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頁
[丨]
冀東暴動 即“冀東抗日武裝起義”。
冀察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抗日戰爭 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為與中國共產黨爭奪華北敵後游擊戰爭的領導 權,遏制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於 1939 年 1 月 14 日組建。戰區為河北 及察哈爾,轄 3 個軍另 1 個民軍指揮部。鹿鍾麟任總司令,後由衛立煌、蔣 鼎文、陳誠兼任。其所轄未懷冰、石友三、張蔭梧等部,曾積極參與*國民黨 第一次反共高潮。1944 年冬由高柄勛任總司令,兵力縮為 2 個師,歸軍事委 員會委員長漢中行轅指揮。1945 年 6 月 26 日撤銷。
冀中回民支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37 年 9、10 月間,中 國共產黨在定縣、安國一帶組織回民抗日武裝。1938 年初改稱冀中人民自衛 軍回民幹部教導隊。7 月與馬本齋領導的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合併,組成 八路軍冀中回民幹部教導總隊。次年 7 月改編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 馬本齋任司令員,郭陸順汪政治委員,下轄 3 個大隊,2500 餘人。該部轉戰 冀中和冀魯豫平原,進行大小戰鬥 870 余次,殲敵 3 萬餘人。1944 年調往陝 甘寧邊區。
冀中反五次圍攻 抗日戰爭中期八路軍第一二○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 粉碎日偽軍圍攻的戰役。1938 年 11 月至 1939 年 1 月,日偽軍先後出動 6000 餘人和 1000 餘人兩次圍攻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形勢日趨嚴重。八路軍第一 二○師主力奉命從晉西北越過同蒲、平漢鐵路東進冀中。2 月中旬,成立冀 中軍政委員會和總指揮部,由賀龍任書記和總指揮,統一領導黨政軍民工作。 1 月 25 日至 2 月 15 日,日偽軍先後出動 7000 餘人和 2400 餘人,進行第三、 四次圍攻,均被粉碎。3 月 18 日,日偽軍集結 9000 餘人進行第五次圍攻。 第一二○師以“盤旋式”戰術擺脫敵之合擊,並於 4 月下旬集中 7 個團進行* 齊會戰鬥,一舉殲敵 700 餘人,粉碎了日軍圍攻,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冀中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冀察政務委員會 中國國民政府為適應日本“華北自治化”要求而設立 的半獨立性質的機構。1935 年 11 月底,何應欽至北平(今北京)與秦德純、 熊式輝等密商,接受日本“華北自治化”要求,並經日方同意,決定於 12 月 16 日成立。後因愛國學生示威遊行強烈反對,延至 18 日正式成立。由宋 哲元任委員長,17 名委員中近半數為親日派政客。統轄河北、察哈爾兩省及 北平、天津兩市一切政務,名義上仍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實際上冀察兩省 已變相“自治”。1937 年 8 月 20 日宣布解散。
冀中反五一大掃蕩 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 1942 年反擊日偽軍“掃蕩” 的戰役。因日偽軍的“掃蕩”從 5 月 1 日開始,故名,日軍為實現“確保華 北,先保平原”的戰略企圖,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第一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七第九旅團,騎兵第一旅 團等各一部及偽軍共 5 萬餘人,對河北省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的抗 日根據地實行“拉網大掃蕩”。日軍將冀中區分割成 2670 小塊,採用“縱橫 張網,對角清剿,反覆合擊”的戰術,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冀中根據 地受到嚴重摧殘,部隊減員 1.68 萬人,區以上幹部三分之一被害。但軍民不 畏強暴,經 2 個月艱苦奮戰,作戰 272 次,斃傷日偽軍 1.1 萬餘人,粉碎了 日軍的大“掃蕩”。
