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歷史上,這種自以為了不起的倒霉蛋把沒什麼問題的事情辦黃了,可不是一次兩次,漢武帝和成吉思汗手下也都出過這種倒霉催的人。

  漢武帝的時候曾經向大宛國要汗血寶馬,派了使者拉了匹跟真馬一樣大的金馬過去,表示我們不白要你的,給錢。大宛國不願意給,這其實也無所謂,無非是個買賣嘛,你想買人家不願意賣,算了也就算了。可漢朝使者覺得自己臉夠大,脖子夠結實,被拒絕以後指著大宛國的國主罵街。人家大宛國的國主好歹也是一國之君,哪兒忍得了這個啊,立馬就把這位使者給剁了。結果鬧得漢朝跟大宛國之間爆發大戰,兩家誰也沒得著便宜。

  成吉思汗滅完西遼之後,曾經派了商隊去跟花刺子模國做生意,半路上商隊被貪財的花刺子模國守將給坑了,幾百人都被砍了腦袋,東西也給搶了。成吉思汗覺得此事大概是個誤會,派了個叫巴合味的使者去花刺子模國討說法,希望對方懲辦兇手,給自己補償。本來也是有理的事,誰承想老巴也是橫著走習慣了的主,到地方就把事情辦砸了,一樣也是因為窮橫,被花刺子模國王摩訶末繳了腦袋。氣得成吉思汗放下眼看要歇菜的大金,跑到遙遠的西方去把花刺子模給滅了。

  要麼怎麼說外交這種事情還是要由專業人士來辦呢,能把自己家老大伺候舒服的,未必就能把國與國之間的事情折騰明白了,事情辦不成不說,他們這些人的腦袋也經常會被別人砍下當球踢。

  大諲撰雖然不知道老康地位有多高,可他出城投降的時候肯定在阿保機身邊見到過老康,知道這個人是阿保機身邊的紅人,眼看手下人把他弄死了,覺得事情不可能善了,一咬牙一跺腳,乾脆又反了。

  眼看渤海人殺了自己的使者造反,阿保機氣得暴跳如雷、豪氣騰空,馬上下令攻城。大諲撰之所以敢造反,一方面是被逼的,另一方面也覺得手下人既然能主動出手宰契丹使者,那不用問還是向著自己的,人心可用。他哪兒明白討厭契丹侵略者,跟願意替他賣命是兩回事的道理啊,一戰下來,渤海軍民集體出工不出力,沒讓契丹人太費力氣,忽汗城就陷落了。無可奈何的大諲撰只好厚著臉皮把投降的程序再走了一回。

  萬幸,阿保機這時候還需要他這塊招牌,要靠他的命令收服剩下的渤海各州各府,雖然對他這個有種惹禍沒種扛的倒霉孩子怎麼看怎麼覺得不順眼,終於還是以國事為重,沒有為難他。

  先掃平了西邊各部,又吞併了東邊的渤海國,阿保機終於在長城以北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龐大帝國,也算是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自己那個建立比肩漢高祖劉邦功業的夢想。因此,阿保機覺得即使在老天爺面前,自己也能顯擺一氣了,於是在渤海各府刺史表示接受契丹統治之後,宣布改元天顯。接下來,他做出了一個很不合情理的決定。

  在宣布改元、大赦天下、犒賞功臣之後,阿保機突然宣布,把渤海國改稱東丹國,也就是東契丹國的簡稱,並冊封自己的大兒子耶律倍為人皇王,擔任東丹國主,改忽汗城為天福城,作為人皇王的都城。

  這個“東丹國主”可不是鬧著玩的,從阿保機在這裡建立的制度來看,基本上就是讓大兒子自立一國,明擺著就是要親手在新生的契丹帝國內部搞分裂。

  首先,他沒有對渤海國的統治班子大換血,基本上留用了全部的渤海官員,除了任命自己的弟弟耶律迭刺為渤海國左相,並讓另一個族人耶律羽之當右相助理之外,渤海國原來的領導班子基本不變。當初那位領著三萬兵被一萬契丹人包圍的渤海老相出任了新東丹國的右相,原來的渤海國司徒大素賢派給了耶律迭刺當副手,各府各州的地方官也差不多集體留任。這個舉動可以解釋為渤海方定,穩定勝於一切,但這麼做肯定也容易導致新成立的東丹國產生獨立傾向。

  其次,阿保機讓大兒子耶律倍出任的,絕不僅僅是中原人理解的“王”,不光給他的尊號是“人皇王”,僅在“天皇帝”和“地皇后”之下,也不光是他給兒子披上了只有天子才能穿的袞服,最直接的證據是,他給了大兒子這個東丹王“建元”的權力,東丹國不用他阿保機的天顯年號,而是使用“人皇王”的年號“甘露”。

  大家知道,契丹人是沒有“建元”“改元”等傳統的,這個東西是他們向漢人學的,漢人只有自稱皇帝的才有“建元”的權力,所有藩王一律必須使用皇帝的年號,這是中央政府權力的一種很重要的象徵。以阿保機對漢文化的了解,他絕對不可能不知道“建元”的權力意味著什麼,所以這個舉動實際上是承認了東丹國主是獨立的皇帝,可以不受契丹帝國管轄。

  第三,新建立的東丹國對契丹國的義務,只有每年進貢而已。除此之外,契丹帝國沒保留任何對東丹國指手畫腳的權力,連東丹國文武百官的任免都是人皇王自己說了算。契丹國也許有建議權,可只要人皇王不聽,建議權就只能算個球。當然從進貢的規模上看,每年十五萬匹布、一千匹馬這個數字對總人口只有三百萬上下的東丹國來說,也許有點重,不過從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向契丹稱臣後每年那三十萬匹布的歲貢來看,這數字也不算太高。而且從法理上講,除了負擔大點以外,東丹國和契丹國之間的關係幾乎已經和檀淵之盟後的宋遼關係相當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