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離亭再行,攀上一處山原,波月庵便呈於眼前。那是一個規模不是很大的院落,周圍綠竹環繞,顯得幽謐古雅。庵門不高,門上波月庵三字舒展靈秀,有點柳體風範。兩旁有聯云:雲中跡倦歸林鳥,竹上痕悲赴水娥。馮國富覺得有些意境,只是顯得過於低婉,猜想便是常悟禪師所作。問董主席,果然不爽。
門裡是個小天井,天光幽幽,有棵不大的丹桂兀然而立。石階碧青,苔痕微現,整個院落清寂如水。馮國富想起董主席關於常悟禪師只圖清靜的話,確實不假。又想起楚南城外的紫煙寺,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除了善男信女,不時有官員商賈穿行其間,香火旺盛是旺盛,卻不免透著俗氣。馮國富有個印象,寺廟總比尼庵熱鬧,究其原因,也許是寺廟為僧徒經營,尼庵由尼姑維持。就像俗世間,男人往往不甘寂寞,一心只想著驚天地,泣鬼神,相對而言,女人卻耐得清苦,甘於平淡。馮國富暗忖,憑人之天性,尼庵里的尼姑比寺廟裡的僧
徒,是不是更能守住佛門清靜,從而獲取禪機,明心見性?
這當然只是馮國富的一孔之見,他究竟不是佛家子弟,哪敢妄度佛義禪理?這麼自我批評著,不覺抬高腳下步子,隨董主席登上石階。迎面便是佛堂,裡面供著西天如來和南海觀音。有位禪師背對門口,盤腿坐在香案前,從容輕敲木魚。另有一小尼在一旁上香點蠟,從容而閒雅,舉手投足間,全無一點聲響。
按俗世的等級觀念區分,觀音菩薩只是菩薩,並非頂級佛祖。可世人尤其是女人,心裡裝的卻多是觀音,覺得她願力無邊,至於其他佛祖,倒位居其次,不怎麼重要了。陳靜如也不例外,進得佛堂,還未伏地跪拜,就先對著觀音合掌念佛,好像要向菩薩通報,弟子又來了。睜眼仰望菩薩,見她一手握淨瓶,一手拿柳枝,正在向自己微笑哩。
馮國富見陳靜如目不轉睛,緊盯著觀音,在她耳邊輕聲道:「你一進門,觀音都顯得格外慈善了。」陳靜如說:「菩薩普度眾生,對誰都慈善。我是感覺她手上淨瓶,比別處好像有些不同,瓶脛略長,顯得特別中看。」
這話被一旁的申達成聽去,忙討好道:「陳姐喜歡,我替您求菩薩,讓她把淨瓶送您好了。」陳靜如心想,申達成這玩笑開得可不高明,菩薩用淨瓶裝甘露,以遍布人間,是送得人的麼?卻也不好說什麼,拿話岔開。
這邊小尼見有人進入佛堂,忙步履輕雲,迎上前來。董主席沒少來波月庵,小尼認識他,念句阿彌陀佛,便細聲說道:「董主席來了?」
董主席也念句阿彌陀佛,說:「心念佛祖,特上山朝拜。」說著,掏出一百元錢來,投進功德箱裡。馮國富也要去身上掏錢,董主席扯住他的衣角,悄聲耳語道:「剛才的錢是我受周部長之託,給您和陳姐捐的,你們就免了。」
馮國富身上沒錢,只得作罷。陳靜如卻不理會,還是拿出兩張百元鈔票,一張遞給馮國富,一張投入功德箱。馮國富知道陳靜如的意思,佛要本人拜,錢得本人投,別人是替代不了的,也將錢往功德箱裡投進去。
這當兒,香案前的禪師已經敲完木魚,起身掉頭,單掌舉於胸前,念聲阿彌陀佛,算是跟客人打過招呼。馮國富一見,覺得禪師眉清目秀,唇紅齒白,更兼滿臉文氣,風雅不俗,肯定就是常悟禪師了。
董主席趁機把馮國富夫婦和申達成介紹給常悟禪師。禪師自然知道客人來意,叫小尼拿來香紙,遞到馮國富和陳靜如手上。
馮國富平時愛看佛經,卻並不燒香拜佛,今天夫人高興,為討她歡心,也亦步亦趨,學樣燒紙焚香,很虔誠的樣子。爾後又隨陳靜如跪到菩薩前面,低了頭,閉上眼,雙手合十,肥臀高撅,拜起佛來,看去倒也像是那麼回事。站在背後的申達成覺得好笑,心想當領導的平時都道貌岸然一個,恐怕只有到了佛前,才肯五體投地。真是佛法無邊啊!