翼東防共自治政府 侵華日軍在中國河北省扶植的偽政權。1935 年 11 月 24 日,國民政府灤榆、薊察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通縣宣布“獨立”, 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2 月 25 日,改現名。管轄臨榆等冀東 22 個縣。 殷汝耕任自治政府長官,池宗墨等為委員。掛五色國旗。下設秘書、保安、 外交 3 處和民政、財政、教育、建設 4 廳。各處、廳、縣都聘有日籍顧問與 秘書,由日人掌握權力。1938 年 2 月宣布取消,併入華北“臨時”政府。
冀東抗日武裝起義 亦稱“冀東暴動”。1937 年 9 月,中國共產黨聯 合愛國人士建立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冀東分會,準備武裝起義。1938 年 6 月,鄧華、宋時輪率八路軍第四縱隊由平西挺進冀東。7 月,中共冀熱邊特 委在八路軍配合下,發動全區大暴動,先後有冀東 21 縣及唐山的礦工、農民 和青年學生等 20 余萬人參加。組成的起義武裝部隊一度發展到 10 萬餘人, 配合八絡軍先後攻克玉田、樂亭、盧龍、薊縣、平谷、遷安 6 座縣城和控制 冀東廣大鄉村,建立了冀熱遼軍區及行政委員會。10 月,起義武裝除留少數 部隊堅持冀東鬥爭外,大部隨八路軍第四縱隊撤往平西整訓。
冀熱遼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翼魯豫抗日根據地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冀中一九四一年反蠶食 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日軍“蠶食”的戰 役。1941 年 3 月起,日軍開始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全面“蠶食”,至年底已建 立據點和碉堡 1026 處,修築公路 4280 余里,封鎖溝、牆 3520 余里,並進行 數百人至 2 萬人以上“掃蕩”68 次。冀中抗日軍民廣泛開展交通戰、游擊戰、 地雷戰和地道戰,組織青紗帳戰役,反擊日偽軍的“蠶食”,1 年間作戰 1265 次,斃傷俘日偽軍 18667 人,並先後攻克安平、文安等縣城。但由於敵我力 量懸殊,冀中抗日根據地一度有所縮小。
冀東暴動 即“冀東抗日武裝起義”。
冀察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抗日戰爭 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為與中國共產黨爭奪華北敵後游擊戰爭的領導 權,遏制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於 1939 年 1 月 14 日組建。戰區為河北 及察哈爾,轄 3 個軍另 1 個民軍指揮部。鹿鍾麟任總司令,後由衛立煌、蔣 鼎文、陳誠兼任。其所轄未懷冰、石友三、張蔭梧等部,曾積極參與*國民黨 第一次反共高潮。1944 年冬由高柄勛任總司令,兵力縮為 2 個師,歸軍事委 員會委員長漢中行轅指揮。1945 年 6 月 26 日撤銷。
冀中回民支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37 年 9、10 月間,中 國共產黨在定縣、安國一帶組織回民抗日武裝。1938 年初改稱冀中人民自衛 軍回民幹部教導隊。7 月與馬本齋領導的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合併,組成 八路軍冀中回民幹部教導總隊。次年 7 月改編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 馬本齋任司令員,郭陸順汪政治委員,下轄 3 個大隊,2500 餘人。該部轉戰 冀中和冀魯豫平原,進行大小戰鬥 870 余次,殲敵 3 萬餘人。1944 年調往陝 甘寧邊區。
冀中反五次圍攻 抗日戰爭中期八路軍第一二○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 粉碎日偽軍圍攻的戰役。1938 年 11 月至 1939 年 1 月,日偽軍先後出動 6000 餘人和 1000 餘人兩次圍攻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形勢日趨嚴重。八路軍第一 二○師主力奉命從晉西北越過同蒲、平漢鐵路東進冀中。2 月中旬,成立冀 中軍政委員會和總指揮部,由賀龍任書記和總指揮,統一領導黨政軍民工作。 1 月 25 日至 2 月 15 日,日偽軍先後出動 7000 餘人和 2400 餘人,進行第三、 四次圍攻,均被粉碎。