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在李廣利出兵後不久,他與丞相劉屈麾在告別時所說的話被宦官郭穰上報給武帝,並揭發說:“丞相夫人與李廣利都在咒詛皇帝早死,好讓昌邑王早日即位。”武帝勃然大怒,將劉屈麾與夫人下獄審問,李廣利妻兒老少也被收捕入獄。六月,劉屈麾腰斬,夫人梟首。消息傳到前敵,李廣利大驚失色,不知所措,想立即回京,設法解救親屬,部屬胡亞夫勸阻說:“夫人與家室都在獄中,將軍如果現在回京,只能在獄中相見了。到了那時,就是再想投降匈奴也不可能。”李廣利於是率領大軍繼續北上,意圖再立大功為家屬贖罪。
當漢軍抵達郅居水南岸時,匈奴又向北方轉移,李廣利命部將率二萬騎兵渡過郅居水繼續追擊時,突然與匈奴左賢王、左大將率領的二萬多人相遇,激戰一日後,匈奴大敗,左大將被殺,士卒死傷累累。就在李廣利即將奪取大勝之時,屬下部將卻發生叛亂。將軍長史與決眭都尉等人得知李廣利親屬下獄後,對他匆忙北上的決定十分不滿,認為李廣利不顧大軍的安危,只圖自己立功贖罪,於是密謀綁架李廣利,率軍回朝。誰知消息泄露,李廣利誅殺長史等人後,見軍心不穩,只得率兵從郅居水南歸。狐鹿姑單于得知消息後,親率五萬多騎士渡水緊迫不舍,漢軍邊戰邊撤,等到退至速邪烏燕然山時,損失已經相當慘重,而且又疲憊不堪,只得就地紮營休整。入夜之後,單于命令士卒挖數尺深的塹壕至漢軍營前,突然發動猛攻;漢軍猝不及防,軍中一陣大亂,死傷不計其數。李廣利見敗局已定,走頭無路,只得向匈奴投降,七萬多人的漢軍徹底覆滅。
狐鹿姑單于早就聞知李廣利這位皇親國舅的大名,見李廣利投降後大喜,將自己的女兒嫁與李廣利,尊寵反而在衛律之上。然而,這種高級俘虜的生活沒過多久,就在第二年秋天,衛律忌恨李廣利得寵,遂利用單于母親生病的時機,串通胡巫陷害李廣利,單于因此殺李廣利祭祀先祖。李廣利臨死前大罵:“我死後必滅匈奴。”說來也巧,當年秋天雨雪連綿,氣候寒冷,牲畜凍死,疾病流行,莊稼不熟,單于十分恐懼,急忙為李廣利立祠,以安撫那早已不知漂向何方的鬼魂!
第四章、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一、“深陳既往之悔”——“輪台詔”
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盛夏時節,長安城中酷熱襲人,而位於長安西北三百餘里,在甘泉山綠萌環繞之中的甘泉宮卻是清風習習、涼爽宜人。甘泉宮原為秦朝的林光宮,建元年間(前140年一前135年)進行大規模擴建之後,武帝最喜歡在炎熱的夏季來此避暑,處理政務。然而,武帝此時雖然身在甘泉宮,心情卻很難像往日那樣輕鬆平靜,正面對擺在几案上的一份奏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這是一份由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大夫聯名上呈的奏章,請示武帝批准往西域輪台地區(一作“侖頭”,西域國名,今新疆輪台東南)派遣士卒屯田,置三校尉監護,召募內地百姓前往輪台墾荒,繼續向西修築亭障,既可以解決戍邊所需的糧食問題,又可以威懾西域諸國,輔助烏孫,共同抗擊匈奴。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屬於桑弘羊職權範圍內的奏章,武帝卻沒有立即作出決斷,不免使群臣感到有些詫異。的確,這種現象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自武帝即位以來,素以處事果斷而著稱,無論是多麼棘手的政事,經常是一言立決,決無猶豫寡斷之事。而如今武帝已進入垂暮之年,似乎已經沒有了往日那種執意進取的銳氣,這在不少朝臣的心中留下幾許哀傷的陰影,不免為大漢今後的命運而擔憂。
