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三
我們如何看待李斯的焚書主張呢?
首先,淳于越建議實行分封是個什麼性質的問題?實行焚書有必要嗎?
我認為,淳于越提出分封和當年王綰一樣都是從善意出發的,他們的目的不是要顛覆秦政權,而是要使秦政權鞏固。從王綰到淳于越,他們都是要在中央集權基礎上、行郡縣的基礎上分封子弟為王,而不是像西周那樣全面分封,把秦始皇的天下變成周天子的天下。李斯卻認為這些人是完全照搬西周的制度,以古非今——李斯把問題的性質搞錯了,搞複雜化了。
在焚書問題上,李斯小題大做,起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套用今天的一句話,是他乎悠了秦始皇。把本來可以討論的問題擴大化,便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似乎秦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終於造成一場文化災難。
第二,明明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明明可以討論、甚至批評的問題,李斯為什麼要用極端的方法解決?這表現了他什麼心態?
我覺得主要是迎合心態。隨著秦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李斯看到,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作為丞相,他自覺地維護皇權,他知道,秦始皇的專權具有極強烈的排他性,即只要有他認為不利於統治的因素,都會毫不留情地掃除。為此,李斯把本來可以討論的問題提高到影響國家治亂安危的高度來認識,造成了秦始皇的高度緊張和警覺,決心燒書。他迎合了秦始皇,也就獲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定了。
其次, 李斯提出焚書的建議還集中體現了他的法家思想。嚴刑峻法無疑是法家思想的核心,與此相適應,法家主張在文化上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其表現就是除了法律書,別的書都不讓老百姓看。商鞅變法時就實行“燔詩書而明法令”。李斯則想通過秦始皇下命令在全國實現文化專制。
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李斯的老師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學大師,他跟隨老師學習,肯定讀過不少諸子百家書,你自己看了,為什麼又不讓別人讀呢?你看了沒問題,怎麼別人看了就會出問題呢?你看諸子百家不反政府,不出事,別人看怎麼就反政府,要出事呢?說穿了,這是法家的愚民政策。主張愚民政策不僅有法家,儒家、道家都有這方面的論述。法家對愚民政策講得最多。在法家看來,對老百姓就是要役使、利用,所謂戰時則用其死,平時則用其力,讓他們無休止的勞動或打仗,國家自然安定。至於知識文化,老百姓知道得越少越好。早在商鞅變法時就提出燒毀《詩》、《書》,厲行法治,禁止遊說的措施。後來,韓非繼承並發展了這種主張,他認為,不僅要用法規範人們的行動,還要嚴格限制人們的思想,這是最重要的。不許看不應看的書,不許說不應說的話,規定了思想罪。
韓非子在《說疑》中說:“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意思是,禁止出現奸邪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管住人心,也就是管住思想,首先不許亂想;其次不許亂說;再其次不許做法律不允許做的事。怎樣才能使老百姓不能亂想,不能亂說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不要讓他們有文化,什麼《詩》、《書》之類一律燒掉,要想學文化就學法律,“以吏為師”,把你的思想抽空,把你管得服服帖帖,你什麼也不懂,不就不會七嘴八舌了嗎?
第50節:第四講 焚書之謎(4)
說到底,愚民政策是統治者鉗制民眾思想的政策。統治者愚弄老百姓,讓老百姓變成無知的順民,更加容易統治。焚書就是愚民政策的體現。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政治哲學家,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對專制和獨裁政權特點進行批判,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說:
專制國家的教育尋求的著力點是降低民眾的心智。……
在專制國家裡,只是把恐懼置於人們心中,把某些極簡單的宗教原則般的知識灌輸給人們。當權者知道,知識導致危險,競爭足以招來禍害。……所以,在這種專制國家中,從某些方面來說,教育等於零。它先掠奪人們的一切知識,然後再給人們一點點看似知識的東西。”
用這段話解讀法家的愚民政策的實質是再清楚不過的。
韓非子只是從理論上闡明了愚民政策對於維護專制統治的必要性,而李斯的焚書建議和秦始皇焚書的命令則是愚民政策的具體實施。李斯對焚書的要求十分嚴苛,不僅藏書非法,甚至“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就是說有人膽敢相互談論《詩》《書》者,就在鬧市執行死刑。
這麼嚴厲的禁書措施,究競焚書的效果怎麼樣?是不是民間的書都燒了?可以說,焚書的性質惡劣但效果卻十分有限。這道焚書令,乍一看,來勢洶洶,著實嚇人,但實際考察,我們會發現它表面如洪水猛獸,但收效甚微。為什麼這樣說呢?秦朝地域遼闊,秦與東方文化有明顯的差異。秦國奉行嚴刑峻法,燒書令可能在秦國本土能夠實行,但這道命令對東方(包括楚國)就不那麼靈了。秦可以用軍事力量征服東方,但要從思想文化上真正征服東方並不那麼容易。
首先,焚書必須讓老百姓上交書,可老百姓、讀書人就是不交,你怎麼能搜查出來!當時,書的來源主要靠筆抄在竹簡木牘上,來之不易,讀書人愛書的情感之深,是現代人難以體會的。所以藏書是當時反抗焚書令的主要辦法。特別是讀書人比如儒門後學和諸子學人,紛紛藏書。那麼,書都藏在哪裡呢?
