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我們來看看和珅和貝勒收的租銀比較:王坦等人的28頃80畝土地,在歸綿悅貝勒所有時,每歲只“收租銀一百八十二兩,迫歸入和珅,每歲收租銀四百四十六兩零,驟加一倍有餘”。後“並據署東路同知吳某勘明,此地實不值四百三四十兩,自可量為議減”。審理此案的官員說:本來“投充莊頭與老圈莊頭不同。乾隆五十六年經和珅奏明,照旗下圈地家奴一體辦理。今王坦、王廷仲、王秉新、王允肇並未到案之王秉倫等五名,臣部查額駙豐紳殷德買契內並無其名行,據貝勒府四品宗室綿悅呈稱:當賣地之時,因該莊頭等素日不服約束,一併隨去,是王坦等業已隨地歸於和珅。若照因地家奴辦理,即應發交該旗官賣,若按從前投充莊頭之例,則王坦等仍應歸貝勒府。”這樣一來,嘉慶帝最後同意王坦等人連同土地一起重新劃給宗室綿悅所有。
從以上具體案例中可以看出,和珅不顧佃農的死活,竟把地租增加一倍以上。這種殺雞取卵、敲骨吸髓式的剝削,使得他家的佃戶,甚至連莊頭、園頭都叫苦不迭。這種嚴重的剝削,使許多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造成了政局的動盪。而這樣的事和珅所做的何止十件百件?所以,和珅的行為對政局的不穩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取地租是和珅家每年重要的正項收入之一。雖然比起他貪污受賄的錢要少,但這筆錢是他家固定的收入,並且在法理上是說得通的,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收。而且每年莊園中的大批農副產品和新鮮水果大部分供他們一家享用,和珅自然會重視這方面的收入了。
萬貫家產付東流
在嘉慶帝下令逮捕和珅的同時,查抄和珅家產的行動也展開了。最終從和珅家抄出了大量金銀財寶、首飾玉器、名人字畫等,另有宅院房屋等不動產。一時間轟動朝野,成為震驚中外的頭號新聞,街頭巷尾也是熱議不斷。
和珅家財巨富,是清朝任何官吏都無法相比的。朝鮮使臣對此也有記載:“閣老和珅權勢隆盛。則天子亦不是貴。”所以,他家的財產即使皇子、王公貴胄們也都非常羨慕,為之傾倒和垂涎;更有那些繼承帝位無望的皇子們認為如果要能得到和珅家那麼多財產,寧可不生在帝王之家。
和珅到底有多少財產?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其家財達8億兩白銀,而且這一說法被眾多學者採信,更有甚者說和珅“估計不少於8億兩黃金”。事實到底怎樣呢?我們不妨做一番考證。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國庫年收入為7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和珅的8億兩黃金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的10多倍。和珅一生為官20多年,這樣算來,他豈不是要每年從國家收入的將近一半歸為己有?此種說法令人生疑。
其實從《清實錄》與其他正史、檔案的記載來看,和珅家珍藏有大量的稀世寶物、珠玉、古玩字畫(這部分財產難以估計)。除此之外,能夠估價的現金、土地、房屋等,折合現金在一兩千萬兩之間,這一數字已是相當驚人,世所罕見。即便如此,他已經是整個清朝被抄家的官吏中家資首屈一指者,鰲拜、明珠、年羹堯等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有人說“和珅家富比皇室”,這一點兒都不過分。就連“昇平昌阜,財賦豐盈”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戶部庫存也不過800餘萬兩白銀,這與和珅被抄的家產相比便是小巫見大巫。地位顯赫的親王、郡王們的家財更是無法與之相比。這從他們在面對眾多財物時所採取的態度可見一斑。例如,簡儀親王德沛(即德濟齋),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嗣王位時,獲知“邸庫中存貯銀數萬兩”,心中已是非常恐慌,認為這是禍根。連忙決定把部分存銀分給府中一些人,其餘的則用來修建宅院、亭台樓閣……以免招來禍端。就連嘉慶朝以富有著稱的成親王永瑆,邸庫中存銀也不過80萬兩,由此可見和珅家產之巨。
比較可靠的數據來源是官書與清朝檔案,其中有關和珅家產的記載大體上一致,可以相互印證。雖稍有出入,但大體上都能與今天保存在中國第一檔案館的有關檔案相對應,所以還是比較可信的。
民間曾流傳《查抄和珅家產清單》,由於相互傳抄,難免有所出入。所以以訛傳訛的可能性較大,在各種《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中,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和珅犯罪全案檔》極為典型,這與《庸龕筆記》所載《查抄和珅住宅花園清單》非常相似,數目也大體相同,但可信度不高。
和珅家產被籍沒後,全部被嘉慶帝以國家的名義接管。其中包括金、銀、制錢等在內的現金絕大部分被送到了戶部大庫與內務府廣儲司銀庫。另外,所有的珠寶玉器、金銀器皿、首飾、字畫、書籍、古玩、銅器、錫器、皮張、綢緞、布匹、瓷器、家具以及衣物鞋帽等,除一少部分由嘉慶帝賞給了王公大臣、公主及御前侍衛和太監等,另外一小部分(主要是一些破舊的物件、戲裝等)在崇文門稅關和熱河(即承德)等地變賣成現金,交廣儲司銀庫外,絕大部分直接歸內務府接收,成為嘉慶的私人財富了。難怪後人常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此言非虛。
