相轄,大軍集屯於北境,只能是空耗糧谷,疲憊士卒。不僅沒有恐嚇倒匈奴,反而先擾亂了自己。北境自宣帝之後數世不聞烽火之警,人民繁盛,牛羊布野;自從王莽擾亂匈奴,熄滅幾十年的烽火終於再度燃起,不過數年,北境的和平景象被破壞殆盡,百姓流離失所,白骨茫茫,覆蓋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