我們如何看待李斯的焚書主張呢?
首先,淳于越建議實行分封是個什麼性質的問題?實行焚書有必要嗎?
我認為,淳于越提出分封和當年王綰一樣都是從善意出發的,他們的目的不是要顛覆秦政權,而是要使秦政權鞏固。從王綰到淳于越,他們都是要在中央集權基礎上、行郡縣的基礎上分封子弟為王,而不是像西周那樣全面分封,把秦始皇的天下變成周天子的天下。李斯卻認為這些人是完全照搬西周的制度,以古非今——李斯把問題的性質搞錯了,搞複雜化了。
在焚書問題上,李斯小題大做,起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套用今天的一句話,是他乎悠了秦始皇。把本來可以討論的問題擴大化,便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似乎秦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終於造成一場文化災難。
第二,明明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明明可以討論、甚至批評的問題,李斯為什麼要用極端的方法解決?這表現了他什麼心態?
我覺得主要是迎合心態。隨著秦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李斯看到,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作為丞相,他自覺地維護皇權,他知道,秦始皇的專權具有極強烈的排他性,即只要有他認為不利於統治的因素,都會毫不留情地掃除。為此,李斯把本來可以討論的問題提高到影響國家治亂安危的高度來認識,造成了秦始皇的高度緊張和警覺,決心燒書。他迎合了秦始皇,也就獲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定了。
其次, 李斯提出焚書的建議還集中體現了他的法家思想。嚴刑峻法無疑是法家思想的核心,與此相適應,法家主張在文化上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其表現就是除了法律書,別的書都不讓老百姓看。商鞅變法時就實行“燔詩書而明法令”。李斯則想通過秦始皇下命令在全國實現文化專制。
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李斯的老師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學大師,他跟隨老師學習,肯定讀過不少諸子百家書,你自己看了,為什麼又不讓別人讀呢?你看了沒問題,怎麼別人看了就會出問題呢?你看諸子百家不反政府,不出事,別人看怎麼就反政府,要出事呢?說穿了,這是法家的愚民政策。主張愚民政策不僅有法家,儒家、道家都有這方面的論述。法家對愚民政策講得最多。在法家看來,對老百姓就是要役使、利用,所謂戰時則用其死,平時則用其力,讓他們無休止的勞動或打仗,國家自然安定。至於知識文化,老百姓知道得越少越好。早在商鞅變法時就提出燒毀《詩》、《書》,厲行法治,禁止遊說的措施。後來,韓非繼承並發展了這種主張,他認為,不僅要用法規範人們的行動,還要嚴格限制人們的思想,這是最重要的。不許看不應看的書,不許說不應說的話,規定了思想罪。
韓非子在《說疑》中說:“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意思是,禁止出現奸邪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管住人心,也就是管住思想,首先不許亂想;其次不許亂說;再其次不許做法律不允許做的事。怎樣才能使老百姓不能亂想,不能亂說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不要讓他們有文化,什麼《詩》、《書》之類一律燒掉,要想學文化就學法律,“以吏為師”,把你的思想抽空,把你管得服服帖帖,你什麼也不懂,不就不會七嘴八舌了嗎?
第50節:第四講 焚書之謎(4)
說到底,愚民政策是統治者鉗制民眾思想的政策。統治者愚弄老百姓,讓老百姓變成無知的順民,更加容易統治。焚書就是愚民政策的體現。法國十八世紀傑出的政治哲學家,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對專制和獨裁政權特點進行批判,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說:
專制國家的教育尋求的著力點是降低民眾的心智。……
在專制國家裡,只是把恐懼置於人們心中,把某些極簡單的宗教原則般的知識灌輸給人們。當權者知道,知識導致危險,競爭足以招來禍害。……所以,在這種專制國家中,從某些方面來說,教育等於零。它先掠奪人們的一切知識,然後再給人們一點點看似知識的東西。”
用這段話解讀法家的愚民政策的實質是再清楚不過的。
韓非子只是從理論上闡明了愚民政策對於維護專制統治的必要性,而李斯的焚書建議和秦始皇焚書的命令則是愚民政策的具體實施。李斯對焚書的要求十分嚴苛,不僅藏書非法,甚至“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就是說有人膽敢相互談論《詩》《書》者,就在鬧市執行死刑。
這麼嚴厲的禁書措施,究競焚書的效果怎麼樣?是不是民間的書都燒了?可以說,焚書的性質惡劣但效果卻十分有限。這道焚書令,乍一看,來勢洶洶,著實嚇人,但實際考察,我們會發現它表面如洪水猛獸,但收效甚微。為什麼這樣說呢?秦朝地域遼闊,秦與東方文化有明顯的差異。秦國奉行嚴刑峻法,燒書令可能在秦國本土能夠實行,但這道命令對東方(包括楚國)就不那麼靈了。秦可以用軍事力量征服東方,但要從思想文化上真正征服東方並不那麼容易。
首先,焚書必須讓老百姓上交書,可老百姓、讀書人就是不交,你怎麼能搜查出來!當時,書的來源主要靠筆抄在竹簡木牘上,來之不易,讀書人愛書的情感之深,是現代人難以體會的。所以藏書是當時反抗焚書令的主要辦法。特別是讀書人比如儒門後學和諸子學人,紛紛藏書。那麼,書都藏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