常悟禪師重又盤坐於香案前,緩敲木魚,一邊口中念念有詞,開始誦經。佛堂顯得更加清寂了,宛若止水一潭。馮國富心裡卻怎麼也靜不下來,禪師秀雅的面容一直在腦袋裡晃悠著,拂之不去。
一盞茶的工夫,木魚聲悄然止住。馮國富睜開雙眼,見常悟禪師已經站起來,單瘦的肩膀緩緩一轉,回過身子。想起剛才的雜念,馮國富臉上一燒,避過禪師深邃的目光,低首去瞧旁邊的陳靜如。她仍一動不動地跪著,保持著原來的姿勢。馮國富也不好貿然起立,忙又垂下眼皮,合掌向佛。
其時常悟禪師已坐到香案前的杌子上,抬了眼帘看看小尼。小尼會意,取下香案上的簽筒,遞向陳靜如。陳靜如這才張開眼睛,接過簽筒,對著佛像搖了數下。自己卻不抽籤,而是扭扭腰,傳到馮國富面前。馮國富明白陳靜如的想法,她今天是特意為丈夫來拜佛的,心裡感激著,伸手從簽筒里抽出一支簽來。
這是一支中中籤,上面刻有符號,只是馮國富看不明白。其實也不容他看明白,旁邊的小尼早拿過去,呈給案前的常悟禪師。
禪師在簽上只瞟一眼,也不聲言,將簽還給小尼。然後從香案下面拿出一箋一筆,信手書寫起來。箋是白箋,三十二開大小,馮國富認得那是宣紙。筆是狼毫,毫尖細軟,筆桿上端還垂著紅色筆纓。讓人稱奇的是禪師那握筆的手指,豐腴白皙,修長柔韌,簡直跟蓮花座上觀音彈灑聖水的佛手毫無二異。
門裡是個小天井,天光幽幽,有棵不大的丹桂兀然而立。石階碧青,苔痕微現,整個院落清寂如水。馮國富想起董主席關於常悟禪師只圖清靜的話,確實不假。又想起楚南城外的紫煙寺,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除了善男信女,不時有官員商賈穿行其間,香火旺盛是旺盛,卻不免透著俗氣。馮國富有個印象,寺廟總比尼庵熱鬧,究其原因,也許是寺廟為僧徒經營,尼庵由尼姑維持。就像俗世間,男人往往不甘寂寞,一心只想著驚天地,泣鬼神,相對而言,女人卻耐得清苦,甘於平淡。馮國富暗忖,憑人之天性,尼庵里的尼姑比寺廟裡的僧
徒,是不是更能守住佛門清靜,從而獲取禪機,明心見性?