自從元光二年漢匈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直至征和二年李廣利兵敗郅居水,武帝憑藉文景時期幾十年積蓄的巨額財富,調動數十萬大軍及無數民役,連續向匈奴發動大規模進攻,窮追猛擊匈奴四十多年,以“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巨大代價,終於將匈奴的勢力逐出漠南,徹底扭轉了漢匈戰爭的局勢。武帝在北境與匈奴激戰的同時,又廣開三邊,拓土開疆,東征朝鮮,南伐兩越、通西南夷,西擊羌族,大小之戰不計其數,軍費支出更是駭人聽聞。僅在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後,對有功將士獎賞的黃金一次就高達五十多萬斤,相當於當時漢政府全年的收入。除戰爭之外,武帝廣修宮殿,大置苑囿,四處巡遊,尋仙覓藥,封禪祭祀等等,揮霍了無數的財富。為了彌補日益空虛的國庫,武帝採取了更改幣制、算緡告緡、鹽鐵官營等各種新財政措施以擴大政府收入,雖然號稱“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但實際上所有沉重的負擔最後只能轉嫁到百姓身上,致使百姓大量破產流亡,農民暴動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武帝重用酷吏,派“直指繡衣使者”分赴郡國,督促地方大員殘酷鎮壓;又作“沈命法”,規定太守及屬下官吏如不能發覺並及時鎮壓農民暴動者全部處死。郡國官吏害怕因鎮壓不力而被誅殺,都故意隱瞞事實真相,致使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如此嚴峻的國內政治形勢,武帝並不是沒有察覺。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武帝已經認識到要想穩定統治,光靠嚴厲鎮壓是不行的,還必須施以仁政,給百姓以喘息之機。但是,武帝最初並不準備在其有生之年改弦更張,而是將希望寄托在性格仁恕寬厚的衛太子的身上。武帝曾對太子之舅、大將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四夷侵陵中原,朕不更改制度,後世將無法可循;不出師征伐,天下將不得安寧;為此不得不勞擾百姓。後世之主要是沿襲朕之作為,難免重蹈亡秦之跡。太子敦厚好靜,必然能安定天下,不使朕憂愁。若要是論遵守成法之主,難道還有賢於太子的嗎?”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武帝當時並沒有下定決心更改政策,對四邊的用兵,尤其是對匈奴的戰爭也沒有顯示出停止的跡象,就是在漠北大決戰,匈奴遠遁大漠之後,依然數次派遣大軍遠征,保持著凌烈的攻擊勢頭。所以,當衛太子勸阻父親不要繼續用兵之時,武帝笑著回答:“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
當漢軍抵達郅居水南岸時,匈奴又向北方轉移,李廣利命部將率二萬騎兵渡過郅居水繼續追擊時,突然與匈奴左賢王、左大將率領的二萬多人相遇,激戰一日後,匈奴大敗,左大將被殺,士卒死傷累累。就在李廣利即將奪取大勝之時,屬下部將卻發生叛亂。將軍長史與決眭都尉等人得知李廣利親屬下獄後,對他匆忙北上的決定十分不滿,認為李廣利不顧大軍的安危,只圖自己立功贖罪,於是密謀綁架李廣利,率軍回朝。誰知消息泄露,李廣利誅殺長史等人後,見軍心不穩,只得率兵從郅居水南歸。狐鹿姑單于得知消息後,親率五萬多騎士渡水緊迫不舍,漢軍邊戰邊撤,等到退至速邪烏燕然山時,損失已經相當慘重,而且又疲憊不堪,只得就地紮營休整。入夜之後,單于命令士卒挖數尺深的塹壕至漢軍營前,突然發動猛攻;漢軍猝不及防,軍中一陣大亂,死傷不計其數。李廣利見敗局已定,走頭無路,只得向匈奴投降,七萬多人的漢軍徹底覆滅。
狐鹿姑單于早就聞知李廣利這位皇親國舅的大名,見李廣利投降後大喜,將自己的女兒嫁與李廣利,尊寵反而在衛律之上。然而,這種高級俘虜的生活沒過多久,就在第二年秋天,衛律忌恨李廣利得寵,遂利用單于母親生病的時機,串通胡巫陷害李廣利,單于因此殺李廣利祭祀先祖。李廣利臨死前大罵:“我死後必滅匈奴。”說來也巧,當年秋天雨雪連綿,氣候寒冷,牲畜凍死,疾病流行,莊稼不熟,單于十分恐懼,急忙為李廣利立祠,以安撫那早已不知漂向何方的鬼魂!
