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這種出關檢驗符傳的制度,在文帝十二年已經廢除,說明文帝比較大度,天下太平,不需要這麼緊張戒嚴了。可是七國之亂後景帝又恢復了這個制度,說明景帝感覺局勢仍很緊張,不得不多加防備。
在此之後,還採取了其他措施打擊諸侯王的勢力,原先劉邦規定,諸侯王國的地位和郡相等,王國內的官制和漢朝中央完全相似,其中太傅輔導國王,內史治理國民,中尉掌管武事,丞相統率眾官,而且其中除了丞相和太傅是由漢朝中央派去的之外,其他官吏都由王國國王自己委派,諸侯王地位尊崇,他們實際上掌握了國內的行政權,只有兵權受到限制,沒有中央頒發的虎符,他們不得擅自發兵。
不能發兵,按理說諸侯王就掀不起大浪。王國兵權有時還掌握在丞相手裡,但由於丞相不是最高的行政首腦,在國王處於強勢的時候,丞相的權力就會受到壓制,反之亦然。當年齊王劉襄想發兵進攻呂氏,就被丞相發兵圍住王宮,如果不是靠魏勃的計策,齊王根本就無能為力。而吳王劉濞想造反,先前漢朝派來的丞相袁盎對他服服帖帖,而一旦造反之日,馬上把漢朝派去的官吏全部殺了,所以顯然這種防範還遠遠不夠。於是在景帝中元三年,劉啟下令,首先省去了諸侯王內御史大夫這個官職,兩年後,又再次下詔,諸侯王不再承擔治理國家的任務,所有的官吏都由中央委派,“丞相”改稱“相”,使它在名稱上就低於中央朝廷的丞相,官印也由以前的金印改為銀印,地位大大降低。省去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餘像大夫、謁者、郎官等也減省成員,這麼一來,諸侯王們是徹底陽痿了,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了。他們實際上像一般平民富家地主一樣,只能靠收稅過日子,沒有絲毫管理權力。如果封地大、收稅多還好,日子還能過得比較排場;如果封地小、收稅少,簡直連一般商人還不如,貧窮的甚至只能坐得起牛車,一點面子都沒有。要知道在西漢,牛車一般只是用來拉貨的,人一般只乘馬車。如果淪落到乘牛車的地步,就好像現在大學畢業十年後搞同學聚會,等你騎自行車到了聚會地點,發現門口停的是一色的轎車,根本就沒有停自行車的場地,簡直羞死人。西漢那時也是這樣,你想,人家都是駕著高頭大雄馬拉的車而來,連一匹母馬都沒有,你卻坐輛牛車,那不丟死人啊?
小章:第二集
諸侯王的問題基本上處理完了,至於匈奴那邊,劉啟的運氣比較好,七國造反的時候,趙王劉遂意欲聯合匈奴進攻漢地,但由於漢兵很快擊破了趙國,匈奴無機可乘。劉啟也怕邊境出亂子,在前元五年,派遣公主出嫁單于,和匈奴在邊境通商,每年送給匈奴單于大量財物,以及諸侯王翁主,所以匈奴一直很老實,除了一些小型的搶掠之外,其他沒什麼大事,所以說劉啟比他老爸的運氣好。
東方諸侯既然無事,匈奴也沒事,劉啟接著幹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除掉了丞相周亞夫。
周亞夫自從吳楚之戰後,威震天下,劉啟提拔他當了丞相,大概周亞夫自以為功高罷,平常偶爾會有些驕矜之色。按理說他也有資格,他的老爸是周勃,帶兵誅除呂氏,維護的漢政權;他自己又親破吳楚,鞏固了漢政權,有什麼理由不驕傲呢?不過這傢伙在政治上不夠成熟,當年在細柳營練兵,在文帝面前擺了一回排場,官職不降反升,他以為在景帝面前也應該保持這種優良作風。可是他忘了人和人完全不一樣,世界和世界也完全不一樣。文帝為人比景帝要寬容,文帝時的政治形勢也比景帝時複雜。拿文帝時擺過的譜照樣在景帝面前擺,就是不識時務,必然會遭到覆敗的命運。
周亞夫第一次得罪劉啟,是在景帝前元七年,劉啟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周亞夫身為太尉,自以為是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牛皮烘烘,可以說得上話,拼命勸諫,劉啟懶得理他,很討厭他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派。這個看似簡單的事,實際上就是他最後遭到厄運的最大原因。因為在廢劉榮的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是王皇后和日後的武帝劉徹。周亞夫此舉得罪了皇后母子,就算他能逃過景帝這一劫,也會被日後即位的武帝除掉。
而那個他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得罪過的梁孝王這時也落井下石,時時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后寵愛梁王,當然也會逐漸對周亞夫有看法。當主子的就是這樣,你為他立了大功,這是應該的,奴才孝敬主子,保護主子,這是天經地義的嘛;但是你如果稍微得罪了他,他就馬上翻臉。按說周亞夫看見皇帝對他開始冷淡,就應該有所警惕,而偏偏他不識趣,再次做了違拗主子意圖的事,而且這次是直接得罪了竇太后。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竇太后對劉啟說:“皇后的哥哥王信這人不錯,可以封侯嘛。”她提起這事,分明是因為王信不久前為梁孝王在劉啟面前說了好話,保住了梁孝王的性命,她要報恩。劉啟聽老媽主動提出要給自己大舅子封侯,謙遜地說:“當初先帝在時,南皮侯、章武侯都沒有封侯,到臣即位後才給他們分封,王信現在封侯,早了些吧?”
