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頂多是可憐了她的寶玉,被他娘帶累的白白丟了一門上好的可依靠的姻親罷了。
——更何況賈母是私下裡問過隨著黛玉上京的嬤嬤和林家管事的,黛玉未來夫家是林如海的故交,同樣是正經科舉出身的讀書人,這門婚事顯然瞧得是林如海的面子。雖然之前因為賈璉並不知情是以沒在意過這家人,當時葬禮時候是由林黛玉親自出面接待那家的太太的,賈家這邊還瞧不出對方在林如海過世之後的態度。不過考慮到文武殊途的問題,想來對方也未必稀罕和自家這樣的武勛人家攀交情,至少大房這邊的璉二媳婦總是出來的姑娘,總比二房這邊清一色的武勛出身更合適和對方打交道。
賈母是極為疼愛黛玉的,即便這份疼愛或許並比不上對寶玉的疼愛,但是若是和兒媳婦比起來,賈母總是更偏著黛玉的。
賈敏打小靈秀,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女,是以當年在兩個嫂子之間自然更喜歡同樣是才女的長嫂張氏二不是目不識丁的二嫂王氏。賈敏當初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和兩個兄長的歲數其實相差不少,自然有些小任性,言行之間難免將喜好流露出來。當然了,當時的賈母在兒媳和女兒的衝突中,到底偏向哪個也就是不用懷疑的事情了,王夫人在娘家時候也是嬌嬌養著的,哪裡願意受這個氣,姑嫂兩個略起過幾次衝突,可不就記了仇。
這並不是什麼秘密,至少賈母心裡清楚的很。不過因為後來賈敏出嫁又隨著丈夫南下,這就算節禮信件也自然都是寄給賈母的,算起來姑嫂兩個也許多年沒來往過,小輩們不知道這裡的事情也沒什麼奇怪的。
小輩們不清楚這些往事,賈母心裡卻是知道的,這會兒瞧著王夫人的模樣也只當是她心裡還沒放下這件事,當下對這個兒媳婦難免心裡又有了些意見。
算起來王夫人這回可是實實在在的被她所謂的預知坑的慘烈——因為黛玉並未借住賈府,賈母雖然瞧上了林家這門婚事,其實是並沒和王夫人說過的,是以王夫人這樣的態度在賈母眼裡就意味著王夫人因為和賈敏年幼時候的一點矛盾,不僅到如今還記恨著,甚至還遷怒於賈敏留下來的孤女。
且不說賈敏是賈母嫡嫡親的小女兒,在賈母心裡自家女兒自然無一不好,而且縱然賈敏當初因為年幼無知而有一二的疏漏給了王夫人一點臉色看,這麼多年的時間都過去了,王夫人若是還因為這些小事念念不忘就有些過分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賈敏如今早已過世多年——所謂人死如燈滅,憑生前和賈敏有再多的恩怨,如今正主都已經不在了,卻還遷怒於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姑娘……
要知道,林黛玉滿打滿算也頂多能在賈家呆個三四年的時間也就該出嫁了,可王夫人卻連這三四年的面子情都不願意維持,這心眼到底得有多小,真換做是誰在賈母的位置上也都難免心裡犯嘀咕,總歸會覺得不舒服的。
————分割線————
只要眼睛不瞎的人就能看出來賈母對林黛玉的格外疼愛,雖然肯定是不能和賈母心尖尖上的寶玉相比,不過真算起來如今賈家尚未出嫁的三個正經的姑娘們綁在一起大約都是比不上林黛玉在賈母心裡的位置。
迎春綿軟慣了的,惜春年紀比黛玉小得多,還是個孩子心性,對此都並不甚在意。獨獨一個探春,一是本性要強二是看出來嫡母並不喜歡這個表姐,心裡總歸是有些情緒的,可惜如今賈家裡可沒一個長袖善舞的薛姑娘能和有些清高不通世俗的林姑娘打擂台了,探春自己又有些犯慫並不敢直接和深受賈母寵愛的林黛玉對上,哪怕有心討好王夫人,最多也只能在私底下傳一傳閒話罷了。
