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有兩個兒子沒有聆訓,有勛和有智。有勛在福建,跟廣東這頭的家很疏遠,潘振承幾乎沒掛念過他。有智不同,有智是愛妻馨葉唯一的兒子,聰明伶俐,最討潘振承喜愛。

  壽宴散了後,潘振承由時月攙扶去祖堂的書房,給智兒寫信。

  有智吾兒見字如晤。

  爸垂暮老矣,桑榆晚年衣食無憂,子孫簇環膝下,頤享清福。夜深人靜時,倍思兒的慈母及吾兒有智。

  該說的話,爸在家書中幾近言盡。老人好嘮叨,爸就再嘮叨幾句。兒之新論,爸多有贊同,然而,爸只能在內心贊同,同你兄弟都不敢輕言。中土不比英吉利,妄議朝政,稍有閃失就會處以極刑。久居西洋求學,通夷亦是不小的罪名,爸早年自大呂宋歸國,曾被誣陷通夷,身陷囹圄,九死一生。

  智兒不忘身為中土人,爸聞之欣喜,亦有憂慮。兒不忘身為中土人,但忘記中土律法,忽略中土人的心念。中土人鄙夷西洋人,認定天朝事事強過西夷。倘若據實評議西洋人,不止觸怒官員,百姓亦不可容忍。康熙初年,欽天監西洋傳教士湯若望,測天觀星,比中土天文曆法更精確,湯若望判凌遲,信奉湯若望之欽天監中土官員皆處以大辟。此乃天文曆法耳,況吾兒談論的是中英國政,一旦惹禍,後果不堪設想。爸枕邊做黃土香了,死不足惜,請兒想想數十口家人。倘真如此,兒慈母靈位都無地方供奉。

  爸無時不思念智兒,想看看智兒是否長高長英俊了,想聽智兒談西洋的奇聞軼事。但爸害怕智兒歸國。智兒沒想透,萬不可歸國,歸來潘家將萬劫不復。兒盡可罵爸心狠,爸實出萬般無奈。

  父字泣訓。

  轉眼就到了初冬。

  潘振承早早穿上綢面蠶絲襖,戴著水貂皮帽子,攏著狐狸尾綴的套圈,坐在墊有羊皮的躺椅上。祖堂二樓中間的大臥房,用的是玻璃雙扇門,透過玻璃,可看到省河對面的十三行。若是無風的晴日,時月便叫僕人把躺椅搬到外面的露台,和承哥坐一塊,喝茶,曬太陽,玩宣和牌。

  承哥有時說一些有趣的往事,有時默然半天不開口,眯著梭子眼眺望十三行。過了貿易旺季,來往駁運貨物的船隻越來越少,幾乎每天都有外商乘快蟹去黃埔隨商船回棹,或者回澳門住冬。

  “該去十三行看看了,今時不去,以後走不動了,想去都去不了。”

  時月吩咐僕役備轎。時月自己沒乘轎,跟在一旁護轎,招呼轎夫直接把暖轎抬上渡船。江水碧綠,在陽光的折射下粼光閃閃。渡船穩穩停靠十三行碼頭,轎夫抬轎上了夷館廣場。潘振承叫落轎,說暫不去行館,來了就多走走看看。

  十三行的外商,英吉利人約占七成,一年四季都有公司船來往黃埔港。潘振承抬頭看了看旗杆上那面高傲的英吉利國旗,在時月的攙扶下沿著各夷館的正門慢慢地走。不時有認識的英商跟啟官打招呼,潘振承從他們熱情的笑容背後,看出他們骨子裡的傲氣。查理被撤了職,赫符斯號炮手炸死兩個中國船工,肇事炮手被中國官府處於絞刑。東印度公司斥責查理軟弱無能,沒有保護好帝國臣民。其實查理夠強硬了,從這件事,潘振承可以料想以後的英商更難管束。

  潘振承和時月坐在鐵椅上休息。蔡世文、石如順等行商匆匆朝啟官走來。

  寒暄之後,潘振承問道:“世文,昨天粵海關監督佛寧來看老夫,說今年光英吉利公司船就來了六十二條,都是些大船。他說各行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是否真如他所說?”

  “好得不得了談不上。只能說還好。”蔡世文閃爍其詞,轉過話頭,“老行首,上公行坐,晚生為你奉茶。要不召集行商上公行,聆聽老行首訓言。”

  潘振承笑道:“老夫在公行那把交椅上坐二十多年了,說實話,怕進那個地方。”潘振承搭著時月的肩站起來,“老夫是來散心的,你們忙自己的事去。”

  潘振承走走歇歇,看到吳昭平坐在露天的吧檯悶悶地喝洋酒。潘振承想繞過吳昭平,吳昭平招呼道:“啟官,啟官,晚生有要緊的事請教你。”

  潘振承只好過去和吳昭平坐一塊,叫時月也坐下,點了兩份熱奶。

  “啟官,你是如何做洋行生意的?都說你做洋行生意從來沒虧過,年年都賺。啟官,你傳一些秘訣給晚生,晚生都撐不下去了。”吳昭平的口氣非常焦急,像看救星似的看著潘振承。

  “做生意哪有秘訣?不像做郎中,有個祖傳秘方可吃一輩子。昭平,你原先是做散貨生意的,算是做得好的。你說說看,做散貨生意有秘訣沒有?”

  “晚生去年今年全是虧,一年比一年虧得厲害。”

  吳昭平跟啟官算細帳。時月不希望承哥陷入煩心的事情中,朝潘振承眨眼睛,說:“承哥,我們該去同文行了,有度在等我們。”

  潘振承帶著歉意向一臉沮喪的吳昭平告別,滿腹狐疑,吳昭平原先是不錯的散商,在十三行呆了二十多年,有做洋貨生意的經驗,怎麼做得如此糟糕?

  潘振承執意要去怡和洋行,伍國瑩和二兒子伍秉鈞坐辦房扎帳,見老東主進來,急忙起來招呼。

  潘振承坐沙發上,問:“國瑩,你說句實話,各洋行的生意到底怎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