南皮侯竇彭祖是竇太后的弟弟竇長君的兒子,章武侯竇廣國(字少君)是竇太后的弟弟,他們都出身很低,而且竇少君和姐姐重逢的故事很有戲劇性。他四五歲時,就因為家貧被人拐賣,而且似乎品相不好,連續轉手了十多家,才被一個宜陽的買家帶走。他那時雖然不過十多歲,卻仍被命令去山中為主人燒炭。有一天晚上,他和一百多個同樣命苦的人躺在堤岸之下睡覺,堤岸突然崩塌,把他們全部活埋,只有他一個人倖免不死。驚懼之餘,他給自己占了一卜,發現自己不出數日就可封侯,非常詫異。很快他又跟著主人來到長安,聽說了朝廷立了新皇后,姓竇,老家在觀津(今河北武邑),當即呆了,想起當年被拐賣時年紀雖小,究竟還記得自己原本是觀津人,姓竇,他又想起了自己會封侯的占卜,心中砰砰直跳。皇后的弟弟,按規矩確實可以封侯啊,看來卜筮很靈,事情就應在這上面了。於是壯著膽子上書認親。皇后一聽,馬上報告文帝劉恆。
在此之後,還採取了其他措施打擊諸侯王的勢力,原先劉邦規定,諸侯王國的地位和郡相等,王國內的官制和漢朝中央完全相似,其中太傅輔導國王,內史治理國民,中尉掌管武事,丞相統率眾官,而且其中除了丞相和太傅是由漢朝中央派去的之外,其他官吏都由王國國王自己委派,諸侯王地位尊崇,他們實際上掌握了國內的行政權,只有兵權受到限制,沒有中央頒發的虎符,他們不得擅自發兵。
不能發兵,按理說諸侯王就掀不起大浪。王國兵權有時還掌握在丞相手裡,但由於丞相不是最高的行政首腦,在國王處於強勢的時候,丞相的權力就會受到壓制,反之亦然。當年齊王劉襄想發兵進攻呂氏,就被丞相發兵圍住王宮,如果不是靠魏勃的計策,齊王根本就無能為力。而吳王劉濞想造反,先前漢朝派來的丞相袁盎對他服服帖帖,而一旦造反之日,馬上把漢朝派去的官吏全部殺了,所以顯然這種防範還遠遠不夠。於是在景帝中元三年,劉啟下令,首先省去了諸侯王內御史大夫這個官職,兩年後,又再次下詔,諸侯王不再承擔治理國家的任務,所有的官吏都由中央委派,“丞相”改稱“相”,使它在名稱上就低於中央朝廷的丞相,官印也由以前的金印改為銀印,地位大大降低。省去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餘像大夫、謁者、郎官等也減省成員,這麼一來,諸侯王們是徹底陽痿了,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了。他們實際上像一般平民富家地主一樣,只能靠收稅過日子,沒有絲毫管理權力。如果封地大、收稅多還好,日子還能過得比較排場;如果封地小、收稅少,簡直連一般商人還不如,貧窮的甚至只能坐得起牛車,一點面子都沒有。要知道在西漢,牛車一般只是用來拉貨的,人一般只乘馬車。如果淪落到乘牛車的地步,就好像現在大學畢業十年後搞同學聚會,等你騎自行車到了聚會地點,發現門口停的是一色的轎車,根本就沒有停自行車的場地,簡直羞死人。西漢那時也是這樣,你想,人家都是駕著高頭大雄馬拉的車而來,連一匹母馬都沒有,你卻坐輛牛車,那不丟死人啊?
