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21世紀初,對充足而便宜的石油的幻想不再現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辦法第一次用到了發達國家自己身上。隨著世界石油生產高峰的日益臨近,美國採取了維持其霸權的單邊行動,他們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不接受國際法院對美軍官兵的司法審判,直至入侵伊拉克。

  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30年之後,最大的新油田已經過了它們的產出高峰期。華盛頓和英美國家的石油巨頭們不再奢望繼續與擁有國有石油公司的政權做生意。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直接控制,進入英美國家的議程。她們寧願把這叫作促進中東的民主。所有跡象都表明,世界石油生產的頂峰,而且是絕對的頂峰正在臨近,華盛頓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如果說1973年只是一次警告的話,那麼2003年就十分清楚,這不是警告而是現實。

  在新千年伊始,美國幾乎壟斷了軍事技術,擁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美國控制著世界的儲備貨幣,因此可以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產。在占領了伊拉克的油田之後,美國又控制了全世界能源的未來。五角大樓的說法是“全方位控制”,即美國應當控制全球每一個地方的軍事、經濟和政治發展。他們看來在這方面做得不錯。

  對美國的單邊霸權持批評態度的批評家們認為,美國向帝國方向發展正是來源美國的根本弱點,而不是因為美國的優勢。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的顧問伊曼紐爾?托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設計了一個以德法為中心的歐洲與俄羅斯的利益聯盟,是哈爾福特?麥金德和布熱津斯基都反對的歐亞領土優勢的結合。但是直到2004年早些時候,歐亞聯盟仍然處於混亂和分裂之中。歐洲聯盟甚至對歐洲憲法還爭論不休,達不成一致。華盛頓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對手。

  就在伊拉克被占領後不久,當代學者愛德華?薩義德在《金字塔報》上的文章中寫到:在正式的演說中,每一位專權的帝王都會說,這一次跟以往有所不同,情況不一樣了,這一次的目的是為了秩序、民主、文明和智慧,使用武力只是最後的手段。

  他的話是否會在新的美國世紀中得到驗證,

  伊曼紐爾?托德:《後帝國時代:美國秩序的衰落》,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3。托德認為,是美國的根本弱點而不是其實力塑造了美國經濟外交政策。愛德華?薩義德,“東方格調的太平洋”,2003年8月的《金字塔報》,第7~13頁。他沒能活著看到。

  《石油戰爭》譯後記

  譯後記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石油則是最常用、最安全、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石油。可是,我們很少了解,石油從哪兒來。石油因為綜合成本低,使用安全,運輸方便,而成為能源家族中最受關注的成員。和平時期,汽車、航空運輸等交通工具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石油;戰爭時期,戰車、戰機的運動,大規模的兵力部署,更是離不開石油。可以說,石油是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全球競爭的制高點,占據了國際關係的有利地位;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扼住了對手的生死命脈;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住了財富,有了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保證。

  我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活動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四的規模,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我國仍是人均資源擁有量相當貧乏的國家,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已經成為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約因素。能源——特別是石油——的供求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更加突出。我們已經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成了石油的淨進口國,在利用國際石油資源的方式上,我們主要採用貿易方式,因此,國際石油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我國的國家利益產生巨大的影響。

  很久以來,我們對影響石油供給和波動的各種因素研究不夠,跟蹤不深,特別是對石油價格波動背後極為隱秘的地緣政治因素了解不多,對國際石油供給波動缺乏預見,更缺少影響國際石油供求的有效手段,總是被動地接受世界石油價格變化。在對國際石油資源依賴性越來越強的情況下,石油價格的漲跌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利益和國民福利。特別是一些國際石油寡頭,利用我國石油供求的臨時性斷檔,操縱石油價格,使我們在石油貿易中蒙受巨大損失。因此,加強對石油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國際石油市場、石油地緣政治的研究,掌握石油供求規律,爭取石油供給的主動權,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威廉?恩道爾是一位國際著名的石油地緣政治學家,是世界經濟新秩序的權威分析人士,他在石油政治和金融領域著述甚多,其觀點對學術界、實業界和各國政府具有廣泛的影響。《石油戰爭》這本書,是他多年專注於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是他在石油政治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本書生動地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鬥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實為深奧的內在聯繫,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鬥爭歷史。當然,本書中的有些觀點,未免片面和偏激,相信讀者自有判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