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慶曆四年,宋仁宗召拜陳執中為參知政事。慶曆五年,封陳執中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至此,陳執中登上了大宋王朝宰相的寶座。
陳執中,字昭譽,大宋名相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人。真宗時以父蔭封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
陳執中在梧州任職期間,真宗皇帝年事已高,且染病在身,但大臣們都不敢建議立太子。只有陳執中上奏《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在《復古要道》中,他建議皇上早立太子,以安定國本。
在朝廷上,真宗要陳執中從衣袖裡拿出《復古要道》,讓群臣提意見,眾臣都齊聲贊好。真宗又指陳執中衣袖笑問:“你還有更精彩的在裡面麼?”
這時,陳執中又從袖間拿出《演要》來,大臣們讀後也齊聲贊好。陳執中此次上奏,大膽說出王公大臣們想說又不敢說的心裡話,真宗皇帝欣然納諫。因此這位蒼梧知府的奏章,也引起了此時還未立為太子的趙禎關注。
此後,陳執中在官場上順風順水,一路高升,先後官拜天章閣待制,知應天府,徙江寧府、揚州,再遷工部郎中,改任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又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改任尚書工部侍郎、陝西同經略安撫招討使。
第二年,又拜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逾月復官。遷吏部、觀文殿大學士。
狄青出身行伍,說話辦事直來直去,不太會逢迎人。有一回,狄青從西夏打了勝仗回到京城,宰相陳執中為了拉攏他,親自率文武百官前來迎接大軍,表示祝賀。
狄青很高興,連忙擺了盛宴款待大夥。但他並沒有特別恭維陳執中,敬酒的時候,反而先與歐陽修碰杯。
這小小的無意之舉,一下激怒了宰相陳執中。陳執中心想,狄青這小子,真是給臉不要臉,我堂堂宰相前來迎接你,你居然不把老夫放在眼裡,這分明是居功自傲,不把我這個當朝宰相放在眼裡。從此,陳執中就對狄青懷恨在心。
待眾人散去後,歐陽修勸告狄青,如今怠慢了宰相,要當心禍從天降。狄青一愣,隨即哈哈一笑說:“我哪裡怠慢他了?皇上英明,我心正身正,何懼之有?”事實上,狄青也確實光明磊落,後來的日子裡,儘管陳執中總想伺機報復,卻苦於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不得不作罷。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奉命跟隨范仲淹征討西夏,在渭州保衛戰中,一舉扭轉戰局,並在戰爭中屢立奇功。班師還朝的時候,百姓們歡呼雀躍,紛紛堵在路上,來看他們心目中的衛國大英雄“狄天使”。狄青馬不能行,他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停地向路邊成千上萬的百姓們拱手致意。
哪料想,這場面卻被陳執中知道了!他立刻進宮對仁宗上奏章說:“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仁宗一驚,驚慌道:“此話怎講?”這樣,陳執中就把狄青受到百姓擁戴的情形,添油加醋說了一番。仁宗聽後,搖搖頭說:“狄青是忠臣,不會謀反。”陳執中當即回應道:“恕臣下斗膽直言,太祖何嘗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啊!”
這話說中了仁宗的痛處。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員虎將,周世宗死後,因後周皇帝年幼,趙匡胤就在手下將士的簇擁下黃袍加身,奪了周家的天下。那時候,趙匡胤曾痛哭流涕,對後周眾臣說:“我實在是萬不得已啊!”,仁宗心想,這個狄青,會不會也“萬不得已”而黃袍加身呢?仁宗不由得驚得半晌沒有說話。
可問題是,狄青現在並沒有罪,而且還立下赫赫的戰功。仁宗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南方又發生了儂智高叛變造反,造成南方幾個州發生大規模騷亂。
原來,嶺南有一個叫儂智高的,因不服大宋統治,便煽動部分少數民族起來造反。他們的聲勢很大,當地的宋軍抵擋不住,一退再退,沒多久,叛軍就控制了好幾個州縣。消息傳來,朝野上下頓時慌作一團。這時候,仁宗想到了狄青,但又不太放心,就與陳執中商議,先命陳曙帶兵十萬,前去迎敵。
這陳曙是陳執中的心腹,奸詐而有心計,儘管精於官場政治,卻不懂軍事,不會打仗。遇到儂智高的叛軍,一開戰,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陳曙慌了,忙重整隊伍再打,可還是一敗塗地,實在頂不住了,他只好向朝廷緊急求救。
仁宗也沒有辦法,只好再次起用狄青。陳執中心裡雖然不快,卻因陳曙不爭氣,沒什麼好說的。但他怕狄青再立大功,就派人密令陳曙說:“狄青大軍一到,儂智高一定會驚慌,必敗,這頭功你一定要搶在手!”
狄青臨走前,歐陽修來為他餞行。歐陽修憂心忡忡地說:“這一去,你可得小心些。你要冷落百姓,如果他們再圍觀你,你就用鞭子狠狠打他們,儘量讓他們恨你。”
這算什麼話?狄青不解。歐陽修說:“當初,韓信領兵在外,遭到劉邦的懷疑,曾問計於張良,張良告訴他要‘自污’。韓信聽了張良的話,行軍打仗的時候,對百姓們大肆擄掠,以至於百姓們都怨聲載道,大罵狗韓信。劉邦知道後,嘴上雖然對韓信嚴加斥責,心裡卻不再懷疑他了。你現在與韓信有何區別?”