和珅在京城的住宅、別墅(花園)除留下一部分給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居住外,大部分賞給了幾個親王、郡王。具體如下:和珅住宅的前所以及祠堂、馬圈等賞給了乾隆帝第十七子,嘉慶的親弟弟,慶郡王永璘;和珅住宅的後所仍留給固倫和孝公主使用;和家的老宅仍然賞給和琳之子豐紳宜綿居住;和珅在海淀的別墅花園西段賞給了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東段賞給了成親王永瑆。
從以上具體案例中可以看出,和珅不顧佃農的死活,竟把地租增加一倍以上。這種殺雞取卵、敲骨吸髓式的剝削,使得他家的佃戶,甚至連莊頭、園頭都叫苦不迭。這種嚴重的剝削,使許多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造成了政局的動盪。而這樣的事和珅所做的何止十件百件?所以,和珅的行為對政局的不穩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取地租是和珅家每年重要的正項收入之一。雖然比起他貪污受賄的錢要少,但這筆錢是他家固定的收入,並且在法理上是說得通的,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收。而且每年莊園中的大批農副產品和新鮮水果大部分供他們一家享用,和珅自然會重視這方面的收入了。
萬貫家產付東流
在嘉慶帝下令逮捕和珅的同時,查抄和珅家產的行動也展開了。最終從和珅家抄出了大量金銀財寶、首飾玉器、名人字畫等,另有宅院房屋等不動產。一時間轟動朝野,成為震驚中外的頭號新聞,街頭巷尾也是熱議不斷。
和珅家財巨富,是清朝任何官吏都無法相比的。朝鮮使臣對此也有記載:“閣老和珅權勢隆盛。則天子亦不是貴。”所以,他家的財產即使皇子、王公貴胄們也都非常羨慕,為之傾倒和垂涎;更有那些繼承帝位無望的皇子們認為如果要能得到和珅家那麼多財產,寧可不生在帝王之家。
和珅到底有多少財產?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其家財達8億兩白銀,而且這一說法被眾多學者採信,更有甚者說和珅“估計不少於8億兩黃金”。事實到底怎樣呢?我們不妨做一番考證。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國庫年收入為7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和珅的8億兩黃金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的10多倍。和珅一生為官20多年,這樣算來,他豈不是要每年從國家收入的將近一半歸為己有?此種說法令人生疑。
其實從《清實錄》與其他正史、檔案的記載來看,和珅家珍藏有大量的稀世寶物、珠玉、古玩字畫(這部分財產難以估計)。除此之外,能夠估價的現金、土地、房屋等,折合現金在一兩千萬兩之間,這一數字已是相當驚人,世所罕見。即便如此,他已經是整個清朝被抄家的官吏中家資首屈一指者,鰲拜、明珠、年羹堯等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有人說“和珅家富比皇室”,這一點兒都不過分。就連“昇平昌阜,財賦豐盈”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戶部庫存也不過800餘萬兩白銀,這與和珅被抄的家產相比便是小巫見大巫。地位顯赫的親王、郡王們的家財更是無法與之相比。這從他們在面對眾多財物時所採取的態度可見一斑。例如,簡儀親王德沛(即德濟齋),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嗣王位時,獲知“邸庫中存貯銀數萬兩”,心中已是非常恐慌,認為這是禍根。連忙決定把部分存銀分給府中一些人,其餘的則用來修建宅院、亭台樓閣……以免招來禍端。就連嘉慶朝以富有著稱的成親王永瑆,邸庫中存銀也不過80萬兩,由此可見和珅家產之巨。
比較可靠的數據來源是官書與清朝檔案,其中有關和珅家產的記載大體上一致,可以相互印證。雖稍有出入,但大體上都能與今天保存在中國第一檔案館的有關檔案相對應,所以還是比較可信的。
民間曾流傳《查抄和珅家產清單》,由於相互傳抄,難免有所出入。所以以訛傳訛的可能性較大,在各種《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中,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和珅犯罪全案檔》極為典型,這與《庸龕筆記》所載《查抄和珅住宅花園清單》非常相似,數目也大體相同,但可信度不高。
和珅家產被籍沒後,全部被嘉慶帝以國家的名義接管。其中包括金、銀、制錢等在內的現金絕大部分被送到了戶部大庫與內務府廣儲司銀庫。另外,所有的珠寶玉器、金銀器皿、首飾、字畫、書籍、古玩、銅器、錫器、皮張、綢緞、布匹、瓷器、家具以及衣物鞋帽等,除一少部分由嘉慶帝賞給了王公大臣、公主及御前侍衛和太監等,另外一小部分(主要是一些破舊的物件、戲裝等)在崇文門稅關和熱河(即承德)等地變賣成現金,交廣儲司銀庫外,絕大部分直接歸內務府接收,成為嘉慶的私人財富了。難怪後人常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此言非虛。
和珅在京城的住宅、別墅(花園)除留下一部分給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居住外,大部分賞給了幾個親王、郡王。具體如下:和珅住宅的前所以及祠堂、馬圈等賞給了乾隆帝第十七子,嘉慶的親弟弟,慶郡王永璘;和珅住宅的後所仍留給固倫和孝公主使用;和家的老宅仍然賞給和琳之子豐紳宜綿居住;和珅在海淀的別墅花園西段賞給了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東段賞給了成親王永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