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武帝對報馬說:“傳朕口諭,嘉獎韓說,要他再接再厲,擴大戰果,守住南越全境。”
“小人一定將聖諭傳到。”
“還有,”武帝加重語氣,“要他必須找到呂嘉,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小人明白。”
其實,韓說豈能不知呂嘉的重要性。他將三萬多俘虜逐一甄別,未見呂嘉之面。又將地上的死屍挨個驗看一遍,也沒發現呂嘉,心說這天網恢恢,還真的就讓呂嘉漏網了?韓說想,呂嘉已是喪家之犬,決不可能還留在南越國內。而且他這驚弓之鳥也不可能去往漢境自投羅網,那麼他惟一的去處就是東越。韓說打定主意,將東越邊境封了個鐵桶一般。但卻是明松暗緊,表面上不設防,以誘使呂嘉上鉤。
轉眼,三天過去了,東越邊境線上已是越來越松。以往是入夜之後有百十人在城頭巡守,而今減到了幾十人,而且也不再是徹夜不眠。又是一個無月少星的漆黑之夜,一個黑影悄悄摸上城頭,往女牆垛上套上一條繩索,之後拋系至城下,他攥緊繩索正要滑下城頭,四五把撓鉤一齊伸過來,將他死死鉤住。有的鐵鉤扎入肉中,疼得他嗷嗷直叫:“輕點兒,要了我的命了。”
韓說來到面前:“呂相國,功夫不負苦心人,我總算把你等到了。”
呂嘉此時是無話可說,聽憑漢軍將他捆了個結實。
韓說立即連夜派飛騎報喜,八百里加急快馬經數晝夜疾馳,在河東新中追上了巡遊途中的漢武帝。接到喜報,武帝劉徹滿面春風笑容可掬:“韓說將軍不負朕厚望。”
楊得意恭維漢武帝:“萬歲運籌幃幄,決勝千里,吉人天相,莫說南越,東越也是指日可下。”
武帝喜上眉梢:“無論這是何地何縣,為了紀念活捉呂嘉這一喜事,就將此地改名為獲嘉縣。”
楊得意順嘴就來:“萬歲英明。”
武帝不悅地翻他一眼:“你還會不會說句有用的話?”
“奴才該死。”楊得意頓時像遭了霜打蔫了,但他揣摩著聖意,“萬歲,當趁熱打鐵,一舉平定東越。”
武帝笑了:“傳中書令擬旨。”
隨行的中書令一傳即到,武帝口授旨意:“命大將楊仆的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即刻向東越進兵,令韓說的六萬大軍從南越向東配合進攻,務在月內占領東越全境,擒斬余善、余良。”
聖旨很快傳到了前線,楊仆、韓說不敢稍有停歇,同時向東越發起了進攻。漢軍十六萬,在數量上首先占了優勢,又兼漢軍訓練有素,作戰勇敢,真箇是氣勢如虹。楊仆在一日之內就收復了被東越侵占的梅嶺三鎮,第三天即攻入了東越境內。韓說更是勢如破竹,四五日裡就打到了東越都城。次日,楊僕人馬亦到達,漢軍將東越都城團團圍困。
其實,余善一直不與漢軍硬碰,採取的是保存實力的作戰策略。他的兵力基本沒有太大損失,全都退回到都城。經過幾十年經營,都城城高池深,糧草充沛,堅守一年不在話下。而漢軍眾多,時間過月,便糧草難以為繼。故余善決心死守都城,待漢軍無糧退兵之際,再尾追攻擊,期待可以小勝。
韓說、楊仆攻了十幾次都未能奏效,而余善堅守不出,他們感到棘手,無可奈何,二人坐在一處商議對策。
楊仆眉頭緊鎖:“韓將軍,萬歲責令月內平定東越,而今已近半月,攻城毫無進展,如之奈何?”
韓說亦然:“余善固守不戰,分明是等我斷糧退兵,看來強攻決難奏效,我們得另尋出路了。”
“有何出路,願聽韓將軍高見。”
韓說一時也拿不出辦法:“天無絕人之路,總會找到有效途徑的。”
“唉,”楊仆長吁短嘆,“說來說去,還是沒轍。”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大司農張成,受到萬歲申斥,在軍中戴罪立功。他長年與東越人打交道,說不定就有辦法,何不找來一起計議。”
楊仆也沒有辦法可想:“找來試試,諒他也拿不出好主意。”
張成奉召來到,見了二人即大禮參拜:“給二位大人叩頭了。”
韓說上前攙扶:“這如何使得?”
楊仆也客氣地相讓:“張大人請坐。”
“下官戴罪之身,二位大人面前哪有我的座位?”
“張大人,你我同朝為臣,不需如此過謙。”韓說親手挪過椅子,“坐下方好敘話。”
“不知二位大人有何吩咐?”
“張大人,實不相瞞,余善閉門不戰,我與楊大人一籌莫展,”韓說拱手致禮,“還望張大人指點迷津。”
“都城易守難攻,余善驍勇能戰,強攻決難奏效。”張成似已胸有成竹,“要破城只可智取。”
韓說認真地不恥下問:“請張大人細道其詳。”
“不知二位大人可信得過我?”
