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耶律德光去世的時候,已經是遼國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農曆四月末,天氣已經比較炎熱了,從欒城運一口棺材到塞北的上京,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裡少說也要兩三個月之久。真的就這麼一路運過去,只怕到了上京,耶律德光就該爛到只剩下骨頭了。述律太后說“死要見屍”,可沒說見骨頭也可以,太后的旨意是不容違抗的。敢違抗的,包括耶律二爺在內全都死了,這件事實在讓隨行的大臣們左右為難。

  正所謂壓力有多大,動力就有多大,在運不回皇帝遺體要挨太后的刀這種不靠譜的威脅之下,終於有人想出了更加不靠譜的辦法:把皇帝陛下做成臘肉。

  沒有其他辦法可想的大臣們,最終只好採納了這個只有廚子才能想出來的建議,把死去的耶律德光像殺牛宰羊一樣開膛破肚,腔子裡塞了幾斗鹽進去,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見於史冊的皇帝木乃伊。

  成了木乃伊的耶律德光,終於保持著原樣被送到了述律太后面前。在他的靈前,述律太后連一滴眼淚都沒有掉。這個剛強狠毒的女人只說了句:“等到為娘我把國家的事情處理妥當了,再回來安葬你。”

  述律太后絕不是沒有人類的感情,也絕不是不傷心,即使因為這個二兒子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寵信中原人官員,非要去當中原的皇帝,讓述律太后對他多少有點意見,一個母親失去兒子的痛苦也絕對不會因為和兒子鬧過矛盾而有所減輕。述律太后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冷靜,是因為有件大事等著她去做,她要借兵敗和二兒子去世這兩件事,著手再次清洗遼國內部的漢化勢力。

  眼看,述律太后這頭草原上的雌豹再一次露出了獠牙,舉起了屠刀。與此同時,留守在中京的燕王趙延壽和先前陪伴在耶律德光身邊的親漢契丹貴族們又各有自己的心思。建立不久的契丹帝國,再一次面臨分裂,註定又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黃斌在《大遼國史話》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紀蒙古族南征中亞、西亞等地,將中國火藥和管形火器的製作使用方法傳到阿拉伯國家,此時契丹已滅亡了100餘年,但成書於13世紀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還把火藥配方記為“契丹花”,把管狀火器記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箭”。

  在俄語、古葡萄牙語、古西班牙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Китай”。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而葡萄牙語(Catai)和西班牙語(Catay)亦然。突厥人說契丹時,不論漢人還是契丹,一律使用克塔伊一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