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1995年9月初,完成了第一部前六章未定稿。《炎黃春秋》找人列印數十份,由本人及家屬分送所有提供材料的同志以及本人摯友姚昌淦、徐穎夫婦等人,懇請他們核實補充和提出批評意見,然後再一一收回斟酌定稿。第二部各章,大體上也一一送請有關當事人核實修改,力求準確穩妥。
1995年11月,《炎黃春秋》摘編首發本書第一部前四章。截至寫此《補言》的半年中,筆者已經看到的相繼發表、轉載或連載本書部分章節的報章雜誌有:北京《炎黃春秋》、《工人日報》、《中國老年報》、《老年文摘報》、《中華周末報》、《中外報刊文萃》、《法制文萃報》和《文摘報》;《天津老年時報》和《人與法》雜誌;青島《青年參考報》;《上海文化報》和《文匯讀書周報》;香港《文匯報》;廣州《南方日報》、《南方周末》、《廣州日報》、《大時代文摘》和《炎黃世界》、《同舟共進》、《共鳴》雜誌;《貴州都市報》;成都《文摘周報》;武漢《今日名流》雜誌;南京《銀潮》雜誌;鄭州《新聞愛好者》雜誌;太原《老友報》和《法制博覽》雜誌;遼寧《鞍山日報》,等等。另有巴黎的《歐洲時報》。未聞和聞而未見的,都未計其內。
這說明,有關耀邦的故事,特別是當年他在葉、鄧、陳老一輩們支持下大力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落實“人”的政策的故事,發自內心的讀者群是十分廣泛的。而且有許許多多尚未見諸報端的故事在民間傳頌著。下面,就是河南省鄭州旅遊學校的女學生趙明給我寫來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供我撰寫本書作參考的。趙明寫道:
1985年10月26日上午,胡耀邦總書記來到嵩山腳下的登封縣。在嵩陽書院,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國內現存最大的柏樹,細聽文物局長李振中講“漢封三柏”的故事。
相傳漢武帝時,這裡就有三棵大柏樹。武帝進了書院,看到第一棵柏樹枝幹挺拔威武雄壯,就高興地說:“朕封你為‘大將軍’。”再向里走,一棵更大的柏樹出現在眼前,武帝想了想說:“朕封你為‘二將軍’。”待進了第三層院子,又看到了一棵氣勢非凡、直插雲天的柏樹,明顯大於前兩棵。但武帝認為自己金口玉言不可更改,只得蔫沒聲地咕噥說:“朕封你為‘三將軍’。”隨行大臣覺得不公,建議重新封;武帝卻明知有錯也不改,沒理找理地說:“先入為主嘛!”
李局長接著介紹說:“由於年深日久,‘大將軍’枝幹彎曲,‘二將軍’樹幹空裂,‘三將軍’在一次雷電中化為灰燼。民間傳說是,‘大將軍’樂彎了腰,‘二將軍’氣炸了肺,‘三將軍’惱怒自焚了。現在‘二將軍’還蒙著委屈哩!”
胡總書記聽到這裡,幽默地說:“知錯不改是不對的。現在應該給‘二將軍’、‘三將軍’平反昭雪,就叫它們為‘元帥柏’、‘大元帥’吧!”
正因不論古今,或正事或笑談,耀邦都貫串著實事求是精神,並留下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廣澤人間的業績,所以,他才倍得世人的真情讚譽。周而復在其《離世異俗,獨行其意》文中說:“知道冤假錯案並不難,平反冤假錯案卻很難;自己高談實事求是並不難,要自己實事求是去做卻很難;自古已然,於今仍是。耀邦同志力排眾議,言行一致,堅持實事求是平反一切冤假錯案,自然受到人們的擁戴。”
在“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的座談會上,許多著名學者認為:發動真理標準大討論、反對盲從迷信,用科學與民主精神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胡耀邦,是繼承“五四”精神的楷模。
由是,在這位一生光明磊落、謙誠好學、廉潔奉公、待人寬厚、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造福的人與世長辭時,中共中央的悼辭對他做出了高度評價。
與耀邦相處了十年之久的吳江,在其香港版的《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一書中說:
平反冤假錯案自非胡耀邦一人之功,非胡耀邦一人之力;但胡耀邦對平反出力最大,最有膽識,態度最堅決,斷案最公正,這是無人能夠否認的。中國共產黨內人才可謂多矣。胡耀邦之所以能夠在反“左”與平反冤假錯案方面敢作敢為,全憑他抱有共產黨人的一顆赤子之心,敞得開胸懷,容不得半點個人雜念和半點派別成見,痛恨整人之威,痛恨以整人之術作為向上爬的手段,痛恨將自己的權位建立在別人的冤屈和痛苦的基礎之上。
是的,這正如李銳在耀邦離開總書記崗位時給耀邦的一首詩中所說的那樣:“黑白紋枰輸後手,是非公道在人心。”耀邦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奔忙於第一線的重要成員,有老一輩的葉劍英、鄧小平、陳雲等人做堅強後盾,為實現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同其他同志一道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毫無疑義,千百萬因為耀邦參與領導而得到第二次“解放”的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全黨和全國一切心懷善良與正義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歷史更永遠不會忘記他!
