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頁
“剛才孫先生告訴我,正是因為您的成功周旋,才使得陳炯明的狼子野心未能實現。孫先生說楊先生是個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我很敬佩楊先生這種光明磊落、說到做到的政治家品格。”
楊度說:“守常先生言重了,我算不上政治家,孫先生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孫先生的確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我們都很尊敬他。”李大釗面容凝重地說,“我不久也會到廣州去,參加孫先生領導的改組國民黨、籌辦軍官學校等事情。”
啊,楊度頓時明白了,原來孫中山說的,在政治、軍事兩方面都有一番大的舉動,就是指的這個。他對革命事業的前途抱著極大的信心,也就是因為得到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持的緣故。瞬時間,楊度對眼前這個溫文爾雅的學者革命家湧出了敬意。
為了尋求中國的出路,為了使中國早日強盛,今日的佛門居士曾為之進行了二十餘年的艱辛探索。君憲救國之路誠然已走不通了,但共和救國之路也並沒有出現坦途。推翻滿人皇帝之後的短短十年間,光北京城裡的大總統就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六個,至於主持國事的總理,更換之快簡直令人眼花繚亂。中央政府沒有權威,二十多個省各自為政,國會成了議員們拉幫結派的場所,憲法則成為互相攻擊的口實。連年戰爭的結果,不僅把國家的元氣耗盡,害得人民痛苦不堪,更豢養了數以百計的大小軍閥,而這些軍閥又成了戰爭頻仍的根源。共和十年來的中國,其政局之混亂,與歷史上任何一段亂世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釀成這一切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中國還有希望嗎?這個疑問,孫文學說似乎不能透徹回答,佛學禪理更沒有具體說明,被孫先生寄與重望的這個優秀革命家,在這方面一定有令孫先生折服的高論,應該向他請教。
“守常先生,中國的現實,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能滿意的。然而,中國又不能讓它這樣由於自相殘殺而被外人滅亡掉。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和民族?”
透過薄薄的無色玳瑁片,李大釗用深邃睿智的目光將前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重新認真打量一眼,心裡想:世人都說楊度頹廢了,消沉了,看來不是這樣。他的胸膛里跳動的仍是愛國的赤心,他的血管里流動的仍是救世的熱血。孫先生委他為個人特使,的確是深切了解後的慎重決定。中國的革命事業仍需要楊度。要幫助他,要將他的思想從佛學內典中解脫出來。李大釗想到這裡,異常鄭重地對楊度說:“楊先生,您是我的前輩,從個人來說,我只能是您的學生,沒有資格來對您侈談這麼重大的問題。”
“守常先生客氣了。”楊度望著這個年輕的革命家,笑著說,“韓退之說得好: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李大釗說:“我之所以願意回答您的問題,其原因就在這裡。我這些年來得到了一些‘道’,但這不是我個人探索到的,是別人教給我的。您若有興趣深入研究,以後回到北京,我會常來拜訪您,送給您一些書籍,那時我們再作深談。今天,我只簡單地說幾句。”
李大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後,他正襟危坐,雙目平視,不疾不徐地說:“孫先生是一個令人尊崇的革命家。他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坦蕩無私的政治家品德,令我們欽服不已。不過,孫先生在他幾十年的奮鬥生涯中,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喚起民眾。”
楊度的心震了一下。孫中山的學說包羅萬象,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廣泛持久,這個年輕的革命家居然能不假思索地指出其所忽視的一面,可見他對孫中山有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對中國有深入的研究。他專注地聽下去。
“長期來,孫先生比較多地在社會中上層進行革命活動。在武裝方面,他又較多注目於舊式軍隊和江湖會黨。當然,這些方面都不能放棄。但社會最基本、最重要、最廣大的部分是民眾。歷來都認為是帝王將相,是英雄豪傑創造歷史。其實不然,歷史是廣大民眾創造的。”
“歷史是廣大民眾創造的”,李大釗這句話如同千鈞棒槌重重地敲擊著楊度。湘綺師的帝王之學,自己過去的君主立憲,究其本質,都可以說是英雄創造歷史的觀念。對面這位優秀的革命家的確憑藉的是另一種嶄新的理論,不可等閒視之!