第四章、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
一、“深陳既往之悔”——“輪台詔”
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盛夏時節,長安城中酷熱襲人,而位於長安西北三百餘里,在甘泉山綠萌環繞之中的甘泉宮卻是清風習習、涼爽宜人。甘泉宮原為秦朝的林光宮,建元年間(前140年一前135年)進行大規模擴建之後,武帝最喜歡在炎熱的夏季來此避暑,處理政務。然而,武帝此時雖然身在甘泉宮,心情卻很難像往日那樣輕鬆平靜,正面對擺在几案上的一份奏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這是一份由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大夫聯名上呈的奏章,請示武帝批准往西域輪台地區(一作“侖頭”,西域國名,今新疆輪台東南)派遣士卒屯田,置三校尉監護,召募內地百姓前往輪台墾荒,繼續向西修築亭障,既可以解決戍邊所需的糧食問題,又可以威懾西域諸國,輔助烏孫,共同抗擊匈奴。然而,就是這樣一份屬於桑弘羊職權範圍內的奏章,武帝卻沒有立即作出決斷,不免使群臣感到有些詫異。的確,這種現象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自武帝即位以來,素以處事果斷而著稱,無論是多麼棘手的政事,經常是一言立決,決無猶豫寡斷之事。而如今武帝已進入垂暮之年,似乎已經沒有了往日那種執意進取的銳氣,這在不少朝臣的心中留下幾許哀傷的陰影,不免為大漢今後的命運而擔憂。
自從元光二年漢匈戰爭全面爆發以來,直至征和二年李廣利兵敗郅居水,武帝憑藉文景時期幾十年積蓄的巨額財富,調動數十萬大軍及無數民役,連續向匈奴發動大規模進攻,窮追猛擊匈奴四十多年,以“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巨大代價,終於將匈奴的勢力逐出漠南,徹底扭轉了漢匈戰爭的局勢。武帝在北境與匈奴激戰的同時,又廣開三邊,拓土開疆,東征朝鮮,南伐兩越、通西南夷,西擊羌族,大小之戰不計其數,軍費支出更是駭人聽聞。僅在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後,對有功將士獎賞的黃金一次就高達五十多萬斤,相當於當時漢政府全年的收入。除戰爭之外,武帝廣修宮殿,大置苑囿,四處巡遊,尋仙覓藥,封禪祭祀等等,揮霍了無數的財富。為了彌補日益空虛的國庫,武帝採取了更改幣制、算緡告緡、鹽鐵官營等各種新財政措施以擴大政府收入,雖然號稱“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但實際上所有沉重的負擔最後只能轉嫁到百姓身上,致使百姓大量破產流亡,農民暴動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武帝重用酷吏,派“直指繡衣使者”分赴郡國,督促地方大員殘酷鎮壓;又作“沈命法”,規定太守及屬下官吏如不能發覺並及時鎮壓農民暴動者全部處死。郡國官吏害怕因鎮壓不力而被誅殺,都故意隱瞞事實真相,致使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如此嚴峻的國內政治形勢,武帝並不是沒有察覺。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武帝已經認識到要想穩定統治,光靠嚴厲鎮壓是不行的,還必須施以仁政,給百姓以喘息之機。但是,武帝最初並不準備在其有生之年改弦更張,而是將希望寄托在性格仁恕寬厚的衛太子的身上。武帝曾對太子之舅、大將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四夷侵陵中原,朕不更改制度,後世將無法可循;不出師征伐,天下將不得安寧;為此不得不勞擾百姓。後世之主要是沿襲朕之作為,難免重蹈亡秦之跡。太子敦厚好靜,必然能安定天下,不使朕憂愁。若要是論遵守成法之主,難道還有賢於太子的嗎?”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武帝當時並沒有下定決心更改政策,對四邊的用兵,尤其是對匈奴的戰爭也沒有顯示出停止的跡象,就是在漠北大決戰,匈奴遠遁大漠之後,依然數次派遣大軍遠征,保持著凌烈的攻擊勢頭。所以,當衛太子勸阻父親不要繼續用兵之時,武帝笑著回答:“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