陳執中,字昭譽,大宋名相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人。真宗時以父蔭封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
陳執中在梧州任職期間,真宗皇帝年事已高,且染病在身,但大臣們都不敢建議立太子。只有陳執中上奏《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在《復古要道》中,他建議皇上早立太子,以安定國本。
在朝廷上,真宗要陳執中從衣袖裡拿出《復古要道》,讓群臣提意見,眾臣都齊聲贊好。真宗又指陳執中衣袖笑問:“你還有更精彩的在裡面麼?”
這時,陳執中又從袖間拿出《演要》來,大臣們讀後也齊聲贊好。陳執中此次上奏,大膽說出王公大臣們想說又不敢說的心裡話,真宗皇帝欣然納諫。因此這位蒼梧知府的奏章,也引起了此時還未立為太子的趙禎關注。
此後,陳執中在官場上順風順水,一路高升,先後官拜天章閣待制,知應天府,徙江寧府、揚州,再遷工部郎中,改任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又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改任尚書工部侍郎、陝西同經略安撫招討使。
第二年,又拜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逾月復官。遷吏部、觀文殿大學士。
狄青出身行伍,說話辦事直來直去,不太會逢迎人。有一回,狄青從西夏打了勝仗回到京城,宰相陳執中為了拉攏他,親自率文武百官前來迎接大軍,表示祝賀。
狄青很高興,連忙擺了盛宴款待大夥。但他並沒有特別恭維陳執中,敬酒的時候,反而先與歐陽修碰杯。
這小小的無意之舉,一下激怒了宰相陳執中。陳執中心想,狄青這小子,真是給臉不要臉,我堂堂宰相前來迎接你,你居然不把老夫放在眼裡,這分明是居功自傲,不把我這個當朝宰相放在眼裡。從此,陳執中就對狄青懷恨在心。
待眾人散去後,歐陽修勸告狄青,如今怠慢了宰相,要當心禍從天降。狄青一愣,隨即哈哈一笑說:“我哪裡怠慢他了?皇上英明,我心正身正,何懼之有?”事實上,狄青也確實光明磊落,後來的日子裡,儘管陳執中總想伺機報復,卻苦於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不得不作罷。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奉命跟隨范仲淹征討西夏,在渭州保衛戰中,一舉扭轉戰局,並在戰爭中屢立奇功。班師還朝的時候,百姓們歡呼雀躍,紛紛堵在路上,來看他們心目中的衛國大英雄“狄天使”。狄青馬不能行,他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停地向路邊成千上萬的百姓們拱手致意。
哪料想,這場面卻被陳執中知道了!他立刻進宮對仁宗上奏章說:“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仁宗一驚,驚慌道:“此話怎講?”這樣,陳執中就把狄青受到百姓擁戴的情形,添油加醋說了一番。仁宗聽後,搖搖頭說:“狄青是忠臣,不會謀反。”陳執中當即回應道:“恕臣下斗膽直言,太祖何嘗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啊!”
這話說中了仁宗的痛處。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員虎將,周世宗死後,因後周皇帝年幼,趙匡胤就在手下將士的簇擁下黃袍加身,奪了周家的天下。那時候,趙匡胤曾痛哭流涕,對後周眾臣說:“我實在是萬不得已啊!”,仁宗心想,這個狄青,會不會也“萬不得已”而黃袍加身呢?仁宗不由得驚得半晌沒有說話。
可問題是,狄青現在並沒有罪,而且還立下赫赫的戰功。仁宗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南方又發生了儂智高叛變造反,造成南方幾個州發生大規模騷亂。
原來,嶺南有一個叫儂智高的,因不服大宋統治,便煽動部分少數民族起來造反。他們的聲勢很大,當地的宋軍抵擋不住,一退再退,沒多久,叛軍就控制了好幾個州縣。消息傳來,朝野上下頓時慌作一團。這時候,仁宗想到了狄青,但又不太放心,就與陳執中商議,先命陳曙帶兵十萬,前去迎敵。
這陳曙是陳執中的心腹,奸詐而有心計,儘管精於官場政治,卻不懂軍事,不會打仗。遇到儂智高的叛軍,一開戰,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陳曙慌了,忙重整隊伍再打,可還是一敗塗地,實在頂不住了,他只好向朝廷緊急求救。
仁宗也沒有辦法,只好再次起用狄青。陳執中心裡雖然不快,卻因陳曙不爭氣,沒什麼好說的。但他怕狄青再立大功,就派人密令陳曙說:“狄青大軍一到,儂智高一定會驚慌,必敗,這頭功你一定要搶在手!”
狄青臨走前,歐陽修來為他餞行。歐陽修憂心忡忡地說:“這一去,你可得小心些。你要冷落百姓,如果他們再圍觀你,你就用鞭子狠狠打他們,儘量讓他們恨你。”
這算什麼話?狄青不解。歐陽修說:“當初,韓信領兵在外,遭到劉邦的懷疑,曾問計於張良,張良告訴他要‘自污’。韓信聽了張良的話,行軍打仗的時候,對百姓們大肆擄掠,以至於百姓們都怨聲載道,大罵狗韓信。劉邦知道後,嘴上雖然對韓信嚴加斥責,心裡卻不再懷疑他了。你現在與韓信有何區別?”