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這話說得太有水平了,既然先皇喜歡誰,誰就得去陪著先皇,那頭一個應該是你這個當老婆的述律平啊,你死了以後我們再死不遲。如果這是個突發事件,恐怕只能有一個結果,述律平不肯死,就只有惱羞成怒殺了老趙全家。
述律平皇后聞聽此言,一不慌二不鬧,很淡定地回答說:“唉……還是老趙你了解我的心啊,其實我早有這個打算呢,可現在孩子們還太小,我實在撒不開手啊。不過你提醒得也對,我是該留點東西陪著丈夫,省得他太寂寞了在底下養小三兒。”
話音未落,“唰啦”一聲抽出佩刀,一刀就砍下了自己一隻手。然後扔刀在地,捧著自己的斷腕,強忍疼痛對手下人說:“拿去,放在先皇身邊,有我這隻手陪著他,就跟我本人陪著他一樣。”
說完就讓人攙扶著自己離開了,葬禮現場剩下的人也就藉機逃得了一條命。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都以為是述律平被老趙一句話擠對住了,不得不砍手陪葬,放過老趙也是無奈之舉。可大家根據常識推想一下,述律皇后為了讓二兒子當上皇帝,殺了丈夫的六弟,殺了恩人耶律蒲古只的孫子,殺了南院夷離堇,殺了首席大法官兼名將康默記,無數為契丹帝國建立、擴張立過汗馬之勞的大臣,無數跟耶律阿保機血脈相通的親貴都像殺雞一樣被她給宰了。
葬禮現場的述律平簡直就是頭兩眼血紅、擇人而噬的雌豹。這頭豹子怎麼會因為被一個眼看要掉腦袋的漢臣擠對了一句,就親口把自己的爪子咬下來,然後夾著尾巴逃到一邊舔傷口,把那個敢於冒犯自己的傢伙輕易放掉了呢?
好吧,咱退一步,當天在葬禮現場上,有可能情況已經要失控了。所有漢臣,還有曾經跟耶律倍有過交情的契丹貴族們人人自危,個個不敢言而敢怒。述律平皇后看到大家情緒不對,她又不可能真的把人殺絕了,害怕事後剩下的漢臣和契丹貴族反撲,借老趙這句話下台,自己砍自己一隻手以平眾怒,也不是解釋不通。事實上,述律平選擇剁自己一隻手,而不是削把頭髮什麼的,本身就有這方面的考量。您想吧,對自己都這麼狠的女人,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那咱再看看老趙後來怎麼樣了吧,耶律德光剛上台,老趙就“以功擢檢校太保、保靜軍節度使”。太保是三公之一,檢校太保的意思就是預備太保或者名譽太保,也就是說老趙因為有功勞,被升職了,實際的官職是節度使也就算了,榮譽稱號直接就是契丹帝國中漢人武將第一人。什麼功?逼述律平剁手有功?見鬼了吧?難道述律皇后不會秋後算帳?真的對老趙懷恨在心,想什麼辦法不能要他一條命?即使不要他的命,又何必升他的官呢?
剖開事物的表面現象,咱就能看見事物的內臟。而無論表面多漂亮,內臟一般都髒得一塌糊塗,這件事情也一樣。事實是,老趙是述律平安排好的一顆棋子,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漢臣中造成多大的心理地震,知道幹完這件事漢臣會多麼恨自己,所以才安排了老趙這麼一步棋。眼看該殺的人殺得差不多了,就拉老趙出來配合自己演這齣好戲。
那麼問題又來了,述律平皇后真的那麼恨中原人嗎?真的那麼恨這些為契丹帝國流血流汗的功臣嗎?世界上真的會有這種無緣無故的恨嗎?退一步說,就算阿保機上歲數以後養了中原來的小蜜,讓述律平皇后恨上了全體中原人,她的個人好惡真的會給一個新生的帝國造成如此血腥的災難嗎?