不過可惜的是探春背後說人閒話的本事也並不到位,至少在她沒來得及仔細探查林家的狀況的時候,若是只憑藉原本的印象去判斷的話,無疑是得丟臉的。
第131章 李紈鳳姐(二十九)
第一百三十一章
在那些對讀書人不甚了解的人眼裡看來,所謂的講究的是兩袖情分,多是和“窮”字脫不了關係的,往好聽了說也頂多能算是所謂的清貴,和富庶大約總是不太搭邊的。
所謂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對那些在科舉上考不出什麼名堂的人來說,總能給自己的無所建樹找到無數的理由,便是如賈母這樣明知道由武轉文是勛貴人家大勢所趨,偶爾也難免說上一兩句“咱們這樣的人家何必和貧寒人家搶前程”之類的話。也就是因為當初賈珠在讀書上頗有些建樹,縱使他後來因為別的原因沒能夠從科舉入仕,到底也是正經的貢生出身,憑誰都不能否認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的讀書人,這才不至於讓賈家對讀書人有更多的偏見。
不過類似這樣的說法聽的多了,難免有人就會當真。
如果說賈母畢竟心裡清楚,還能勉強說是因為嘴硬要面子不太願意面對自家的不足所以找藉口搪塞安慰自己的話,如探春這樣本來就知事不多的小輩聽多了類似的話卻容易當真,更是難免覺得自家高人一等並看不上當初姑母下嫁了的林家。
賈家這邊因為元春和後頭的妹妹們年紀相差的大了,等探春略懂事一些之後家裡便只剩下迎探惜三個小的,而下一輩的侄女們又還沒長成,賈母年紀大一些最愛熱鬧,比起安靜的迎春來說總歸更愛探春這樣鮮活些的性子,惜春又其實並不是賈母的親孫女,是以至少在黛玉來賈家之前,三個姑娘裡頭探春的風頭總是最盛的,這會兒徒然空降了一個更得賈母寵愛的表姊,探春心裡頭難免有些不舒服。
若只是這樣就罷了,畢竟賈母喜愛黛玉,以探春的伶俐定然是不會和賈母的意思相悖的,不過誰讓王夫人也對黛玉滿懷不喜呢,自己的終身前程總歸是拿捏在嫡母的手裡的,探春少不得要投其所好了。
探春可不敢做的過分,頂多也就是嘀咕幾句散播一點閒話罷了。
首先傳出去的可不就是關於林姑娘清高傲氣之類的說法,說什麼明明她一草一紙都用的是賈家的東西,偏還將賈家正經的姑娘的風頭都壓下去了云云。
如果說六歲的林黛玉對自家家底還不甚了解,再加上她年幼時候又被賈敏口中的當年賈家的盛況洗了腦做出一副事事小心時時在意的話,許是聽了這些閒言碎語還能被戳了心,但十二歲的林黛玉縱然對林家家產也未必知道的清楚完全,總歸是該知道自己是有家產傍身的,並不是無依無靠的。縱然本性所致心裡也有些為難,總歸不至於將自己逼進死胡同里。
賈母雖然不管事,但在賈家的地位超然,家裡的事情其實少有能瞞得過她的,頂多只是瞧她想不想知道或她是否關注這事情罷了。
她當初就極偏愛賈敏,這會兒愛屋及烏的自然也疼黛玉,如今黛玉初來乍到的總歸有些不便,自然是如今賈母最關注的人,這一點流言蜚語自然瞞不過賈母的耳朵。
必須得澄清一點,哪怕曹公筆下賈母到底是將整個賈家的利益凌駕於黛玉的生存之上,放任賈家人將黛玉傍身的林家家財花了個七七八八甚至最後導致黛玉悄無聲息的在賈府內宅里香消玉殞,也並不能說賈母對黛玉的疼愛就是假的了,頂多只能說黛玉在賈母的心裡比不得整個賈家的命運——甚至當時賈母未必不是想著既然二房那邊為了迎他家的姑娘回門省親而花銷了黛玉的嫁妝,正好讓黛玉嫁進二房裡直接將這帳銷了,這樣就只是夫家用了新媳婦的嫁妝名正言順,並不能說是二房貪了林家的絕戶財。畢竟雖然律法承認嫁妝是女子私產,事實上花銷媳婦嫁妝的人家並不在少數,縱使傳出去也並沒什麼天怒人怨的,但吞沒一個孤女的絕戶財卻是損陰德的大事,兩者的後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賈母只能說是沒料到王夫人竟然這麼心狠手毒,並不能說從一開始就不懷好意。