小章:第二集
諸侯王的問題基本上處理完了,至於匈奴那邊,劉啟的運氣比較好,七國造反的時候,趙王劉遂意欲聯合匈奴進攻漢地,但由於漢兵很快擊破了趙國,匈奴無機可乘。劉啟也怕邊境出亂子,在前元五年,派遣公主出嫁單于,和匈奴在邊境通商,每年送給匈奴單于大量財物,以及諸侯王翁主,所以匈奴一直很老實,除了一些小型的搶掠之外,其他沒什麼大事,所以說劉啟比他老爸的運氣好。
東方諸侯既然無事,匈奴也沒事,劉啟接著幹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除掉了丞相周亞夫。
周亞夫自從吳楚之戰後,威震天下,劉啟提拔他當了丞相,大概周亞夫自以為功高罷,平常偶爾會有些驕矜之色。按理說他也有資格,他的老爸是周勃,帶兵誅除呂氏,維護的漢政權;他自己又親破吳楚,鞏固了漢政權,有什麼理由不驕傲呢?不過這傢伙在政治上不夠成熟,當年在細柳營練兵,在文帝面前擺了一回排場,官職不降反升,他以為在景帝面前也應該保持這種優良作風。可是他忘了人和人完全不一樣,世界和世界也完全不一樣。文帝為人比景帝要寬容,文帝時的政治形勢也比景帝時複雜。拿文帝時擺過的譜照樣在景帝面前擺,就是不識時務,必然會遭到覆敗的命運。
周亞夫第一次得罪劉啟,是在景帝前元七年,劉啟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周亞夫身為太尉,自以為是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牛皮烘烘,可以說得上話,拼命勸諫,劉啟懶得理他,很討厭他這種自以為是的做派。這個看似簡單的事,實際上就是他最後遭到厄運的最大原因。因為在廢劉榮的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是王皇后和日後的武帝劉徹。周亞夫此舉得罪了皇后母子,就算他能逃過景帝這一劫,也會被日後即位的武帝除掉。
而那個他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得罪過的梁孝王這時也落井下石,時時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后寵愛梁王,當然也會逐漸對周亞夫有看法。當主子的就是這樣,你為他立了大功,這是應該的,奴才孝敬主子,保護主子,這是天經地義的嘛;但是你如果稍微得罪了他,他就馬上翻臉。按說周亞夫看見皇帝對他開始冷淡,就應該有所警惕,而偏偏他不識趣,再次做了違拗主子意圖的事,而且這次是直接得罪了竇太后。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竇太后對劉啟說:“皇后的哥哥王信這人不錯,可以封侯嘛。”她提起這事,分明是因為王信不久前為梁孝王在劉啟面前說了好話,保住了梁孝王的性命,她要報恩。劉啟聽老媽主動提出要給自己大舅子封侯,謙遜地說:“當初先帝在時,南皮侯、章武侯都沒有封侯,到臣即位後才給他們分封,王信現在封侯,早了些吧?”
南皮侯竇彭祖是竇太后的弟弟竇長君的兒子,章武侯竇廣國(字少君)是竇太后的弟弟,他們都出身很低,而且竇少君和姐姐重逢的故事很有戲劇性。他四五歲時,就因為家貧被人拐賣,而且似乎品相不好,連續轉手了十多家,才被一個宜陽的買家帶走。他那時雖然不過十多歲,卻仍被命令去山中為主人燒炭。有一天晚上,他和一百多個同樣命苦的人躺在堤岸之下睡覺,堤岸突然崩塌,把他們全部活埋,只有他一個人倖免不死。驚懼之餘,他給自己占了一卜,發現自己不出數日就可封侯,非常詫異。很快他又跟著主人來到長安,聽說了朝廷立了新皇后,姓竇,老家在觀津(今河北武邑),當即呆了,想起當年被拐賣時年紀雖小,究竟還記得自己原本是觀津人,姓竇,他又想起了自己會封侯的占卜,心中砰砰直跳。皇后的弟弟,按規矩確實可以封侯啊,看來卜筮很靈,事情就應在這上面了。於是壯著膽子上書認親。皇后一聽,馬上報告文帝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