不可能。
優秀的政治家是不會被個人情緒左右的,所有這一切,藏在背後的只有兩個字:利益。
事實上,在阿保機死後立即爆發的這場衝突,根本不是述律平皇后喜歡哪個兒子的問題,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新生契丹帝國中,契丹保守勢力和漢化契丹貴族以及中原人之間的利益衝突。
自從黃巢之亂後,中原大亂,各路諸侯自立山頭,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人為了活命只好北投契丹。這些中原人為契丹民族帶來了新文化、新技術、新生產方式、新作戰方式。正因為他們在契丹民族和新生的契丹帝國中發揮的作用日漸重要,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阿保機當上夷離堇之前,沒有任何中原人在契丹人的歷史上留下名字,等到阿保機開始了自己的征途,二十一佐命元勛中竟然已經有不少中原人。諸弟之亂中,領兵的還都是契丹貴族,從盧文進歸降,阿保機舉兵南下起,越來越多的中原將領出現在戰場上,甚至開始獨領一軍。修建皇城的大功,乾脆就是中原人立下的,沒有契丹人什麼份。相比之下,契丹貴族們必然會有大權旁落的感覺。阿保機在世的時候,憑藉他無與倫比的威望,這種矛盾被壓制住了看不出來,他一死,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馬上總爆發。
漢化契丹人和漢臣們的領袖就是耶律倍。希望堅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或者說明白點就是不願意眼看中原人爬到自己腦袋上邊去的契丹貴族們,絕對不會允許這個親近中原人,喜歡漢文化、會寫詩、會畫人物像的“契丹皮、中原心”皇子登上皇位。述律平則是契丹貴族們的利益代言人,在她的率領下,契丹貴族對闖進自己部落占據高位的中原人進行了血腥的總反撲。
這也恰恰解釋了上一章末尾咱們留下的一個問題:阿保機為什麼要親手在自己建立的帝國內部搞分裂?事實上,契丹人中最早的漢化急先鋒阿保機,正是因為看到了述律平為首的契丹守舊勢力對漢文化有多厭惡,對契丹人的漢化現象有多麼反感,對漢臣有多憎恨。同時他也意識到了,只有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才會讓契丹人保持發展的勢頭。而契丹帝國內部的新興親漢勢力,雖然發展迅速,但卻仍很柔弱,不是手握軍事力量的契丹貴族們的對手。他親手建立渤海國,就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述律平皇后聞聽此言,一不慌二不鬧,很淡定地回答說:“唉……還是老趙你了解我的心啊,其實我早有這個打算呢,可現在孩子們還太小,我實在撒不開手啊。不過你提醒得也對,我是該留點東西陪著丈夫,省得他太寂寞了在底下養小三兒。”
話音未落,“唰啦”一聲抽出佩刀,一刀就砍下了自己一隻手。然後扔刀在地,捧著自己的斷腕,強忍疼痛對手下人說:“拿去,放在先皇身邊,有我這隻手陪著他,就跟我本人陪著他一樣。”
說完就讓人攙扶著自己離開了,葬禮現場剩下的人也就藉機逃得了一條命。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都以為是述律平被老趙一句話擠對住了,不得不砍手陪葬,放過老趙也是無奈之舉。可大家根據常識推想一下,述律皇后為了讓二兒子當上皇帝,殺了丈夫的六弟,殺了恩人耶律蒲古只的孫子,殺了南院夷離堇,殺了首席大法官兼名將康默記,無數為契丹帝國建立、擴張立過汗馬之勞的大臣,無數跟耶律阿保機血脈相通的親貴都像殺雞一樣被她給宰了。
葬禮現場的述律平簡直就是頭兩眼血紅、擇人而噬的雌豹。這頭豹子怎麼會因為被一個眼看要掉腦袋的漢臣擠對了一句,就親口把自己的爪子咬下來,然後夾著尾巴逃到一邊舔傷口,把那個敢於冒犯自己的傢伙輕易放掉了呢?