“如若不信,何能相請。”
“好,容我仔細講來。”張成說出他的計劃,“請二位大人收兵返回國內,給我一個相機行事的機會。”
“收兵?”楊仆感到震驚,“這還了得,這要有聖上的旨意方可。”
“小人一定將聖諭傳到。”
“還有,”武帝加重語氣,“要他必須找到呂嘉,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小人明白。”
其實,韓說豈能不知呂嘉的重要性。他將三萬多俘虜逐一甄別,未見呂嘉之面。又將地上的死屍挨個驗看一遍,也沒發現呂嘉,心說這天網恢恢,還真的就讓呂嘉漏網了?韓說想,呂嘉已是喪家之犬,決不可能還留在南越國內。而且他這驚弓之鳥也不可能去往漢境自投羅網,那麼他惟一的去處就是東越。韓說打定主意,將東越邊境封了個鐵桶一般。但卻是明松暗緊,表面上不設防,以誘使呂嘉上鉤。
轉眼,三天過去了,東越邊境線上已是越來越松。以往是入夜之後有百十人在城頭巡守,而今減到了幾十人,而且也不再是徹夜不眠。又是一個無月少星的漆黑之夜,一個黑影悄悄摸上城頭,往女牆垛上套上一條繩索,之後拋系至城下,他攥緊繩索正要滑下城頭,四五把撓鉤一齊伸過來,將他死死鉤住。有的鐵鉤扎入肉中,疼得他嗷嗷直叫:“輕點兒,要了我的命了。”
韓說來到面前:“呂相國,功夫不負苦心人,我總算把你等到了。”
呂嘉此時是無話可說,聽憑漢軍將他捆了個結實。
韓說立即連夜派飛騎報喜,八百里加急快馬經數晝夜疾馳,在河東新中追上了巡遊途中的漢武帝。接到喜報,武帝劉徹滿面春風笑容可掬:“韓說將軍不負朕厚望。”
楊得意恭維漢武帝:“萬歲運籌幃幄,決勝千里,吉人天相,莫說南越,東越也是指日可下。”
武帝喜上眉梢:“無論這是何地何縣,為了紀念活捉呂嘉這一喜事,就將此地改名為獲嘉縣。”
楊得意順嘴就來:“萬歲英明。”
武帝不悅地翻他一眼:“你還會不會說句有用的話?”
“奴才該死。”楊得意頓時像遭了霜打蔫了,但他揣摩著聖意,“萬歲,當趁熱打鐵,一舉平定東越。”
武帝笑了:“傳中書令擬旨。”
隨行的中書令一傳即到,武帝口授旨意:“命大將楊仆的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即刻向東越進兵,令韓說的六萬大軍從南越向東配合進攻,務在月內占領東越全境,擒斬余善、余良。”
聖旨很快傳到了前線,楊仆、韓說不敢稍有停歇,同時向東越發起了進攻。漢軍十六萬,在數量上首先占了優勢,又兼漢軍訓練有素,作戰勇敢,真箇是氣勢如虹。楊仆在一日之內就收復了被東越侵占的梅嶺三鎮,第三天即攻入了東越境內。韓說更是勢如破竹,四五日裡就打到了東越都城。次日,楊僕人馬亦到達,漢軍將東越都城團團圍困。
其實,余善一直不與漢軍硬碰,採取的是保存實力的作戰策略。他的兵力基本沒有太大損失,全都退回到都城。經過幾十年經營,都城城高池深,糧草充沛,堅守一年不在話下。而漢軍眾多,時間過月,便糧草難以為繼。故余善決心死守都城,待漢軍無糧退兵之際,再尾追攻擊,期待可以小勝。
韓說、楊仆攻了十幾次都未能奏效,而余善堅守不出,他們感到棘手,無可奈何,二人坐在一處商議對策。
楊仆眉頭緊鎖:“韓將軍,萬歲責令月內平定東越,而今已近半月,攻城毫無進展,如之奈何?”
韓說亦然:“余善固守不戰,分明是等我斷糧退兵,看來強攻決難奏效,我們得另尋出路了。”
“有何出路,願聽韓將軍高見。”
韓說一時也拿不出辦法:“天無絕人之路,總會找到有效途徑的。”
“唉,”楊仆長吁短嘆,“說來說去,還是沒轍。”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大司農張成,受到萬歲申斥,在軍中戴罪立功。他長年與東越人打交道,說不定就有辦法,何不找來一起計議。”
楊仆也沒有辦法可想:“找來試試,諒他也拿不出好主意。”
張成奉召來到,見了二人即大禮參拜:“給二位大人叩頭了。”
韓說上前攙扶:“這如何使得?”
楊仆也客氣地相讓:“張大人請坐。”
“下官戴罪之身,二位大人面前哪有我的座位?”
“張大人,你我同朝為臣,不需如此過謙。”韓說親手挪過椅子,“坐下方好敘話。”
“不知二位大人有何吩咐?”
“張大人,實不相瞞,余善閉門不戰,我與楊大人一籌莫展,”韓說拱手致禮,“還望張大人指點迷津。”
“都城易守難攻,余善驍勇能戰,強攻決難奏效。”張成似已胸有成竹,“要破城只可智取。”
韓說認真地不恥下問:“請張大人細道其詳。”
“不知二位大人可信得過我?”
“如若不信,何能相請。”
“好,容我仔細講來。”張成說出他的計劃,“請二位大人收兵返回國內,給我一個相機行事的機會。”
“收兵?”楊仆感到震驚,“這還了得,這要有聖上的旨意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