最後,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謹向所有向我提供史料或指導此書寫作的同志,以及各界熱心讀者,致以衷心謝意!
1995年11月,《炎黃春秋》摘編首發本書第一部前四章。截至寫此《補言》的半年中,筆者已經看到的相繼發表、轉載或連載本書部分章節的報章雜誌有:北京《炎黃春秋》、《工人日報》、《中國老年報》、《老年文摘報》、《中華周末報》、《中外報刊文萃》、《法制文萃報》和《文摘報》;《天津老年時報》和《人與法》雜誌;青島《青年參考報》;《上海文化報》和《文匯讀書周報》;香港《文匯報》;廣州《南方日報》、《南方周末》、《廣州日報》、《大時代文摘》和《炎黃世界》、《同舟共進》、《共鳴》雜誌;《貴州都市報》;成都《文摘周報》;武漢《今日名流》雜誌;南京《銀潮》雜誌;鄭州《新聞愛好者》雜誌;太原《老友報》和《法制博覽》雜誌;遼寧《鞍山日報》,等等。另有巴黎的《歐洲時報》。未聞和聞而未見的,都未計其內。
這說明,有關耀邦的故事,特別是當年他在葉、鄧、陳老一輩們支持下大力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落實“人”的政策的故事,發自內心的讀者群是十分廣泛的。而且有許許多多尚未見諸報端的故事在民間傳頌著。下面,就是河南省鄭州旅遊學校的女學生趙明給我寫來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供我撰寫本書作參考的。趙明寫道:
1985年10月26日上午,胡耀邦總書記來到嵩山腳下的登封縣。在嵩陽書院,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國內現存最大的柏樹,細聽文物局長李振中講“漢封三柏”的故事。
相傳漢武帝時,這裡就有三棵大柏樹。武帝進了書院,看到第一棵柏樹枝幹挺拔威武雄壯,就高興地說:“朕封你為‘大將軍’。”再向里走,一棵更大的柏樹出現在眼前,武帝想了想說:“朕封你為‘二將軍’。”待進了第三層院子,又看到了一棵氣勢非凡、直插雲天的柏樹,明顯大於前兩棵。但武帝認為自己金口玉言不可更改,只得蔫沒聲地咕噥說:“朕封你為‘三將軍’。”隨行大臣覺得不公,建議重新封;武帝卻明知有錯也不改,沒理找理地說:“先入為主嘛!”
李局長接著介紹說:“由於年深日久,‘大將軍’枝幹彎曲,‘二將軍’樹幹空裂,‘三將軍’在一次雷電中化為灰燼。民間傳說是,‘大將軍’樂彎了腰,‘二將軍’氣炸了肺,‘三將軍’惱怒自焚了。現在‘二將軍’還蒙著委屈哩!”
胡總書記聽到這裡,幽默地說:“知錯不改是不對的。現在應該給‘二將軍’、‘三將軍’平反昭雪,就叫它們為‘元帥柏’、‘大元帥’吧!”
正因不論古今,或正事或笑談,耀邦都貫串著實事求是精神,並留下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廣澤人間的業績,所以,他才倍得世人的真情讚譽。周而復在其《離世異俗,獨行其意》文中說:“知道冤假錯案並不難,平反冤假錯案卻很難;自己高談實事求是並不難,要自己實事求是去做卻很難;自古已然,於今仍是。耀邦同志力排眾議,言行一致,堅持實事求是平反一切冤假錯案,自然受到人們的擁戴。”
在“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的座談會上,許多著名學者認為:發動真理標準大討論、反對盲從迷信,用科學與民主精神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胡耀邦,是繼承“五四”精神的楷模。
由是,在這位一生光明磊落、謙誠好學、廉潔奉公、待人寬厚、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造福的人與世長辭時,中共中央的悼辭對他做出了高度評價。
與耀邦相處了十年之久的吳江,在其香港版的《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一書中說:
平反冤假錯案自非胡耀邦一人之功,非胡耀邦一人之力;但胡耀邦對平反出力最大,最有膽識,態度最堅決,斷案最公正,這是無人能夠否認的。中國共產黨內人才可謂多矣。胡耀邦之所以能夠在反“左”與平反冤假錯案方面敢作敢為,全憑他抱有共產黨人的一顆赤子之心,敞得開胸懷,容不得半點個人雜念和半點派別成見,痛恨整人之威,痛恨以整人之術作為向上爬的手段,痛恨將自己的權位建立在別人的冤屈和痛苦的基礎之上。
是的,這正如李銳在耀邦離開總書記崗位時給耀邦的一首詩中所說的那樣:“黑白紋枰輸後手,是非公道在人心。”耀邦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奔忙於第一線的重要成員,有老一輩的葉劍英、鄧小平、陳雲等人做堅強後盾,為實現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同其他同志一道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毫無疑義,千百萬因為耀邦參與領導而得到第二次“解放”的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全黨和全國一切心懷善良與正義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歷史更永遠不會忘記他!
最後,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謹向所有向我提供史料或指導此書寫作的同志,以及各界熱心讀者,致以衷心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