3 月 18 日,日偽軍集結 9000 餘人進行第五次圍攻。 第一二○師以“盤旋式”戰術擺脫敵之合擊,並於 4 月下旬集中 7 個團進行* 齊會戰鬥,一舉殲敵 700 餘人,粉碎了日軍圍攻,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冀中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冀察政務委員會 中國國民政府為適應日本“華北自治化”要求而設立 的半獨立性質的機構。1935 年 11 月底,何應欽至北平(今北京)與秦德純、 熊式輝等密商,接受日本“華北自治化”要求,並經日方同意,決定於 12 月 16 日成立。後因愛國學生示威遊行強烈反對,延至 18 日正式成立。由宋 哲元任委員長,17 名委員中近半數為親日派政客。統轄河北、察哈爾兩省及 北平、天津兩市一切政務,名義上仍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實際上冀察兩省 已變相“自治”。1937 年 8 月 20 日宣布解散。
冀中反五一大掃蕩 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 1942 年反擊日偽軍“掃蕩” 的戰役。因日偽軍的“掃蕩”從 5 月 1 日開始,故名,日軍為實現“確保華 北,先保平原”的戰略企圖,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第一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七第九旅團,騎兵第一旅 團等各一部及偽軍共 5 萬餘人,對河北省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的抗 日根據地實行“拉網大掃蕩”。日軍將冀中區分割成 2670 小塊,採用“縱橫 張網,對角清剿,反覆合擊”的戰術,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冀中根據 地受到嚴重摧殘,部隊減員 1.68 萬人,區以上幹部三分之一被害。但軍民不 畏強暴,經 2 個月艱苦奮戰,作戰 272 次,斃傷日偽軍 1.1 萬餘人,粉碎了 日軍的大“掃蕩”。
翼東防共自治政府 侵華日軍在中國河北省扶植的偽政權。1935 年 11 月 24 日,國民政府灤榆、薊察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通縣宣布“獨立”, 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2 月 25 日,改現名。管轄臨榆等冀東 22 個縣。 殷汝耕任自治政府長官,池宗墨等為委員。掛五色國旗。下設秘書、保安、 外交 3 處和民政、財政、教育、建設 4 廳。各處、廳、縣都聘有日籍顧問與 秘書,由日人掌握權力。1938 年 2 月宣布取消,併入華北“臨時”政府。
冀東抗日武裝起義 亦稱“冀東暴動”。1937 年 9 月,中國共產黨聯 合愛國人士建立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冀東分會,準備武裝起義。1938 年 6 月,鄧華、宋時輪率八路軍第四縱隊由平西挺進冀東。7 月,中共冀熱邊特 委在八路軍配合下,發動全區大暴動,先後有冀東 21 縣及唐山的礦工、農民 和青年學生等 20 余萬人參加。組成的起義武裝部隊一度發展到 10 萬餘人, 配合八絡軍先後攻克玉田、樂亭、盧龍、薊縣、平谷、遷安 6 座縣城和控制 冀東廣大鄉村,建立了冀熱遼軍區及行政委員會。10 月,起義武裝除留少數 部隊堅持冀東鬥爭外,大部隨八路軍第四縱隊撤往平西整訓。
冀熱遼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翼魯豫抗日根據地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
冀中一九四一年反蠶食 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日軍“蠶食”的戰 役。1941 年 3 月起,日軍開始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全面“蠶食”,至年底已建 立據點和碉堡 1026 處,修築公路 4280 余里,封鎖溝、牆 3520 余里,並進行 數百人至 2 萬人以上“掃蕩”68 次。冀中抗日軍民廣泛開展交通戰、游擊戰、 地雷戰和地道戰,組織青紗帳戰役,反擊日偽軍的“蠶食”,1 年間作戰 1265 次,斃傷俘日偽軍 18667 人,並先後攻克安平、文安等縣城。但由於敵我力 量懸殊,冀中抗日根據地一度有所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