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了將佛教演變為教化萬民的一種信仰,梁武帝“以身作則”,於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在宮中的華林園受菩薩戒,法名冠達。在世俗世界裡,他是國家的皇帝,在佛的世界裡,他是修行的菩薩,“皇帝菩薩”的稱呼,也由此而來。光受戒還不夠,他又在皇宮隔壁修建同泰寺(“同泰”一詞,取自他的年號“大通”的反語切音),並進寺講經說法,向萬民宣揚佛學思想,即所謂“捨身寺奴”。

  第一次“捨身”,發生在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之後,梁武帝又在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和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三次入同泰寺“捨身”,且一次比一次的時間長,到了第四次,前後長達四十七天。這四十七天裡,梁武帝的身份是“菩薩”,梁國在事實上處於無君的狀態。他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他多次舉行四部無遮大會(四部,即僧、尼、男女居士;無遮,又稱無礙,範圍更大,是允許任何人自由參加的法會),講《涅槃經》和《三慧經》,聽眾達到數萬。

  皇帝“捨身”為“寺奴”,國又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急得團團轉,只得湊足錢財為他“贖身”,一共花費了三萬億錢(一說四萬億)。

  所以說,梁武帝是位不折不扣的“佛門天子”。批評家們往往喜歡強調他佞佛,拋開意識形態,他對於佛教學說的貢獻,對於佛教文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他在佛學上最為有名的一套理論,是“三教同源說”:佛、儒、道三教,本源是相同的。

  佛、儒、道三教之間的對立與爭執,由來已久。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原之前,儒、道就有了數百年的爭執,佛教從西域傳入後,宗教間的衝突在所難免,到魏晉南北朝達到一個高峰。比方說儒佛爭論中的禮制問題,僧人覲見皇帝是否應當行士大夫的跪拜禮節,從東晉到劉宋都有過大規模的辯論,跪拜令屢頒屢廢,出世的僧人還是占了上風。

  又比如道、佛之爭,西晉道士王浮撰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說老子出關,往生西方後,才有了佛教。這一說法自然遭到了佛教信徒的不斷攻擊,劉宋末年,又有道士顧歡撰寫《夷夏論》,極力誣佛,兩家的爭論升級。佛教徒說,佛祖派了三個弟子到中國,一個是孔子,一個是顏淵,另一個就是老子。大家各自意淫,爭吵也得不出個結果。

  梁武帝頒布《舍道詔》,將佛教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宣布佛教為國教,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裁決。但是他不把儒、道兩教一棒子打死,因為他本人在儒、道方面的修養都不低,留下了很多註解孔子、老子思想的著作。他認為儒、道也有不少優點,三教不應對抗,而應融合,彼此作為參照與補充。他常常稱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為“三聖”,也重視儒、道兩教的作用,大力開辦經學館,敬重著名道士陶弘景,等等。這些舉措,是相當符合他最高統治者的身份的。

  梁武帝在三教同源說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很多容易接受的佛教戒律,對今天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開僧人必須吃素之先河。

  素食之風於中國,比較有歷史。道家的養生之道中,就包含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理論。文人喜歡搞素食齋禁,有甚於現代的女生瘦身行為,是一種風尚。如果幹涉別人的吃素行為,那就可能有坐牢的危險,弄不好還會掉腦袋,更誇張的是,如果在吃素的時候不小心放了一個屁,被人聽到了,那叫“坐齋不謹”,也會被砍頭。(如此看來,古人玩時尚,可要比現代人喜歡玩的“極限大挑戰”刺激多了,搞不好就把小命扔裡頭)

  相對來說佛教就比較人性化了,它有所謂吃“三淨肉”的說法,即:一謂眼不見殺;二謂耳不聞殺;三謂不為我殺。只要符合這三個條件,信徒是可以吃肉的。今天很多地方還是如此,不說遠的,我有一位泰國的朋友告訴我,泰國的和尚就吃肉。

  “葷”的本意也不是肉類,“葷”通“熏”(粵語裡這兩個字就同音),是指氣味熏人的蔬菜,比如蔥、蒜、韭菜等(今天不少人,尤其是女生,不喜歡吃這些,說起來也是很有修行潛質的)。“葷”字從草而不從肉,便是明證。

  慢慢地人們的思想又有了“進步”。佛教徒相信六道輪迴,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因因果果,永遠在裡頭死循環。今生你吃了豬,下輩子你就要做豬被人吃,吃來吃去,都是受苦,太可憐了。(這邏輯實在荒謬。聽過一個笑話:有個和尚勸一個殺牛的改行,說你殺牛殺多了,來世要變牛的。結果殺牛的說:“既然如此,那我還是殺個和尚吧,因為我來世想當和尚。”)

  梁武帝想治標也治本,就在受戒之前,下一道詔令,乾脆規定,僧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吃肉。他自己做得特模範:每天只吃一餐,內容以豆羹米飯為主,沒有一點油膩葷腥之物,非常簡樸。而且,他還改變早年一度沉湎女色的作風,絕斷房事,五十歲後再也未臨幸任何女子。

  除了食素,寺院撞鐘的傳統也源自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志請教:“怎樣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志的回答是:“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是如果聽到鐘聲敲響,苦痛就會暫時停歇。”(這在心理和生理上看的確有其道理)梁武帝便下詔寺院撞鐘,“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就是梁武帝敕命賜建。(寶志是南朝前半期修行極高的僧人,活了九十七歲,據說,他是民間濟公活佛的原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