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在17世紀的英國,沒有宗教主題的淫穢色情品是不被禁止的;當18世紀反淫穢法通過以後,沒有宗教成分的色情品也要受到審查了。在1868年,由英國法官希克林等做出的一項裁決中,曾為淫穢色情品下過一個定義,即要看被指控為淫穢的東西是否有意去毒害和腐蝕那些心裡準備接受這種不道德影響的人,或是否有意讓這類出版物落入他們手中。美國也立法禁止淫穢色情品的進口。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海關曾禁止巴爾扎克和伏爾泰等人的作品進口。
後來美國最高法院對希克林定義提出質疑,並根據《尤利西斯》一書出版案,提出了一個淫穢色情品的新定義:用當代社會的標準衡量,如果這個材料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它的主題是喚起一般人對淫慾的興趣,而且完全沒有任何社會意義。換言之,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是否淫穢的標準有三個:首先,制約整個作品的主題必須是淫穢的;第二,它必須是冒犯了社會共同的準則的;第三,它必須被判定為完全沒有社會價值。(拉里亞等,第157頁)
1959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這一定義,駁回了紐約州禁演影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要求,批准放映這部影片,理由是:禁止「意識形態上或主題上的淫穢」是不符合憲法的。隨後,在1964年圍繞法國影片《情侶們》的上映,和1966年圍繞《范尼·希爾》一書的出版,最高法院又一再修正了關於淫穢色情的定義。由於這個定義實在難下,最高法院將解釋權下放的州法院,有些州法院又將其下放到地方法院,允許其根據各自的標準下定義。由此可見,注重法制的國家與不重法制的國家相比,辦起事來要複雜困難得多。
1970年,美國國會任命了一個全國專門委員會調查淫穢色情品問題,他們提出的報告令議員們大吃一驚。該報告發現,接觸淫穢色情品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大體上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損害。淫穢色情出版物與性犯罪、性過失沒有必然聯繫。一個雄辯的事實是:沒有一個社會因淫穢色情品泛濫而導致犯罪率升高;也沒有一個政府因淫穢色情品的泛濫而垮台。對此的解釋可以追溯到金西調查。金西調查早已發現,性幻想在社會地位低下和少受教育的男性的性行為中,僅占很小的份量;由於多數性犯罪者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所以缺少性幻想;而對淫穢色情品的強烈反應是與幻想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淫穢色情品不是他們性犯罪中的直接因素。鑑於85%的成年男子和70%的成年女子曾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淫穢色情品,而且無論法律如何禁止,大多數美國成人還是會接觸到這些出版物,不如減少控制,放寬政策。這個專門委員會的最終建議是:取消各種對成年人接觸使用淫穢色情品的限制和禁令;廢除所有適用於成年人的反淫穢色情的法律。(轉引自拉里爾等,第165-166頁)
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最廣為人知的是「丹麥試驗」。丹麥在1967年和1969年分兩步放開了淫穢色情文學和視覺產品的市場。丹麥試驗的兩個主要結果是:第一,合法化以後,淫穢色情品的制售經過一個短暫的高潮之後急劇下降,大多數公民對淫穢色情品產生了厭惡感。一項對大量觀看淫穢色情品的後果的研究表明:被試者的性行為並未發生變化,雖然最初他們對性想得多些,但不久他們的性幻想又降到了觀看前的水平。試驗表明,觀看淫穢色情品產生了一種穩定地降低對淫穢色情品的興趣的效果,不斷接觸此類材料的結果使人感到饜足和無聊。他們的欲望完全滿足了,發膩了。第二,犯罪率下降。1967年的犯罪率比上年下降了25%;1968年又下降了10%;到1969年淫穢色情品徹底解禁後,犯罪率下降了31%。其中猥褻兒童罪下降了80%;露陰癖的犯罪率和報案率下降;觀淫癖只剩下很小的比例;暴力侮辱女性的犯罪 (包括強姦和猥褻) 也大幅度下降了。(蓋格農,第321頁) 在淫穢色情品合法化後的10年中,任何種類的性犯罪均無增長。在英國、荷蘭、西德和瑞典等國家,放寬控制淫穢色情品、同性戀和流產的法律努力獲得了成功。從60年代到70年代,大多數西方國家都經歷了從法律上的道德主義到更自由的法律制度的轉變。
目前,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有三種基本理論:第一種是模仿論,即人們會模仿在淫穢色情品中看到的行為;第二種是宣洩論,即觀看淫穢色情品會使鬱積的性慾得到宣洩,這一宣洩會降低性衝動,使一些男人的反社會行為減少。據統計,西方的性犯罪率到60年代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到了60年代下降得相當快,而這正是許多西方國家對淫穢色情品放寬政策的年代;第三種理論是無關論,認為淫穢色情品並不會產生刺激或降低性行為的效果。
2、反淫穢品派女性主義
在淫穢色情出版物問題上,女性主義各理論流派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辯論與極不相同的立場。圍繞這一問題上的論爭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女性運動中占據了非常顯著的地位。女性運動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而是從性別主義和仇女主義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的。
四、關於淫穢色情品問題的論爭(2)
在英國,女性主義者在禁止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激進女性主義者總的來說是反對淫穢色情品的,主張應當禁止淫穢色情品的生產和消費;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與此針鋒相對,她們認為,檢查制度的危險性超過了淫穢色情品的危險性。前者對後者的反駁是:檢查制度並不是僅僅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存在,檢查制度總是存在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檢查著各種出版物,檢查和禁止淫穢色情品並不會對檢查制度起到過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兩種立場出於不同的原則,強調不同的方面:反對禁止淫穢色情品的人們更強調