——更何況賈母是私下裡問過隨著黛玉上京的嬤嬤和林家管事的,黛玉未來夫家是林如海的故交,同樣是正經科舉出身的讀書人,這門婚事顯然瞧得是林如海的面子。雖然之前因為賈璉並不知情是以沒在意過這家人,當時葬禮時候是由林黛玉親自出面接待那家的太太的,賈家這邊還瞧不出對方在林如海過世之後的態度。不過考慮到文武殊途的問題,想來對方也未必稀罕和自家這樣的武勛人家攀交情,至少大房這邊的璉二媳婦總是出來的姑娘,總比二房這邊清一色的武勛出身更合適和對方打交道。
賈母是極為疼愛黛玉的,即便這份疼愛或許並比不上對寶玉的疼愛,但是若是和兒媳婦比起來,賈母總是更偏著黛玉的。
賈敏打小靈秀,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女,是以當年在兩個嫂子之間自然更喜歡同樣是才女的長嫂張氏二不是目不識丁的二嫂王氏。賈敏當初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和兩個兄長的歲數其實相差不少,自然有些小任性,言行之間難免將喜好流露出來。當然了,當時的賈母在兒媳和女兒的衝突中,到底偏向哪個也就是不用懷疑的事情了,王夫人在娘家時候也是嬌嬌養著的,哪裡願意受這個氣,姑嫂兩個略起過幾次衝突,可不就記了仇。
這並不是什麼秘密,至少賈母心裡清楚的很。不過因為後來賈敏出嫁又隨著丈夫南下,這就算節禮信件也自然都是寄給賈母的,算起來姑嫂兩個也許多年沒來往過,小輩們不知道這裡的事情也沒什麼奇怪的。
小輩們不清楚這些往事,賈母心裡卻是知道的,這會兒瞧著王夫人的模樣也只當是她心裡還沒放下這件事,當下對這個兒媳婦難免心裡又有了些意見。
算起來王夫人這回可是實實在在的被她所謂的預知坑的慘烈——因為黛玉並未借住賈府,賈母雖然瞧上了林家這門婚事,其實是並沒和王夫人說過的,是以王夫人這樣的態度在賈母眼裡就意味著王夫人因為和賈敏年幼時候的一點矛盾,不僅到如今還記恨著,甚至還遷怒於賈敏留下來的孤女。
且不說賈敏是賈母嫡嫡親的小女兒,在賈母心裡自家女兒自然無一不好,而且縱然賈敏當初因為年幼無知而有一二的疏漏給了王夫人一點臉色看,這麼多年的時間都過去了,王夫人若是還因為這些小事念念不忘就有些過分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賈敏如今早已過世多年——所謂人死如燈滅,憑生前和賈敏有再多的恩怨,如今正主都已經不在了,卻還遷怒於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姑娘……
要知道,林黛玉滿打滿算也頂多能在賈家呆個三四年的時間也就該出嫁了,可王夫人卻連這三四年的面子情都不願意維持,這心眼到底得有多小,真換做是誰在賈母的位置上也都難免心裡犯嘀咕,總歸會覺得不舒服的。
————分割線————
只要眼睛不瞎的人就能看出來賈母對林黛玉的格外疼愛,雖然肯定是不能和賈母心尖尖上的寶玉相比,不過真算起來如今賈家尚未出嫁的三個正經的姑娘們綁在一起大約都是比不上林黛玉在賈母心裡的位置。
迎春綿軟慣了的,惜春年紀比黛玉小得多,還是個孩子心性,對此都並不甚在意。獨獨一個探春,一是本性要強二是看出來嫡母並不喜歡這個表姐,心裡總歸是有些情緒的,可惜如今賈家裡可沒一個長袖善舞的薛姑娘能和有些清高不通世俗的林姑娘打擂台了,探春自己又有些犯慫並不敢直接和深受賈母寵愛的林黛玉對上,哪怕有心討好王夫人,最多也只能在私底下傳一傳閒話罷了。
不過可惜的是探春背後說人閒話的本事也並不到位,至少在她沒來得及仔細探查林家的狀況的時候,若是只憑藉原本的印象去判斷的話,無疑是得丟臉的。
第131章 李紈鳳姐(二十九)
第一百三十一章