“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我們進行的這場革命,必須要在掃蕩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及一切封建餘毒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前幾年,北京的青年學生提出要請進德先生和賽先生,比較集中而形象地揭示了這一點。中國的中上層社會、舊式軍隊、江湖會黨受封建陳舊一套影響最深,要在他們中間反封建反陳腐最為困難,而中國廣大的民眾受此毒害較少。所以中國革命要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勝利,必須喚起民眾,組織民眾,聯合民眾,依靠民眾,舍此別無他路可走。康梁變法失敗的關鍵就在這裡,孫先生的革命未成功,其關健也在這裡。這半年來,我向孫先生反反覆覆講這個道理,孫先生終於明白過來,決定一旦回廣州,即從宣傳民眾依靠民眾這一點入手,徹底改組國民黨,打開大門,讓廣大民眾進入這個政黨,一洗官僚政客的腐敗墮落。同時,重新組建一支來自民眾的嶄新軍隊。這個軍隊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全部由富有革命朝氣的青年民眾充任,一洗中國軍營中的種種陳規陋習。有了新的政黨和新的軍隊,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是指日可待的。”
楊度說:“守常先生言重了,我算不上政治家,孫先生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孫先生的確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我們都很尊敬他。”李大釗面容凝重地說,“我不久也會到廣州去,參加孫先生領導的改組國民黨、籌辦軍官學校等事情。”
啊,楊度頓時明白了,原來孫中山說的,在政治、軍事兩方面都有一番大的舉動,就是指的這個。他對革命事業的前途抱著極大的信心,也就是因為得到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的支持的緣故。瞬時間,楊度對眼前這個溫文爾雅的學者革命家湧出了敬意。
為了尋求中國的出路,為了使中國早日強盛,今日的佛門居士曾為之進行了二十餘年的艱辛探索。君憲救國之路誠然已走不通了,但共和救國之路也並沒有出現坦途。推翻滿人皇帝之後的短短十年間,光北京城裡的大總統就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六個,至於主持國事的總理,更換之快簡直令人眼花繚亂。中央政府沒有權威,二十多個省各自為政,國會成了議員們拉幫結派的場所,憲法則成為互相攻擊的口實。連年戰爭的結果,不僅把國家的元氣耗盡,害得人民痛苦不堪,更豢養了數以百計的大小軍閥,而這些軍閥又成了戰爭頻仍的根源。共和十年來的中國,其政局之混亂,與歷史上任何一段亂世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釀成這一切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中國還有希望嗎?這個疑問,孫文學說似乎不能透徹回答,佛學禪理更沒有具體說明,被孫先生寄與重望的這個優秀革命家,在這方面一定有令孫先生折服的高論,應該向他請教。
“守常先生,中國的現實,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能滿意的。然而,中國又不能讓它這樣由於自相殘殺而被外人滅亡掉。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和民族?”
透過薄薄的無色玳瑁片,李大釗用深邃睿智的目光將前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重新認真打量一眼,心裡想:世人都說楊度頹廢了,消沉了,看來不是這樣。他的胸膛里跳動的仍是愛國的赤心,他的血管里流動的仍是救世的熱血。孫先生委他為個人特使,的確是深切了解後的慎重決定。中國的革命事業仍需要楊度。要幫助他,要將他的思想從佛學內典中解脫出來。李大釗想到這裡,異常鄭重地對楊度說:“楊先生,您是我的前輩,從個人來說,我只能是您的學生,沒有資格來對您侈談這麼重大的問題。”
“守常先生客氣了。”楊度望著這個年輕的革命家,笑著說,“韓退之說得好: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李大釗說:“我之所以願意回答您的問題,其原因就在這裡。我這些年來得到了一些‘道’,但這不是我個人探索到的,是別人教給我的。您若有興趣深入研究,以後回到北京,我會常來拜訪您,送給您一些書籍,那時我們再作深談。今天,我只簡單地說幾句。”
李大釗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後,他正襟危坐,雙目平視,不疾不徐地說:“孫先生是一個令人尊崇的革命家。他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坦蕩無私的政治家品德,令我們欽服不已。不過,孫先生在他幾十年的奮鬥生涯中,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喚起民眾。”
楊度的心震了一下。孫中山的學說包羅萬象,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廣泛持久,這個年輕的革命家居然能不假思索地指出其所忽視的一面,可見他對孫中山有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對中國有深入的研究。他專注地聽下去。
“長期來,孫先生比較多地在社會中上層進行革命活動。在武裝方面,他又較多注目於舊式軍隊和江湖會黨。當然,這些方面都不能放棄。但社會最基本、最重要、最廣大的部分是民眾。歷來都認為是帝王將相,是英雄豪傑創造歷史。其實不然,歷史是廣大民眾創造的。”
“歷史是廣大民眾創造的”,李大釗這句話如同千鈞棒槌重重地敲擊著楊度。湘綺師的帝王之學,自己過去的君主立憲,究其本質,都可以說是英雄創造歷史的觀念。對面這位優秀的革命家的確憑藉的是另一種嶄新的理論,不可等閒視之!
“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我們進行的這場革命,必須要在掃蕩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及一切封建餘毒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前幾年,北京的青年學生提出要請進德先生和賽先生,比較集中而形象地揭示了這一點。中國的中上層社會、舊式軍隊、江湖會黨受封建陳舊一套影響最深,要在他們中間反封建反陳腐最為困難,而中國廣大的民眾受此毒害較少。所以中國革命要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勝利,必須喚起民眾,組織民眾,聯合民眾,依靠民眾,舍此別無他路可走。康梁變法失敗的關鍵就在這裡,孫先生的革命未成功,其關健也在這裡。這半年來,我向孫先生反反覆覆講這個道理,孫先生終於明白過來,決定一旦回廣州,即從宣傳民眾依靠民眾這一點入手,徹底改組國民黨,打開大門,讓廣大民眾進入這個政黨,一洗官僚政客的腐敗墮落。同時,重新組建一支來自民眾的嶄新軍隊。這個軍隊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全部由富有革命朝氣的青年民眾充任,一洗中國軍營中的種種陳規陋習。有了新的政黨和新的軍隊,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