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的船逆流而上。逆流,船速慢,反而更能欣賞兩岸的風光。

  山壁常是從面前直立的,一直伸到雲裡面,裡面有許多故事,隨導遊胡吹亂扯。

  四天下來,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長江三峽,也不是支流大寧河、小三峽,而是大寧河和長江交匯的一個小山城———巫山市。

  船停在江面上。我和老爸經過船橋,上了岸。撲面一股令人作嘔的臭味,原來右邊就是一片垃圾山。

  從山城最下面的街道,一車車的垃圾往外倒,順著山邊向下滾,進入江面,又隨著一拍一拍的江浪,逐流遠去。

  據說當夏天漲水的時候,這垃圾山可以全淹入水裡,然後,山邊就一下子變得乾淨。

  我們衝過垃圾山,沿著江邊向大寧河走,眼前突然展現一片草地,許多孩子拉著風箏往前跑,也有些少年朝江面打水漂。扎著紅紗蝴蝶的小丫頭,偎在父母懷裡,一同往大寧河上看。

  一股清風由小三峽吹來,很涼、很乾淨!

  這巫山市的人多麼令人不解,他們向著長江傾倒垃圾,又保持大寧河這一側成為淨土。

  從這些看江景的村民眼中,見不到一點城市的貪婪,他們是桃花源里的子民,只是: 他們仍然自私,他們製造污染給別人!

  一個多月,我經過了大半個中國,從北到南,由東往西。景物改了又改,只是人情變化不大。他們一邊是寧靜,好像宋朝的山水畫;一面是熱鬧,好像紐約最髒亂的時代廣場。

  中國在矛盾當中追求現代,在傳統的道德和現世利益之間找平衡點。

  愈找,愈不平衡。反而是那山村水濱、窮鄉僻壤,最見得到快樂———像是巫山市。

  只是,巫山市的村民,又能再快活多久?就算他們自以為快樂,在不自覺中,對長江造成的污染,也會使別人不快樂。

  我從巫山來(2)

  撞在一起的招牌

  然後,我們到了——— 「大街很西方,小巷很中國。建築很西方,人們很中國」的香港。

  老爸指著:「看!那巷子兩邊商店的招牌,不斷向前伸,都快碰到一塊兒了。」

  洋人都愛香港,因為那裡有西方的享受和東方的「異國風情」。

  快樂與不快樂的種子 最後,終於回到台灣,我離開了十一年的地方。

  畢竟是在台灣生的,雖然很熱,但我很能適應。交通真亂,這亂是可以理解的。

  商店很現代、人們很時髦、節拍很快速,這裡是另一種環境,每個人都在求新、求變,又一方面在找快樂。

  快樂在很新潮的迪斯科夜總會。

  快樂在很涼爽的咖啡廳。

  快樂在很好吃的食物、很刺激的電玩。

  快樂在很中國的庭園和廟宇。

  只是———污染、噪音,正在埋藏不快樂的種子。

  愛戀與憂心

  每次經過忠孝東路那堆了許多垃圾的巷道回家,聽著兩邊卡拉OK的歌聲,我都會想起巫山市,想起那直下江面的垃圾山…… 回到美國,很多朋友問我回中國的印象。

  我都提到巫山市,說我很愛,也很憂心……

  昨天在哪裡?(1)

  · 我離開了充滿回憶的學校。

  · 大家都長大了!走了!不再屬於叛逆的年代。

  昨天,我的朋友阿黛拉(Adela)畢業了。她是我在史岱文森認識的最後一個人。

  兩年前的畢業典禮上,代表致詞的同學說:「看看你左邊,也看看你右邊。好好跟他們握握手,因為我們可能從此見不到面了。」

  台下有人笑。多麼淒涼的話啊!可是如今連當天誰坐在左右,我都忘了!我也很少回母校,去年史岱文森搬到新大樓,更跟它好像沒了關係。

  參加完阿黛拉的畢業典禮,我們決定去十五街,看舊的史岱文森最後一眼。

  我們出了地鐵,沿著第一馬路走。以前這整個地區都被我們學生占有,今天在街上只看到上班族。街頭的餐館變成了銀行,學校旁邊的比薩店也關閉了。

  有兩個人坐在大門口乘涼。我認得他們———是以前的管理員,在高中大家既討厭又喜歡的人。辦課外活動時總要聽他們在後面嚷:「YO!開完會給我把桌椅搬好,不要留垃圾在地上,否則我把你們宰了!」

  對他們來說,女生的名字都是「寶貝蛋」,男生的名字都是「YO」。其中一人尤其有意思,講話時咿呀咿呀的,沒人聽得懂,卻也都聽懂了。

  「YO!」我說。

  「嘿!」他們兩個笑著站了起來,「你們不是以前的嗎?」

  「我們回來看看!」阿黛拉說,「可以嗎?」

  「當然!當然!寶貝!但你得親我一下,並且保證不打壞東西!」

  聽同學說,這棟樓里搬進了另一個高中,專收「低薪家庭」的孩子。已經放暑假了,空空的走廊里都是清潔劑的味道。很多門上還可以看到Stuy(史岱)幾個字。曾經塞滿獎盃的櫥窗,現在是空的。餐廳外面有個「本月健將」的布告欄,竟還是史岱文森學生的名字在上面。惟一不同的,是底下的兩張大海報「留在學校,不要逃課」和「高中是好地方」! 兩個管理員跟在我們後面,問我們上哪個大學?新學校怎樣?一邊問,一邊喘氣。

  「大家都搬到新校,你們怎麼沒跟去?」阿黛拉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