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比之下,大宋這五年卻是發展迅速,西邊的唃廝囉部被大宋吞併,黃頭回紇也乞求內附,如此一來,大宋也終於徹底的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再次將自己的手伸到了西域。

  不過李元昊卻以龜茲為根基,努力向西吞併了東喀喇汗大部分土地,現在已經成為西域的一方霸主,而大宋暫時還無法將軍隊調往西域,這也使得李元昊根本不用擔心大宋的威脅,而且據說李元昊還打算向西發展,甚至入侵了一部分塞爾柱帝國的領土。

  相比西域,大宋在海洋上的成就更大,之前海外只是一些海商私人的活動,但自從大宋朝廷介入了這種開拓之後,整個南洋都成為大宋的後花園,無數宋人乘船南下,在南洋的島嶼中尋找著財富與機會,幾乎每天都有人暴富的消息傳出。

  不過南洋的土人卻是一個麻煩,特別是許多土人根本就沒有開化,甚至還保存著吃人的惡習,對這些土人能教化他們的恐怕也只有聖人了,所以大宋只能送他們去見聖人,希望聖人能這幫吃肉的傢伙改吃素。

  除了土人,南洋最大的威脅就是它惡劣的氣候,以及各種疫病,這時候就用到了醫學院了,這個李璋開創的醫療教學機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為大宋培養了無數的大夫,而且還在各地建立了分校,同時他們也承擔著攻克一些疑難雜症的研究,許多以前被視為絕症的病症現在也有了解決了辦法,而且後世的現代醫學也開始也傳統的中醫相融合,使得醫學的發展也是極快,甚至影響到了其它學科,比如生物、化學等等。

  其實南洋的黃金和香料並不是最重要的,南洋那邊土地肥沃,特別適合種植水稻,另外還有各種熱帶特有的經濟作物,而且大片的土地也可以讓更多的宋人移民,大大的緩解了大宋的土地壓力,特別是土地兼併問題,更是有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畢竟現在是地多人少,許多地主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佃戶,而沒佃戶土地就沒有產出,如此一來,土地的價格也大為回落。

  而隨著領土的擴張,冗官也早已經不是個問題,甚至還出現官員不夠的情況,當然南洋的條件是差了些,許多官員都不願意去,不過大宋開始放寬一些條件,提拔一些吏員去南洋做官,只要任職一定的年限,就可能從南洋調回來,這也大為激發了一些人的動力。

  另外李璋這些年不遺餘力的在報紙上宣傳海外的風俗人情,這也激發了許多人對外界的探索熱情,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不願意受家中的束縛,於是海外就成為他們擺脫家中管制的機會,甚至連一些年輕的讀書人也投身於海外,哪怕不參加科舉,但在海外擔任幾年官吏,只要表現出色,日後也很容易進入官場。

  南洋和西域的發展,使得大宋海上與陸上的貿易路線也全部打通,憑藉著大宋遠超其它國家的生產力,各種商品不斷的運往中亞、西亞甚至是地中海一帶,各個航線上到處都是大宋商船的身影,甚至李璋已經在計劃著組織一支環球航行,只要他願意出錢,肯定有人願意參加這一註定載入史冊的壯舉。

  不過在組建環球航行之前,卻還有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被提上日程,那就是宋遼兩國糾纏上百年的恩怨,也是時候要解決掉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 兩路大軍

  鎮州城外茫茫的草原之下,狄青正指揮著幾支騎兵在草原上操練,這些騎兵是前幾年新組建的,其中有一半都是草原人,大宋已經深入草原,自然要加強對這些草原人的統治,除了築城修路之外,從草原人中招募士卒也是其中之一。

  隨著台上令旗的變幻,下面操練的騎兵也隨著旗號而動,數支騎兵交叉衝鋒,但卻沒有發生任何的碰撞衝突,這說明各支騎兵間的配合十分默契,對命令的執行也十分的及時準確,這讓狄青也不由得滿意的點了點頭。

  雖然草原人是天生的騎兵,但他們卻自由散漫慣了,小股騎兵間的配合還十分不錯,但遇到大兵團的騎兵作戰時,就會顯露出巨大的缺陷,這也是當年大唐騎兵對上草原騎兵時,往往以少勝多,甚至以千破萬的主要原因。

  為了解決這些草原人的缺點,狄青也不得不將草原人與漢人騎兵混編,並且嚴格操練讓他們熟悉將令,現在總算是有了成效,這支三萬人的混編騎兵總算是操練有成,現在就看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了。

  等到檢閱過騎兵後,狄青這才下令收兵回營,不過在回去的路上,他也想起幾天前為曹俁等人送行的情形,而且不但曹俁走了,曹佾等人也隨同對方一起離開了鎮州。

  大宋與遼國對峙的時間已經太久了,而且經過這幾年的襲擾,遼國早已經疲憊不堪,也是時候徹底解決這個大敵的時候了,所以就在前幾天,鎮州這邊的曹俁等人接到調令,命令他們趕往古北口,那邊的大軍已經開始匯集,而曹佾將擔任這次攻打遼國的主將。

  上次攻打党項時,雖然因為党項逃跑沒能發生什麼大戰,但曹俁的表現還是贏得了趙禎的信任,再加上軍中的老將很多都退了下來,曹俁這些原來的少壯派也成為軍中的頂樑柱,無論是論功勞還是資歷,這次攻打遼國的主將都沒有人能與曹俁競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呼延守信在資歷上雖然不比曹俁差,但在功勞上卻差一些,所以這次依然擔任曹俁的副手,兩人是多年的交情,而且又配合默契,有他們兩人共同指揮,也讓這次戰役增加了幾分勝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