這當然只是馮國富的一孔之見,他究竟不是佛家子弟,哪敢妄度佛義禪理?這麼自我批評著,不覺抬高腳下步子,隨董主席登上石階。迎面便是佛堂,裡面供著西天如來和南海觀音。有位禪師背對門口,盤腿坐在香案前,從容輕敲木魚。另有一小尼在一旁上香點蠟,從容而閒雅,舉手投足間,全無一點聲響。
按俗世的等級觀念區分,觀音菩薩只是菩薩,並非頂級佛祖。可世人尤其是女人,心裡裝的卻多是觀音,覺得她願力無邊,至於其他佛祖,倒位居其次,不怎麼重要了。陳靜如也不例外,進得佛堂,還未伏地跪拜,就先對著觀音合掌念佛,好像要向菩薩通報,弟子又來了。睜眼仰望菩薩,見她一手握淨瓶,一手拿柳枝,正在向自己微笑哩。
馮國富見陳靜如目不轉睛,緊盯著觀音,在她耳邊輕聲道:「你一進門,觀音都顯得格外慈善了。」陳靜如說:「菩薩普度眾生,對誰都慈善。我是感覺她手上淨瓶,比別處好像有些不同,瓶脛略長,顯得特別中看。」
這話被一旁的申達成聽去,忙討好道:「陳姐喜歡,我替您求菩薩,讓她把淨瓶送您好了。」陳靜如心想,申達成這玩笑開得可不高明,菩薩用淨瓶裝甘露,以遍布人間,是送得人的麼?卻也不好說什麼,拿話岔開。
這邊小尼見有人進入佛堂,忙步履輕雲,迎上前來。董主席沒少來波月庵,小尼認識他,念句阿彌陀佛,便細聲說道:「董主席來了?」
董主席也念句阿彌陀佛,說:「心念佛祖,特上山朝拜。」說著,掏出一百元錢來,投進功德箱裡。馮國富也要去身上掏錢,董主席扯住他的衣角,悄聲耳語道:「剛才的錢是我受周部長之託,給您和陳姐捐的,你們就免了。」
馮國富身上沒錢,只得作罷。陳靜如卻不理會,還是拿出兩張百元鈔票,一張遞給馮國富,一張投入功德箱。馮國富知道陳靜如的意思,佛要本人拜,錢得本人投,別人是替代不了的,也將錢往功德箱裡投進去。
這當兒,香案前的禪師已經敲完木魚,起身掉頭,單掌舉於胸前,念聲阿彌陀佛,算是跟客人打過招呼。馮國富一見,覺得禪師眉清目秀,唇紅齒白,更兼滿臉文氣,風雅不俗,肯定就是常悟禪師了。
董主席趁機把馮國富夫婦和申達成介紹給常悟禪師。禪師自然知道客人來意,叫小尼拿來香紙,遞到馮國富和陳靜如手上。
馮國富平時愛看佛經,卻並不燒香拜佛,今天夫人高興,為討她歡心,也亦步亦趨,學樣燒紙焚香,很虔誠的樣子。爾後又隨陳靜如跪到菩薩前面,低了頭,閉上眼,雙手合十,肥臀高撅,拜起佛來,看去倒也像是那麼回事。站在背後的申達成覺得好笑,心想當領導的平時都道貌岸然一個,恐怕只有到了佛前,才肯五體投地。真是佛法無邊啊!
常悟禪師重又盤坐於香案前,緩敲木魚,一邊口中念念有詞,開始誦經。佛堂顯得更加清寂了,宛若止水一潭。馮國富心裡卻怎麼也靜不下來,禪師秀雅的面容一直在腦袋裡晃悠著,拂之不去。
一盞茶的工夫,木魚聲悄然止住。馮國富睜開雙眼,見常悟禪師已經站起來,單瘦的肩膀緩緩一轉,回過身子。想起剛才的雜念,馮國富臉上一燒,避過禪師深邃的目光,低首去瞧旁邊的陳靜如。她仍一動不動地跪著,保持著原來的姿勢。馮國富也不好貿然起立,忙又垂下眼皮,合掌向佛。
其時常悟禪師已坐到香案前的杌子上,抬了眼帘看看小尼。小尼會意,取下香案上的簽筒,遞向陳靜如。陳靜如這才張開眼睛,接過簽筒,對著佛像搖了數下。自己卻不抽籤,而是扭扭腰,傳到馮國富面前。馮國富明白陳靜如的想法,她今天是特意為丈夫來拜佛的,心裡感激著,伸手從簽筒里抽出一支簽來。
這是一支中中籤,上面刻有符號,只是馮國富看不明白。其實也不容他看明白,旁邊的小尼早拿過去,呈給案前的常悟禪師。
禪師在簽上只瞟一眼,也不聲言,將簽還給小尼。然後從香案下面拿出一箋一筆,信手書寫起來。箋是白箋,三十二開大小,馮國富認得那是宣紙。筆是狼毫,毫尖細軟,筆桿上端還垂著紅色筆纓。讓人稱奇的是禪師那握筆的手指,豐腴白皙,修長柔韌,簡直跟蓮花座上觀音彈灑聖水的佛手毫無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