後來美國最高法院對希克林定義提出質疑,並根據《尤利西斯》一書出版案,提出了一個淫穢色情品的新定義:用當代社會的標準衡量,如果這個材料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它的主題是喚起一般人對淫慾的興趣,而且完全沒有任何社會意義。換言之,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是否淫穢的標準有三個:首先,制約整個作品的主題必須是淫穢的;第二,它必須是冒犯了社會共同的準則的;第三,它必須被判定為完全沒有社會價值。(拉里亞等,第157頁)
1959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這一定義,駁回了紐約州禁演影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要求,批准放映這部影片,理由是:禁止「意識形態上或主題上的淫穢」是不符合憲法的。隨後,在1964年圍繞法國影片《情侶們》的上映,和1966年圍繞《范尼·希爾》一書的出版,最高法院又一再修正了關於淫穢色情的定義。由於這個定義實在難下,最高法院將解釋權下放的州法院,有些州法院又將其下放到地方法院,允許其根據各自的標準下定義。由此可見,注重法制的國家與不重法制的國家相比,辦起事來要複雜困難得多。
1970年,美國國會任命了一個全國專門委員會調查淫穢色情品問題,他們提出的報告令議員們大吃一驚。該報告發現,接觸淫穢色情品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大體上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損害。淫穢色情出版物與性犯罪、性過失沒有必然聯繫。一個雄辯的事實是:沒有一個社會因淫穢色情品泛濫而導致犯罪率升高;也沒有一個政府因淫穢色情品的泛濫而垮台。對此的解釋可以追溯到金西調查。金西調查早已發現,性幻想在社會地位低下和少受教育的男性的性行為中,僅占很小的份量;由於多數性犯罪者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所以缺少性幻想;而對淫穢色情品的強烈反應是與幻想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淫穢色情品不是他們性犯罪中的直接因素。鑑於85%的成年男子和70%的成年女子曾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淫穢色情品,而且無論法律如何禁止,大多數美國成人還是會接觸到這些出版物,不如減少控制,放寬政策。這個專門委員會的最終建議是:取消各種對成年人接觸使用淫穢色情品的限制和禁令;廢除所有適用於成年人的反淫穢色情的法律。(轉引自拉里爾等,第165-166頁)
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最廣為人知的是「丹麥試驗」。丹麥在1967年和1969年分兩步放開了淫穢色情文學和視覺產品的市場。丹麥試驗的兩個主要結果是:第一,合法化以後,淫穢色情品的制售經過一個短暫的高潮之後急劇下降,大多數公民對淫穢色情品產生了厭惡感。一項對大量觀看淫穢色情品的後果的研究表明:被試者的性行為並未發生變化,雖然最初他們對性想得多些,但不久他們的性幻想又降到了觀看前的水平。試驗表明,觀看淫穢色情品產生了一種穩定地降低對淫穢色情品的興趣的效果,不斷接觸此類材料的結果使人感到饜足和無聊。他們的欲望完全滿足了,發膩了。第二,犯罪率下降。1967年的犯罪率比上年下降了25%;1968年又下降了10%;到1969年淫穢色情品徹底解禁後,犯罪率下降了31%。其中猥褻兒童罪下降了80%;露陰癖的犯罪率和報案率下降;觀淫癖只剩下很小的比例;暴力侮辱女性的犯罪 (包括強姦和猥褻) 也大幅度下降了。(蓋格農,第321頁) 在淫穢色情品合法化後的10年中,任何種類的性犯罪均無增長。在英國、荷蘭、西德和瑞典等國家,放寬控制淫穢色情品、同性戀和流產的法律努力獲得了成功。從60年代到70年代,大多數西方國家都經歷了從法律上的道德主義到更自由的法律制度的轉變。
目前,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有三種基本理論:第一種是模仿論,即人們會模仿在淫穢色情品中看到的行為;第二種是宣洩論,即觀看淫穢色情品會使鬱積的性慾得到宣洩,這一宣洩會降低性衝動,使一些男人的反社會行為減少。據統計,西方的性犯罪率到60年代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到了60年代下降得相當快,而這正是許多西方國家對淫穢色情品放寬政策的年代;第三種理論是無關論,認為淫穢色情品並不會產生刺激或降低性行為的效果。
2、反淫穢品派女性主義
在淫穢色情出版物問題上,女性主義各理論流派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辯論與極不相同的立場。圍繞這一問題上的論爭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女性運動中占據了非常顯著的地位。女性運動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而是從性別主義和仇女主義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的。
四、關於淫穢色情品問題的論爭(2)
在英國,女性主義者在禁止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激進女性主義者總的來說是反對淫穢色情品的,主張應當禁止淫穢色情品的生產和消費;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與此針鋒相對,她們認為,檢查制度的危險性超過了淫穢色情品的危險性。前者對後者的反駁是:檢查制度並不是僅僅在淫穢色情品問題上存在,檢查制度總是存在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檢查著各種出版物,檢查和禁止淫穢色情品並不會對檢查制度起到過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兩種立場出於不同的原則,強調不同的方面:反對禁止淫穢色情品的人們更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