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事兒被馮保知道了,立即打小報告告訴了李太后。李太后一聽大為震怒,想不到自己滿懷期望培養的兒子竟是這樣一個紈絝子弟,所以她立即請張居正進宮。

  張居正一聽也極為生氣,他也想不到自己滿腔心血培養出來的學生、培養出來的改革接班人竟是這樣一個紈絝子弟。所以他趕快進宮。

  一進宮,張居正就看到小萬曆正跪在李太后的面前,不住地流淚、磕頭、認錯,而馮保一臉得意地就站在旁邊。

  李太后看到張居正來了,拿出一本書,啪地扔在小萬曆的面前,讓他翻到某一卷大聲念。

  張居正一看李太后扔出來的是《漢書》就知道事情不好。只見小萬曆翻到《漢書·霍光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念起來,當他念到漢代的昌邑王紈絝腐化,不配當皇帝,而執政大臣霍光在稟明太后的情況廢除了他的皇位後,小萬曆知道大事不好了,母親這意思是要仿照漢代的舊例,要請執政大臣張居正來做霍光,這是要廢他的皇位。

  小萬曆讀到這兒念不下去了,張居正也趕快跪下為小萬曆求情,這錯就是再嚴重,也不到廢除帝位的地步啊!

  後來在張居正的反覆哀求下,李太后才算是原諒了小萬曆。

  其實李太后怎麼可能廢了自己的兒子的帝位呢,他跟張居正這也就是演戲,給小萬曆一個教訓。

  可這種教訓的方式對於小萬曆來說可太恐怖了,從此以後,他雖然不亂搞了,但卻更消極了。他開始寵愛一個姓鄭的十四歲女孩,這個女孩就是後來萬曆王朝中特別有名的鄭貴婦。而從這時候起,鄭貴婦就開始逐漸取代了母親和張老師在小萬曆心中的情感地位。

  從張居正的角度上講,他雖然是幫小萬曆求情,但小萬曆這種類似於昏君的聲色犬馬的舉動,也實在讓張居正大出意料之外。他實在想不到他費盡心血培養出來的小萬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張居正開始自我檢討,他替小萬曆就這事擬了一篇《罪己詔》,就是以小萬曆名義發表的檢查書,在這篇檢查里,張居正其實是為自己對小萬曆的教育做出了檢查與反省。

  可惜,他的反省並不是認為自己的家長式教育沒能給小萬曆以自由的心靈成長空間,反而是認為自己的嚴格教育還是不夠嚴格、不夠細緻才導致了這樣的結局。所以他痛定思痛,決定不再請求退休,決定要儘自己最後的努力,在小萬曆的教育再下些功夫。

  可惜,張居正並不知道,在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他的那個他寄寓了全部期望的學生,他的那個他認為可以做為改革事業的接班人,已經徹底和他決裂了。他越要留下來看著小萬曆,小萬曆和他決裂的程度就越深;他越想把小萬曆扶上馬最後還要送一程,小萬曆就越要擺脫他的束縛,甚至不騎他的馬,不走他的路!

  所以,我常想什麼是悲劇呢?像張居正這樣,因為善良,而最終卻成就了難以預料的災難,這就是悲劇啊!

  在張居正誤判去留之間之後,張居正本人和他嘔心瀝血打造的萬曆新政的悲劇終於不可避免地要到來了。

  那麼,屬於張居正的這個時代,最後又會有怎樣沉重的一聲嘆息呢?

  請看下集:《人亡政息之嘆》

  第二十四講 人亡政息之嘆

  什麼是悲劇?

  魯迅先生認為,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是文學中的悲劇。

  而我以為,因為善良,成就了災難,這才是生活中的悲劇。

  張居正在去留之間,為自己考慮,為他的萬曆新政考慮,都應該功成身退了。

  事實上,他本來也是這樣打算的。可是小萬曆十八歲時荒唐的西城夜宴,卻讓張居正對自己這個最鍾愛的學生、最期待的改革接班人實在放心不下了。

  善良且強勢的張居正終於做出一個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小萬曆還離不開自己,於是他留了下來。而這一留,也在事實上促成了他和他那位繼承人之間的徹底的決裂。

  事實上,在張居正留任的最後兩年裡,小萬曆與張老師的決裂完全是隱性的,並不是顯性的。小萬曆反而不像前兩年表現得那樣逆反了,他的逆反情結逐漸被約拿情結所替代。終其一生來看,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執政的幾十年裡,他最大的執政特色除了貪婪與固執之外,就是不作為。他小的時候那麼渴望有朝一日能擺脫張居正的陰影,自己施展拳腳,有所作為,可等到這一切到來了,他卻什麼也不做了。

  這就是小萬曆的約拿情結。

  病逝

  在張居正去世前的兩年裡,小萬曆基本上形成了不作為的行政風格,這一點張居正忽視了,他只是以為小萬曆還需要自己的引導和教育。於是張居正一如既往,把事無巨細的國家擔子全都自己接著扛起來。可他卻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他病了,而且病得很厲害。這一病,甚至病入膏肓,直到送了性命。

  有關張居正的病,也是明史上的一個謎團。

  很多野史關於這一點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但《明史》等正史以及張居正自己的文集裡有關病情的記載都很明確,那就是痔瘡。

  但我們知道,民間有句俗話說“十人九痔”,說明痔瘡這種病很普遍,況且也不是什麼要命的大病,怎麼就送了張居正的性命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