好吧,咱退一步,當天在葬禮現場上,有可能情況已經要失控了。所有漢臣,還有曾經跟耶律倍有過交情的契丹貴族們人人自危,個個不敢言而敢怒。述律平皇后看到大家情緒不對,她又不可能真的把人殺絕了,害怕事後剩下的漢臣和契丹貴族反撲,借老趙這句話下台,自己砍自己一隻手以平眾怒,也不是解釋不通。事實上,述律平選擇剁自己一隻手,而不是削把頭髮什麼的,本身就有這方面的考量。您想吧,對自己都這麼狠的女人,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那咱再看看老趙後來怎麼樣了吧,耶律德光剛上台,老趙就“以功擢檢校太保、保靜軍節度使”。太保是三公之一,檢校太保的意思就是預備太保或者名譽太保,也就是說老趙因為有功勞,被升職了,實際的官職是節度使也就算了,榮譽稱號直接就是契丹帝國中漢人武將第一人。什麼功?逼述律平剁手有功?見鬼了吧?難道述律皇后不會秋後算帳?真的對老趙懷恨在心,想什麼辦法不能要他一條命?即使不要他的命,又何必升他的官呢?
剖開事物的表面現象,咱就能看見事物的內臟。而無論表面多漂亮,內臟一般都髒得一塌糊塗,這件事情也一樣。事實是,老趙是述律平安排好的一顆棋子,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漢臣中造成多大的心理地震,知道幹完這件事漢臣會多麼恨自己,所以才安排了老趙這麼一步棋。眼看該殺的人殺得差不多了,就拉老趙出來配合自己演這齣好戲。
那麼問題又來了,述律平皇后真的那麼恨中原人嗎?真的那麼恨這些為契丹帝國流血流汗的功臣嗎?世界上真的會有這種無緣無故的恨嗎?退一步說,就算阿保機上歲數以後養了中原來的小蜜,讓述律平皇后恨上了全體中原人,她的個人好惡真的會給一個新生的帝國造成如此血腥的災難嗎?
不可能。
優秀的政治家是不會被個人情緒左右的,所有這一切,藏在背後的只有兩個字:利益。
事實上,在阿保機死後立即爆發的這場衝突,根本不是述律平皇后喜歡哪個兒子的問題,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新生契丹帝國中,契丹保守勢力和漢化契丹貴族以及中原人之間的利益衝突。
自從黃巢之亂後,中原大亂,各路諸侯自立山頭,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人為了活命只好北投契丹。這些中原人為契丹民族帶來了新文化、新技術、新生產方式、新作戰方式。正因為他們在契丹民族和新生的契丹帝國中發揮的作用日漸重要,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阿保機當上夷離堇之前,沒有任何中原人在契丹人的歷史上留下名字,等到阿保機開始了自己的征途,二十一佐命元勛中竟然已經有不少中原人。諸弟之亂中,領兵的還都是契丹貴族,從盧文進歸降,阿保機舉兵南下起,越來越多的中原將領出現在戰場上,甚至開始獨領一軍。修建皇城的大功,乾脆就是中原人立下的,沒有契丹人什麼份。相比之下,契丹貴族們必然會有大權旁落的感覺。阿保機在世的時候,憑藉他無與倫比的威望,這種矛盾被壓制住了看不出來,他一死,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馬上總爆發。
漢化契丹人和漢臣們的領袖就是耶律倍。希望堅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或者說明白點就是不願意眼看中原人爬到自己腦袋上邊去的契丹貴族們,絕對不會允許這個親近中原人,喜歡漢文化、會寫詩、會畫人物像的“契丹皮、中原心”皇子登上皇位。述律平則是契丹貴族們的利益代言人,在她的率領下,契丹貴族對闖進自己部落占據高位的中原人進行了血腥的總反撲。
這也恰恰解釋了上一章末尾咱們留下的一個問題:阿保機為什麼要親手在自己建立的帝國內部搞分裂?事實上,契丹人中最早的漢化急先鋒阿保機,正是因為看到了述律平為首的契丹守舊勢力對漢文化有多厭惡,對契丹人的漢化現象有多麼反感,對漢臣有多憎恨。同時他也意識到了,只有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才會讓契丹人保持發展的勢頭。而契丹帝國內部的新興親漢勢力,雖然發展迅速,但卻仍很柔弱,不是手握軍事力量的契丹貴族們的對手。他親手建立渤海國,就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