在那些對讀書人不甚了解的人眼裡看來,所謂的講究的是兩袖情分,多是和“窮”字脫不了關係的,往好聽了說也頂多能算是所謂的清貴,和富庶大約總是不太搭邊的。
所謂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對那些在科舉上考不出什麼名堂的人來說,總能給自己的無所建樹找到無數的理由,便是如賈母這樣明知道由武轉文是勛貴人家大勢所趨,偶爾也難免說上一兩句“咱們這樣的人家何必和貧寒人家搶前程”之類的話。也就是因為當初賈珠在讀書上頗有些建樹,縱使他後來因為別的原因沒能夠從科舉入仕,到底也是正經的貢生出身,憑誰都不能否認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的讀書人,這才不至於讓賈家對讀書人有更多的偏見。
不過類似這樣的說法聽的多了,難免有人就會當真。
如果說賈母畢竟心裡清楚,還能勉強說是因為嘴硬要面子不太願意面對自家的不足所以找藉口搪塞安慰自己的話,如探春這樣本來就知事不多的小輩聽多了類似的話卻容易當真,更是難免覺得自家高人一等並看不上當初姑母下嫁了的林家。
賈家這邊因為元春和後頭的妹妹們年紀相差的大了,等探春略懂事一些之後家裡便只剩下迎探惜三個小的,而下一輩的侄女們又還沒長成,賈母年紀大一些最愛熱鬧,比起安靜的迎春來說總歸更愛探春這樣鮮活些的性子,惜春又其實並不是賈母的親孫女,是以至少在黛玉來賈家之前,三個姑娘裡頭探春的風頭總是最盛的,這會兒徒然空降了一個更得賈母寵愛的表姊,探春心裡頭難免有些不舒服。
若只是這樣就罷了,畢竟賈母喜愛黛玉,以探春的伶俐定然是不會和賈母的意思相悖的,不過誰讓王夫人也對黛玉滿懷不喜呢,自己的終身前程總歸是拿捏在嫡母的手裡的,探春少不得要投其所好了。
探春可不敢做的過分,頂多也就是嘀咕幾句散播一點閒話罷了。
首先傳出去的可不就是關於林姑娘清高傲氣之類的說法,說什麼明明她一草一紙都用的是賈家的東西,偏還將賈家正經的姑娘的風頭都壓下去了云云。
如果說六歲的林黛玉對自家家底還不甚了解,再加上她年幼時候又被賈敏口中的當年賈家的盛況洗了腦做出一副事事小心時時在意的話,許是聽了這些閒言碎語還能被戳了心,但十二歲的林黛玉縱然對林家家產也未必知道的清楚完全,總歸是該知道自己是有家產傍身的,並不是無依無靠的。縱然本性所致心裡也有些為難,總歸不至於將自己逼進死胡同里。
賈母雖然不管事,但在賈家的地位超然,家裡的事情其實少有能瞞得過她的,頂多只是瞧她想不想知道或她是否關注這事情罷了。
她當初就極偏愛賈敏,這會兒愛屋及烏的自然也疼黛玉,如今黛玉初來乍到的總歸有些不便,自然是如今賈母最關注的人,這一點流言蜚語自然瞞不過賈母的耳朵。
必須得澄清一點,哪怕曹公筆下賈母到底是將整個賈家的利益凌駕於黛玉的生存之上,放任賈家人將黛玉傍身的林家家財花了個七七八八甚至最後導致黛玉悄無聲息的在賈府內宅里香消玉殞,也並不能說賈母對黛玉的疼愛就是假的了,頂多只能說黛玉在賈母的心裡比不得整個賈家的命運——甚至當時賈母未必不是想著既然二房那邊為了迎他家的姑娘回門省親而花銷了黛玉的嫁妝,正好讓黛玉嫁進二房裡直接將這帳銷了,這樣就只是夫家用了新媳婦的嫁妝名正言順,並不能說是二房貪了林家的絕戶財。畢竟雖然律法承認嫁妝是女子私產,事實上花銷媳婦嫁妝的人家並不在少數,縱使傳出去也並沒什麼天怒人怨的,但吞沒一個孤女的絕戶財卻是損陰德的大事,兩者的後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賈母只能說是沒料到王夫人竟然這麼心狠手毒,並不能說從一開始就不懷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